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4(苏教版必修5)
月亮的对联

《长亭送别》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长亭送别》是如何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的?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分析:《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
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折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因此,临别时,她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总之,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作品撼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感情潮汐的人物心灵。
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
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二)如何体会剧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中国沿海城市有哪些分析:《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新笔记本电池保养
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衬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如何理解《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
分析: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容祖儿同性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憔悴;"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化用名句中的优美成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俊语。曲词或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质朴自然,活泼爽利。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完全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
重压。【叨叨令】【快活三】两支曲子,出语当行,极富生活气息。【脱布衫】前两句是诗词的格调,写莺莺眼中的秋景;后两句是生动的口语,写莺莺眼中的张生。正是这萧瑟的秋,映衬着愁苦的张生。既抒写了莺莺的情绪,也描写了张生的神态。在《长亭送别》中,这两幅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为多侧面、多彩地再现人物的情感节律,提供了成功的艺术手段。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二)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1.主题。
《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
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本文的主题及《西相记》的思想内容,可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了解剧情的基础上作准确的把握。
2.情节结构。
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3.人物形象。
《长亭送别》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的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莺莺这一形象的把握,要跟剧情紧密地联系起来,要重视她感情所经历的起伏变化。
(三)曲词的鉴赏。
要引导学生根据鉴赏重点有选择地鉴赏曲词。
例如,【叨叨令】一曲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耍孩儿】一曲有多处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可着重从语言特的角度来鉴赏。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街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近紧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再如,【朝天子】【二煞】两曲,可着重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方面鉴赏。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
【二煞】一曲将莺莺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和盘托出,进一步袒露了她的内心世界。
又如,【端正好】【一煞】两曲,则可着重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端正好】寓情于景,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的感受,抒发了她内心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一切景语皆情语。房屋贷款利率
【一煞】中"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凄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发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画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
鉴赏曲词时,教师应注意在学生不易觉察之处适时进行点拨。
(四)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的鉴赏。
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注意鉴赏时,不要搞成修辞方法的辨析或语句出处的考察,而要结合课文的语境,揣摩语义、情味,体会修辞方法和古代诗词的表达效果。
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
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见长:(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五)诵读课文。
注意引导学生在把握作品哀怨抒情基调的前提下,读出人物感情的起伏变化,选择自己喜欢的几支曲子(如开头三曲、结尾两曲)背下来。
(六)积累词语。
1.余荫:荫,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这里有长辈保佑的意思。
2.萋迷:同"凄迷",(景物)凄凉而模糊。
3.厮守:相守,相聚。
4.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也作狼籍。
5.罗帏:床前罗帐。
6.青鸾:古代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据说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青鸾先来报信。
7.残照:落日的光辉。
8.胸臆: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9.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见于《后汉书·梁鸿传》)。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10.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语出苏拭《满庭芳》词的头两句。"蜗角"和"蝇头",都是形容极小。
11.淡烟暮霭:傍晚的云气。
(七)板书设计:别离图背景: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
人物:崔莺莺、张珙、红娘等
画面:一、赴长亭途中
二、长亭别宴
三、长亭分别
四、目送离去
意境:离愁别恨的绝唱
【小资料】
(一)"天下夺魁"的《西厢记》。
ab型血型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西厢记》就由此加工创造而成。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圆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二)"秋思之祖"。
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谒扑地,遂死。"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真是无雨无以丽其姿,无严霜无以煊其!可以说是剧曲中一首"秋思之祖"。
《长亭送别》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
教学重点: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
小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谂知(nian)暮霭(ai)胸臆(yi)B.泠泠(leng)相偎(wei)栖迟(qi)
c.赓续(geng)玉醅(pei)揾做(wen)D.萧瑟(se)憔悴(cui)顷刻(qing)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四.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五.理解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六.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
2.背诵这三首曲子。
第二课时
一.交流上一节课布置的改写诗歌,做出适当的评价。集体背诵三首曲子。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2.完成[同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