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活动
读书报告汇编
专业 风景园林(景观建筑设计)
班级 景建1班               
学委 黄艺                   
日 期:2015-5-21
《重读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个性鲜明,在嬉笑怒骂中藏着严肃的悲悯之心。社会责任感使然,张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关注天下事,为历史与当下
人物事件虚华假面,使真相豁然,真知毕然
主要学术著作有《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历史文化随笔有《中国心绞痛》、《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坏脾气: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历史的底稿》、《历史的空白处》等
【写作背景】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课,大学本科都在开,但是名义上讲的是历史,实际上却不是当成历史课开的,而是按政治课开的,即使在历史系也是如此。这种课的主要目的是想给大家灌输一种世界观,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它其实是一个观念史。所谓史实,是被要求服从某种观念的。
可以说,我国的近代史讲解都走着一个基本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有两条线索,其中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强调这样一条脉络,
由此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同时说明我们的落后是因为别人侵略、欺负我们造成的。另一条线索就是革命线索--三大革命高潮,从太平天国、义和团然后到辛亥革命,总之就是一个反抗、革命的过程。这样一段悲惨的近代史,一段总是折腾的历史,很容易使我们忽略从晚清以来这么多丰富的变化,不知道该怎么走后面的路,不知道为什么要改革、要开放,为什么还要学洋人那一套东西。侯磊个人资料>国米3-0夺得意超杯冠军
什么是人身保险事实上,我们大多不知道近代中国是怎样融入世界的,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而只强调我们一直在革命,那么我们就不会明白为什么要放下革命搞建设,不会明白为什么要重新开放。结果也就只能是我们重来,再重来,重新开始鼓噪革命,重新开始鼓噪排外。可是这样一来,我们会回到哪儿去呢?我们处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面临着这样的困惑。
【内容提要】
中国近代史是复杂的、精彩的,又是如此颠覆的,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简单的奸忠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眼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在这本书中,作者分析了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在这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引用作者的一句话来陈述他的基本观点——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
【心得评论】
阅读完全书,将作者的历史观概括起来便是——中国在近代为什么会被屈辱的挨打?其一,是因为中国在各个层面上全方位落后于西方创建的近世文明;其二,因为中国中世社会与西方创建的近代工业文明社会之间的差距。正是这两点,导致中国在近代一次一次屈辱的加深,而在义和团运动中更是达到了顶点。于是,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们试图抄近路——学习西方,无论是学英、美学、学日还是后来的学苏俄,其实都是在模仿学习西方人创建的近代工业文明,创建近代社会体制。所以说,作者用“近代化”三个字概括了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等改革、改良措施或是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土地革命等
暴力革命。因为,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把近世中国从中世纪社会的落后状态中解脱出来,走向创建近代社会,打造工业文明的强国之路。
相比较起我们的一般认知——范文澜、胡绳的基本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
(通过查阅,我们了解到范文澜的基本模式指的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创始人即是范文澜先生,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上册)》为近代史研究提出了“四段论”: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乃第一阶段,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为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为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为第四阶段。他认为第一阶段包含反帝反封建两个矛盾,以反封建矛盾为主;第二阶段包括国内民族斗争和反帝两个矛盾,而反帝矛盾突出;第三阶段以反帝为主要矛盾;第四阶段以反封建为主要矛盾。而胡绳的基本模式指的是——胡绳先生则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著有《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从战争到五四运动》,后一本书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影响深远,一版再版。胡绳始终坚持他在探讨中国近代史发展规律时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方法,坚持他在表述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时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
通过对比,我们普遍认为,张鸣教授的对历史的见解,相比简单的以暴力革命历史观为进
步的主流观点,或许更符合中国近代史的实际情况。
抱着学习的心态,大家用了一个月读完了《重读中国近代史》。在最开始的阅读中,我们就被通俗易懂、指戳要点的字句所吸引,就如——“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可以感知,我们所接受的历史其实并不怎么受到青睐,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活在一个没有历史的世界里。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历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观的,还是虚伪主观的呢?其实没有很多人会主动去考究这个问题,在最开始的学习中,大家也只是觉得大概地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就够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整个民族现在依旧在“童年阴影”下反复折腾、反复跌碰。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我们不仅要舔舐自己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创伤中学习不再受伤。
在讨论前,我们的一名组员曾说道:“一提到中国近代史,我就感觉可恶、内心格外愤慨。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可是,当大家阅读了《重说中国近代史》后,
很多想法得以改变——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鲜为人知的被隐藏的历史,更告诉了我们需要全面客观的来看待历史。
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便直接的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心态。起初,们大多数人都不怎么接受这种说法,可是随着渐渐地深入阅读我们的想法随着作者的思路发生了转变,发现作者说的也并非全无道理。
高贵的施舍可以说,这本书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便在于——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可能是使得们观念逐渐改变的原因之一,使得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这种“三妇”心态下的历史教育史很难让我们正确审视历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审视我们自己。所以,在反思中,我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说是历史侧面。这
并不是官方的历史教育说有负面影响,而是只有当我们知道更多、更细的时候才可能到自己的真正位置。
随着向后深入的阅读,书中所述的历史故事与我们身所认知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阅读交流中,我们发现:李鸿章这个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其实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务运动不是改革不彻底,而是不够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资产阶级软弱而是因为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帝—后二元结构的存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之一——颐和园的修建挪用大量海军军费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儿子;还有几乎不怎么介绍过的军事改革,要知道这东西的作用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能带过的;还有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西方国家支持戊戌维新的原因;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
可以发现,这本书在对一些近代历史事件的评价与我们所以为的评价存在极大冲击。
对于这一点,有的组员对其有着深刻的感触——在清朝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起义军义和团”。书中对于义和团的兴起认为是西太后用来对付洋人的默许产物和士绅支持推动的结果义和团是以神论让平民相信他是顺天而为常常我们在历史课本上了解的是“诚然,由于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知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的排
外主义的错误;由于认识不到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义和团曾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迷信、落后的倾向。但是,一个基本历史事实不容抹煞: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争斗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摘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褒有贬,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义和团的形象大打折扣。它利用平民对古代先贤的崇拜心理,就是“有宗教性质的民间团体借助气功的魅力进行传教”,他们“实际上成了一些顽固派的工具——整肃政敌”。《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对义和团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有重要作用有不同的见解——“解释这个问题不能以此夸大义和团的作用。因为西方国家本身就有多面性。”“西方国家国内的许多政治家已经开始对以往的殖民政策进行反思和批判,处理国家间事物的道德水准跟以往已经不一样了”。列强从清政府的得到的“赔款”也是实行退还庚款,以成立中法大学、中英大学等高的教育学府的形式,从这看出这也促进中国革命的进程,很多的革命者从此诞生。
另外清政府,西太后一直为我们不耻,认为他们毫无建树。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却道——新政,这是清朝最认真的一次改革。改革的三大新鲜事物:媒体的壮大;新市民的兴起和发展,士绅和商绅团体的壮大;准议会的出现。并且还有立宪的想法,只可惜因为皇帝
和西太后的去世而告终。这一改革让中国经济在列强的压榨下又慢慢富裕。科举制度,这沿袭几千年的制度并不像我们想的那般死板顽固,它促使民间的文化传播。被誉为“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辛亥革命依旧失败了,失败在他的软弱,最后袁世凯成为了总统。
在面对这些与认知不同的区别中真男2中,我们在有些地方也任然存在质疑。例如,中日两国在十九世纪同时被西方打开了国门,中国是战争,日本是黑船事件。中国,日本几乎同时开始自强,同时开始富国强兵,同时开始向西方学习近代化。日本称明治维新,中国是洋务运动。可是日本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一直昂扬向上,一路成功一直到二战被打败,然而中国却败的一塌糊涂,甚至被各小国欺负。同时改革,却有着差距巨大的结果。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作者通过比较当时日本与中国的不同,强调因为这些不同,日本则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功。然而有些组员参考《晓松说》对此产生了同样的疑问。真的是因为这些不同,日本才获得成功,而中国落败了么?如若甲午战争,中日对赌国运时,中国赢了。在分析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时,原因仍可以不用改写,只用把日本改成中国。其中原因的论述中的一条说日本有藩镇,然而中国也有。日本有神道教,他们信仰天皇,所以团结获得成功,然而中国有儒家,也有自己的科举考信仰。这些种种都反驳了作者在书中
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分析。
其次,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大量不为人之的史实。我们在对义和团运动的讨论中发现——《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对这段历史的记述重点是义和团如何抵抗八国联军,对义和团给社会造成的破坏鲜有详细的记载。张鸣老师却根据大量不为人知的史实,把义和团给社会造成的社会破坏做了详尽的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