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总体要求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考核四种能力
1.七巧板的制作方法    识记。要求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常识(例如,重大事件、重大人物、重要会议等的核心内容)
2.    领会。要求在了解基本常识的基础上把握其中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内容间的联系与区别。
3.    简单应用。要求运用两三个知识点,对历史问题作简要的分析。
4.    综合应用。要求运用多个知识点,对重大历史问题作综合的分析论证。
 
二、试卷结构
能力层次结构:分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各个层次所占比例为20%30%
难度结构:分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各等级比例依次为2332
题型结构:一般设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四种题型,各题型所占比例依次为30%20%30%20%,即30道单选题,10道多选题,5道简答题,2道论述题。
 
三、考试方式
笔试,选择题部分使用答题卡。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及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四、课程安排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战争开始至今的这段历史,至于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学界有两种看法,一是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分界,因为之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革命性质变为新民主义革命;另一种是以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分界线,标准是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中国摆脱了半殖半封的社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分界线不是我们考试要考查的内容,大家了解即可,帮助我们从整体宏观上了解近现代史。
从历年考试的真题看,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史是考查的重点,在各种题型中:单选题30道有大约20道,多选题10道中有大约7道,简答题5道中3道,论述题1道,均是关于这段我们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抗争史知识。所以,我们在讲课中也详略侧重,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史多分布些时间,9个课时讲解教材前7章,4个课时讲解后三章,2个课时讲解0910月份和7月份的真题。最后老师会针对这次的考试趋势出3套考前模拟预测题,在考题预测班上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带大家进入考试状态。
给大家的讲义只是课程内容的提纲,要求大家在听课时在讲义的基础上做好笔记。特别是老师讲到后面每部分后面几讲内容时,会将前面的相似知识点进行比较,这些比较很重要,请大家随时做笔记,目的是通过自己写上去加强记忆。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 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战争前的中国
(一)战争前中国社会的特点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这一矛盾基础上建立的封建性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其主要表现是:
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
2.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流民不断增加。
3.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驰。
4.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战争前的世界周冬雨张一山互怼
 
二.战争前的世界
(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风景优美的成语
1.战争前,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等主要国家先后确立,工业革命迅速发展,从而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巨大变化。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
(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1.商品生产的无限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
2.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促使西方列强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他们把目标瞄向古老的中国。
3.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开拓国外市场和摆脱国内危机的冲动,严重威胁着中国这个东方古国,一场战争在所难免了。
第二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
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战争,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等。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两国缔结《中法新约》。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以签订《辛丑条约》而结束。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第三节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9241月,中   党和中 党的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9228月,中 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按照民主原则改组国 党的条件,共 党员、共青团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 党,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9236月,中 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集中讨论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决定全体共 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 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强调,在共 党员加入国 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党方面,19226月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受到极大打击,陷入困境。在中国共 党和苏俄政府、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3年元旦发表《中 党宣言》,强调革命必须依靠民众,表明他实现了从依靠地方军阀到依靠广大民众的转变。19241月,国 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对三民主义做了新的阐释,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增加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农工的生活状况。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一次国 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A. 共一大制定的最高纲领               
B.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C. 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               
D. 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
 
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国 共第一次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改组后的国穷人续写六年级 党,变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第一次国 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 共一大的召开                       
B. 共二大的召开
C. 共三大的召开                       
D. 党一大的召开
国民革命的兴起
 
(二)国民革命的兴起
1.工农运动恢复和发展:19247月,广州沙面租界工人罢工胜利,成为工人运动从低潮转向高潮的信号。国 党中央设立了农民部,共 员林伯渠任部长,彭湃任秘书长,开办农 民运 吴建豪结婚动讲习所。
2.黄埔军校成立:19245月。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北伐的胜利进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伐战争的主力是黄埔军校的学生)
2.孙中山北上:1924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11月,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离开广州北上,沿途宣传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53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发动北京,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议和平统一中国的是
A.蔡锷       
B.黎元洪       
C.冯玉祥       
D.张作霖
 
3.中 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中心议题是讨论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提出无 级在民 命中的领导权以及工农联盟的问题,制定了开展工农运动的计划,决定在全国建立和加强党的组织,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要求。
4.五卅运动: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开始。1925514日,上海反日大罢工开始,第二天,日本资本家杀中国工人顾正红。530日,在中 共领导下,上海工人和学生举行反帝示威活动,遭到租界巡捕击,酿成“五卅惨案”。此后,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5.省港大罢工:1925619日,广州、香港两地工人参加。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一)国 作下的北伐战争
192679日,国 命军正式北伐。前期的准备工作:广州革 改组为国 府,国 府所辖各部队统一改编为国 命军。19265月,国 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以及第七军一部,作为北伐先遣队先入湖南,揭开了北 红卫衣配什么裤子战 争的序幕。
直接目标:打 支持的北洋军阀(直系吴佩孚、孙传芳、奉系张作霖)。所属区域:吴佩孚: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直隶河北(保定)一带;孙传芳: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张作霖东三省、内蒙古、京津、山东。
路线:主力进军两湖,消灭吴佩孚,然后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最后北上解决张作霖。不到半年,到1927年春,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
胜利进军的原因:
1.国 作的实现,革 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北伐军得到广 农众的大力支持。是正 的革命战争,顺民心、归民意。
3.得到苏 府的多方面援助。 以加伦为首的军事顾问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二)工 动的普遍高涨
1927年,英国水手在汉口和九江登陆打死打伤中国人,武汉人民在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下占领汉口英租界,并最终签订协定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1.工 方面: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321日,周恩来等领导)
2.农 动方面:以湖南为中心,192611月中 成立农 动委员会,担任书记,决定以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的农 为重点。
作的破裂与国 命的失败
 
三.国 作的破裂与国 命的失败
(一)国 派发动的反
119265月,蒋介石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整理党 案事件。 打击共 员和工 农革 命力量,成为了国 党内新右派的代表。中山舰事件中,杀害了海军局代理局长、共 员李之龙,中 央派张国焘到广州,张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同意共 员退出国 革命第一军,黄埔军校的学生中 员全部退出。蒋当上了国 军事委员会主席。
21927412日,上海 ,以“清党”名义捕杀共 员和革 命众。汪精卫又同陈独秀发表“联合宣言”,为蒋介石反革 活动进行辩护。4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 政府。此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相继发生****428日,李大钊在北京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
 
表明蒋介石彻底叛变 命的是(    )
A.中山舰事件         
B.“四二”反
C.“整理党务案”     
D.“七五”反
 
1927年四五月间,中 共在武汉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虽然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强调了资 级争夺领导权的重要性,但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反而对汪精卫主持的武 政府抱有幻想。这次大会没有担负其危急关头挽救革 命的任务。
31927714日,汪精卫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715,正式宣布同 决裂,在其辖区内开始了对共 党员和革 命众的大屠杀。至此,国 共第一次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1915年,护 开始,与之相隔12年的历史大事是(    )
A.中 党成立   
B.五 动爆发
C.五 动爆发     
D.国 命失败
命失败的原因
 
(二)国 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一是帝 义和中 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 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二是革 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 ,使革 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
2.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 央领导机关在大 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 级对于农 众、城市小 阶级和民 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 权。当时的中 处于幼年时期,缺乏处理复杂关系的经验,不善于把马 义基 理和中 命实践结合起来;直接受共 际的领导,中间的一些错误指导对酿成陈独秀的右倾机会 义错误有直接影响。
历史意义:
1.它沉重打击了帝 国主义和封 主义的统治势力,中 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2.它扩大了中 党在中 中的 治影响,宣传了党 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 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中 党人正是从这场革 命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 命和掌握革 武装的重要性,为把中 革命推进到新的土地革 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从建 党到大 命时期,是中 党的幼年时期。尽管缺乏领导中 义革 命的经验,但是中 党毕竟勇敢地承担起历史赋予它的伟大使命,并在组织和发动工人 动、农 运动乃至整个国 命中,展现了朝气蓬勃的锐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在人民众当中树立 了一面鲜明的革命旗帜。在国 共合作难得的机遇面前,中 党没有因缺少经验而退缩不前。第一次国 作的失败,则 党今后成功地组织和领  导革 统一 战线提供了刻骨铭心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