任正⾮:华为的⼲部为什么要“拜上帝教”?
21世纪初,法国,波尔多,六⽉天。
阿尔卡特董事长瑟奇·谢瑞克(Serge Tchuruk)在⾃家的葡萄酒庄园接待来访的中国客⼈——华为总裁任正⾮。
范志博图片阳光暖融融的,⼀望⽆际的低矮的绿茵丛中,闪烁着宝⽯般晶莹饱满的紫葡萄。空⽓中弥漫着波尔多标签式的“风⼟”:幽静、⾃豪、浪漫、⾃尊。
品过两种不同⼝感的红酒后,瑟奇·谢瑞克先⽣⼀改先前轻松的话题,说道:
招商银行贷款利率“我⼀⽣投资了两个企业,⼀个是阿尔斯通,⼀个是阿尔卡特。阿尔斯通是做核电的,经营核电企业要稳定得多,⽆⾮是煤、电、铀,技术变化不⼤,竞争也不激烈;阿尔卡特虽然在电信制造业上也有着⼀定地位,但说实话,这个⾏业太残酷了,你根本⽆法预测明天会发⽣什么,下个⽉会发⽣什么……”
任正⾮深表赞同,不过,旁⼈能明显的感觉到,寂静与浪漫的空⽓中此时多了⼀丝凝重与沉闷。
21世纪初的华为,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领路者”阿尔卡特的困惑与迷茫使任正⾮格外震惊,回国后,他向公司⾼层多次复述瑟奇·谢瑞克先⽣的观点,并提问:华为的明天在哪⾥?出路在哪⾥?
anglababy华为内部由此展开了⼀场⼤讨论,讨论的共识是:华为要更加⾼举“以客户为中⼼”的旗帜。华为发展到今天,靠的是这⼀根本,华为的明天,也只能存在于客户之中,客户是华为存在的唯⼀理由,也是⼀切企业存在的唯⼀理由。
在之后形成的华为四⼤战略内容中,第⼀条就是: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
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板
送男朋友什么花最好深圳飞往北京的航班,头等舱的最后⼀排,⼀位60多岁的乘客,捧着⼀本书在看着。三个⼩时后,飞机在⾸都机场降落。这位叫作任正⾮的乘客,起⾝,从⾏李架上取下⾏李,然后快步地融⼊川流不息的客流中,没有前呼后拥,没有迎来送往。
经常的情形是,他到国内某地出差或度假,也不通知所在地的公司负责⼈,下飞机后,乘出租车直奔酒店或开会地点。乘出租车是他的习惯,偶尔让⼈看见,反成了新闻。华为的⾼管们⼤抵如此。
华为⼀位副董事长说:“华为这样的做法,并不代表领导层的道德觉悟有多⾼,这不是我们的出发点。重要的是,它体现着华为的价值观:客户重要,还是领导重要?这才是⼤是⼤⾮,关系到公司的胜败存亡。”
任正⾮更是多次发出警告:“ 我们上下弥漫着⼀种风⽓,崇尚领导⽐崇尚客户更厉害,管理团队的权⼒太⼤了,从上到下,关注领导已超过关注客户,向上级汇报的胶⽚如此多姿多彩,领导⼀出差,安排如此精细、如此费⼼,他们还有多少⼼思⽤在客户⾝上?”
任正⾮⼲脆更直截了当地下指令:“你们要脑袋对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不要为了迎接领导,像疯⼦⼀样,从上到下地忙着做胶⽚……不要以为领导喜欢你就升官了,这样下去我们的战⽃⼒是会削弱的。”
在2010年的⼀次会议上,任正⾮进⼀步指出:在华为,坚决提拔那些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板的员⼯;坚决淘汰那些眼睛盯着⽼板,屁股对着客户的⼲部。前者是公司价值的创造者,后者是牟取个⼈私利的奴オ。各级⼲部要有境界,下属屁股对着你,⾃⼰可能不舒服,但必须善待他们。
华为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经典样板:贸易起家,深谙“长期做⼄⽅”的制胜之道。⼄⽅者,“服务⾄上”是其灵魂。从⼄⽅起步的贸易型企业,在⾎液中就积淀着⼀种基因:甲⽅⾄上,客户⾄上。
所以,当其转型做产品的初期,即使是差的产品,但与优质的服务相结合时,也能够赢得客户(甲⽅)的理解与⽀持;⽽当⼀流的产品与⼀流的服务相结合时,就更能得到客户的尊重与认同。
⽽当⼀流的产品与⼀流的服务相结合时,就更能得到客户的尊重与认同。
华为的30年,正是秉持着“永远的⼄⽅”这⼀信条⾛过来的。
⼀个被扭曲的常识:以客户为中⼼
“以客户为中⼼”并⾮华为的独特创造,⽽是普世的商业价值观。“客户就是上帝”的⼝号是西⽅⼈发明的,⼀部西⽅的商业发展史从头⾄尾贯穿着“客户第⼀”的伟⼤理念。
同样,在300年前我国著名的同仁堂药室就明确提出和倡导“以客户为中⼼”的训条:“炮制虽繁必不敢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道理很简单:企业的⽬的是赚钱,不能赚钱的企业是没有价值的。
然⽽,赚谁的钱?当然是客户的钱。谁能让客户⾃愿⾃觉地掏腰包,让更多的客户掏腰包,让客户长期地掏腰包,谁就有可能变得伟⼤。
百年西⽅管理学的核⼼思想,绕来绕去还是离不开⼀个根本:如何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公司定位,为管理者定位,为公司的产品定位,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了。
煮汤圆用冷水还是热水对于企业来说,政府向它要税收,员⼯向它要薪酬,供应商向它要货款,只有⼀个傻傻的客户为企业送钱。但客户也不是施舍者,他有选择权,他只向那些真诚地提供优质、价格合理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付出。所以,以客户为中⼼永远没错。
因此,管理⼤师德鲁克把企业定义为:创造顾客。
然⽽,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资本为王”的时代在过去30余年⼤⾏其道,传统的“以客户为中⼼”的企业价值观遭到严重扭曲。
以美国市场最为典型,“股东利益最⼤化”成为通⾏的价值准则。企业家天天围着股票市场的指挥棒转,按照证券分析家们的观点来决定企业做什么、不做什么,结果使得企业其兴也勃焉——迅速扩张,市值膨胀,三五年、10多年造就⼀个⾏业巨⽆霸;其败也忽焉——⼏天之间,甚⾄⼏⼩时之间市值⼤幅缩⽔,皇冠落地,辉煌不再。
中国市场同样如此,⼀批批的实业家成了资本新贵,企业却如⽓球⼀般膨胀并爆裂。资本市场培育了⼤批为“资本”⽽疯狂的机会型商⼈,⽽公司呢,要不短命地兴盛,要不永远在股东的短期追求中疲于喘息。长沙建筑
常识在被扭曲,在变形。“ 以客户为中⼼” 曾经是普遍适⽤的商业常识,如今却成为少数领先企业的孤独的追求。
“ 偏离客户,谁来养我们?”
⽽华为的惊⼈之处就在于:它从来没有丢掉常识。
华为的管理层认为,华为是⽣存在客户价值链上的,华为的价值只是客户价值链上的⼀环。谁来养我
们?只有客户。不为客户服务,我们就会饿死。不为客户服务,我们拿什么给员⼯发⼯资?因此,只有以客户的价值需求为准则,华为才可以持续存活。
2001年7⽉,公司内刊《华为⼈》报上,有⼀篇⽂章题⽬为“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理由”,任正⾮在审稿时,将其改成“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理由”。他认为:华为命中注定是为客户⽽存在的,除了客户,华为没有存在的任何理由,所以是唯⼀理由。
钱钟书说:“真理都是⾚裸裸的。”华为的⾼管们则说:“不要把华为⽂化复杂化,不要把华为⽂化细节化。”“以客户为中⼼”本来就是商业活动的本质,你让客户满意了,公司才能⽣存,这样⼀个朴素的常识为什么坚持起来这么难呢?谁坚持下来了,谁就有可能成功。
曾经有西⽅公司指责华为破坏了通信产业的价值链。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胡厚崑的观点是:
他们只看到某些设备价格下降,却忽视了基本的价值规律,就是当价格低到临界点时,就会发⽣客户需求的雪崩效应,市场需求会上千倍地被引爆和创造出来,华为的贡献⼀⽅⾯是让客户的采购成本降下来,另⼀⽅⾯是让价格变得合理化之后,全球数亿⼈⼝对信息产品的潜在需求被激发了出来,整个⾏业都可以从中受益。
之后,全球数亿⼈⼝对信息产品的潜在需求被激发了出来,整个⾏业都可以从中受益。
事实上,正是华为的国际化扩张⾏为,华为“ 以客户为中⼼” 的价值主张,某种程度上将⼈类的信息化进程,从宽度和纵深度两⽅⾯,提前了⾄少20-30 年。
在华为做了20年管理顾问的黄卫伟教授举例:中国⼈民⼤学商学院的⼀批EMBA(⾼级管理⼈员⼯商管理硕⼠)学员去英国兰开斯特⼤学交流访问,在考察了英国⼯业⾰命的辉煌历史后,再看今天的英国,受到很⼤震撼。
学员们向英国教授提到华为,对⽅教授评价道:华为不过是⾛在世界上⼀些曾经辉煌过的公司⾛过的路上。这些公司在达到顶峰之前也是客户导向的,也是不停奋⽃的,但达到顶峰后它们开始变得故步⾃封,听不进客户的意见了,于是就衰落了。
真理就这么简单和直⽩。华为反对短期的经济魔术,当爱⽴信、思科、摩托罗拉这些竞争对⼿都在以“财年、财季”的时点规划公司时,华为是在“以10年为单位规划未来”。
如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徐直军所说,这正是华为能够追赶并超越对⼿的奥秘。如果思科不上市,爱⽴信不上市,⼀门⼼思盯着客户,华为怎会是它们的对⼿?
结语
有⼈说,世界终究还是处在变化之中,的确,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法拒绝变化,江⼭永固是梦想,对
企业家来说,能做到百年⽼店已是极⼤的奢望。
于是,为了这份期待,企业领袖和管理学家们终⽣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实践,什么“产品周期说”、商业模式、战略管理、绩效考核、团队建设、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等。然⽽,万般神通皆是术,皆有⽤,但“道”是根本。
何为企业之道?以客户为中⼼,这是颠扑不破的常识。所有的宗教之所以长盛不衰,都是基于对⼈类常识的理解。
任正⾮说:“我们永远要以宗教般的虔诚对待我们的客户……”“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理由,这要发⾃⼏万员⼯的内⼼,落实在⾏动上,⽽不是⼀句⼝号。”“华为公司只有⼀个鲜明的价值主张,那就是为客户服务……”
任正⾮是冒险家,没错。性格中缺乏冒险基因的⼈是做不了企业家的,企业家就是那种漂浮在茫茫⼤海上的撑船的舵⼿、旷野中的骑⼠。但总体上,任正⾮不是那种⾛极端的⼈。
然⽽,在公司的价值观⽅⾯,他的坚持与坚守近于偏执狂——“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这句话⽤在评价他的这⼀点上,再恰当不过。他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佛教徒,但在⾯向客户这⽅⾯,他⽤了“宗教般的虔诚”这样的话;他⽆数次地⽤“唯⼀”“只能”这样的话反复定义华为的价值主张:以客户为中⼼。
当今时代流⾏“拜资本教”与“拜技术教”,华为则信奉“拜上帝教”,这个上帝既⾮耶穌,⼜⾮释迦牟尼,⽽是客户——全球700多家电信企业以及全球60亿以上⼈⼝的消费者。
⼈、组织链条、业务流程、研发、产品、⽂化,都被注⼊了⽣命——⾯向客户⽣,否则便死。在这⾥真实代替幻想,执⾏超越创造,绩效⾼于过程,没有什么东西、什么⼈能够摆脱⼀个烙印:客户需求导向。
常识推到极致就是宗教,30年来,华为从未动摇过⼀贯的价值观。当华为成为⼀家世界级公司时,公司领导层仍然居安思危:
为更好地服务客户,我们把指挥所建到听得到炮声的地⽅,把计划预算核算权⼒、销售决策权⼒授予⼀线,让听得见炮声的⼈来决策。打不打仗,后⽅决定;怎么打仗,前⽅说了算。由前⽅指挥后⽅,⽽不是后⽅指挥前⽅。机关是⽀持、服务和监管的中⼼,⽽不是中央管控中⼼。
谁来呼唤炮⽕,应该让听得见炮声的⼈来决策,他们的⽬的也只有⼀个,满⾜客户要求,成就客户的理想……
En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