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西厢记》与文本的美学价值比较
《西厢记》由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所创,曲辞优美,用诗意的笔法讲故事。王国维先生曾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元曲吸收诗词之长处,是言长的诗是境阔的词,同时,元曲又吸收宋代话本的口语化叙事化的特点,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为文本《西厢记》所有,用文字在读者脑海里描绘故事,给其足够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但文本西厢记对读者的文化层次要求较高,减弱的自身的欣赏价值,越剧《西厢记》则进行完善,通过戏剧演员的动作神态,比较直观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员的服饰的变换、表情的丰富程度、语言的的活泼层次、唱腔的高低、动作与文本人物的默契程度,都是戏剧美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越剧《西厢记》与文本相比,更全面的展现艺术的魅力。越剧《西厢记》与文本相比,在语言,故事结构,甚至在展现西厢记的爱情主题中所包含的美学层次都不尽相同,就整体而言,越剧西厢比较倾向西方的一些美学观点。
越剧发祥于上海,唯美典雅,长于抒情,具有浓厚的南方的文人气息。为了唱腔的优美自然,其台词对平仄变化要求较高,造成语言的诗意化。比如在越剧西厢“琴心”一折中,崔莺莺听张生弹琴,连用了四个莫不是,句句押韵,“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莫不是梵王宫殿夜鸣钟?”仅用四句就不仅凸显了张生的琴技高超,也体现了崔莺莺对张生的认同。在语言上,描写极其精致,短短四句话接连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文人气息浓郁。文本西厢对此
显得较为啰嗦,用了“天净沙”调笑令”“秃厮儿”“圣药王”四个词牌名,比较详细的描写崔莺莺此时矛盾惆怅,又带有一点点甜蜜的心态。
周秀娜写真简马玉玺越剧西厢整体结构是带有理性的悲剧,戛然而止,而文本西厢的结构则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心理的喜剧。越剧西厢的整体结构从从惊艳开始,到长亭送别结束,大体框架是经过深思熟虑,带有古希腊悲剧的特点,长亭送别是整本高潮,越剧到此戛然而止,对二人以后的生活状态不再描写。越剧西厢整体服务于崔张二人情感,是隔绝世俗的,在古希腊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受尽磨难甚至丧命,但其合理的意愿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压亚里士多德认为优秀的悲剧往往具有单重悲壮的结局,从而展示严肃慎重的意义,引起观众心灵的震撼。无论是中国的梁祝还是西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都最灿烂时戛然而止。越剧西厢既有古希腊悲剧特点,又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留白的特点。但这种结构设置使得越剧西厢不像是一个故事,更像一个片段,与此相反,西厢文本结构设置,长亭送别之后,还有张生考中,崔张终成眷属。这种文本结构设置符合中国古代人民的心理的,却不免落入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俗套。
越剧西厢描绘的爱情美学是理想化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而文本西厢则接近世俗,带有生活化的特点。越剧西厢中,崔莺莺与张生从相识到相爱再到为了对方与现实社会相斗争,在此期间,两人的感情极纯净。即使是张生初见崔莺莺,他的目光看到的不仅是她的外貌,更是气质,甚至是一见钟情的感觉。文本中这样描绘道“欲语还羞先腼腆,樱桃半绽恰开言。解舞腰肢娇又软,似垂柳在晚风前。庸脂
如何搭建云平台粉见过了万万千,似这般美人儿几曾见。我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去半空天。游遍了梵王宫殿,谁想到这里遇神仙。”等到崔莺莺离开时也有一段类似的传神的描写。而文本西厢就没有越剧西厢境界那么高了,有着极其浓厚的的世俗气息,这与当时的审美习惯有关,比如,张生见完崔莺莺后说“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乎?休说那模样儿,则那一对小脚儿,价值百镒之金”,他在关注崔莺莺的相貌之后,还偷窥了崔莺莺的小脚,偷看女子小脚元代是可以列入耍流氓的,这样来说,
关晓彤穿鹿晗同款张生不是完全意义上对崔莺莺是一种精神上的爱恋,是感官上的一种刺激,是接近世俗文人爱情故事。文本西厢是扎根于中国古典文化之上的,带有中国古代审美的目光,符合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心理特征。
在文本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那优美的语言,朴实宁静,如潺潺溪流,没有大风大浪,如同《诗经》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将内心的悲伤有节制的展现,给人美的享受。即便如此,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的过程中也不是一个冷冰冰的人。他的眼极冷,心却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热,故悲慨万千。他之所以表现的那么平淡,波澜不惊,是因为他就像约翰米尔顿说的,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的确如此,王实甫就是自己精神王国的国王,他优雅淡定,不喜不怒,宛如老僧入定令人钦佩。但是他的心是热的,具有文人骨子里那种善良的品格。这种善良,理性也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的。在文中是基本看不到作者喜怒的,语言很朴实平淡,没有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那种感觉,但是读者细细品味,就会感动,所有的审美意义,文学意义,甚至
qq文字头像制作包括与作者的情感共鸣都需要读者去完成。
凤的照片《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皆颇有影响。细细品味,一对不离不弃的一见钟情的情侣,朴实而干净,恬静而优美。作者所传达出的智慧心境,近似于佛教中的禅的智慧,和具有古代山水画的写意手法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哀而不伤。除此之外在《西厢记》中流淌着自己对真情的渴望,对善良人性的推崇,以及知识分子坚韧不拔的意志都感动一代代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