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
一.课程分析:
《雨霖铃》的作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门写词的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之一。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本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他心爱的人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
二.学情分析
这两个班的学生都是美术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思维活跃,联想丰富。鉴于此,我在课下先让学生预习,并根据自己的想象为这首词配画,这样就能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诗歌鉴赏,大部分学生是门外汉,所以要把激发学生兴趣和教给学生一些鉴赏方法作为重点,以便为以后的诗歌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主线。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词作的视频朗读,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四.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体味诗的意象、意境,感悟诗人情怀。积累富有文采的词句。
能力目标:欣赏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鉴赏能力。
品德目标:在挫折中学会坚忍,与逆境中成就才华。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营造氛围
播放《西厢记 长亭送别》选段,创设抒情气氛。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柒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二)情景导入,声画结合
师作话外音:布满青云的天,秋风萧瑟,北雁南飞,崎岖的山路上,一对送别的行人正慢慢地走着,车轮辗过铺满落叶的地,就在这一派荒落衰败的秋景之中,一对恋人就要离别了。此景此情,怎不令人伤感落泪呢?古往今来,天下多少有情人难成眷属,留下了一个个凄美的故事。宝黛爱情让人柔肠百结,黯然魂销;梁祝爱情让人肝肠寸断,荡气回肠。“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今天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让我们一起回到宋代,来感受一下柳永与他心爱的人离别时的那种哀怨,那份缠绵吧。
[展示,《雨霖铃》全文和“长亭送别”图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三)动情朗诵,整体感悟
1.检查作业,学生介绍自己查到的柳永资料,师展示作者的图片和文字简介。师生资源共享。
作者柳永,北宋中期婉约派大词人,少年时热衷功名,但仕途坎坷,官场失意,饱受白眼和打击。于是满腹怨恨,沉沦飘泊,花前月下,生活放荡,结局悲惨。相传他死时穷困潦倒,家无佘财,由一集资葬埋。他的词多写都市生活和与歌妓的交往,风格哀怨缠绵,婉转含蓄。他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凄楚哀婉的《雨霖铃》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吟读课文,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全班齐读课文。
2、展示“内容简析”图片
这首《雨霖铃》叙述了一段委婉凄测的故事。(展示上片内容)词的上片主要写一对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景:开头几句交待了离别时的环境;中间几句主要写临别时的依恋,一边是恋人难舍难分,执手相看,一边是开船的不断催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几句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去向和行程。(展示下片内容)词的下片是想象自己离别后的景况和痛苦,首先想到醉酒可以忘记一切,可是酒醒之后,凄清孤苦,更添十分。最后想到别后有景无人共赏,有情无处倾诉,无论良辰,还是好景,都形同虚设。
3、接下来,我们再听一遍课文朗读,听完后,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为大家朗读一遍课文。(放朗读录音)好,下面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读一遍课文,大家欢迎。……(教师简单评价)                               
教师节诗歌赞美老师(四)鉴赏体验,分解赏析
将全词分成七幅画面进行分解赏析。(从学生绘制作业中挑选七幅图画课堂展示。)
[展示第一张图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学生赏析: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天气、环境。鸣叫的寒蝉,傍晚的长亭,刚停的阵雨,作者在描写环境的同时,渲染了一种送别的气氛。(抓住“寒蝉”“长亭”)
教师设疑:“骤雨初歇”改为“细雨连绵”好不好?
“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听着淒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
相关链接:请同学们利用学过的诗句为这个送别的环境补充一些景物,使这幅画面的内容
更丰富。
生甲:“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生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生丙:“秋风秋雨愁煞人。”
[展示第二张图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学生赏析:在京都门外设置的别筵上,词人显得情绪低落,因为他留恋情人。刚好下了一阵雨,在长亭中他和情人可以多眷念一会,可惜不久雨停了,船工催促着启程。连老天爷都不让两人多呆一会。这种情景,哪那用一个“愁”字概括得了呢?
相关链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展示第三张图片]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蒋恺主演的电视剧
学生赏析:分别的时候到了,没有办法,只好拉着情人的手,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眼睛
都充满了眼泪,似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因离情涌上心头,竟使得咽喉阻塞,半句话也讲不出来。这几句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
  课堂活动:请同学们为男女主人公设计一两句告别话。(通过幻灯投影出来,请一男一女两个同学上来念)
生甲:“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洒脱------徐志摩《再别康桥》)
生乙:“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缠绵------白居易《琵琶行》)
[展示第四张图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赏析:词人想到自己将一叶孤舟,飘泊在千里烟波里,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那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楚天,那无边广漠之中,正是离人浓得化不开的无比寂寞怅惘的愁绪。
  相关链接:背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点评:作者在春天送朋友远行,通过孤帆远去的那一派与天相接的空空茫茫的流水,那远而长、空而茫的感觉,让我们看到了呆立江边的诗人,看到了他那凝滞的眼神。可谓“离愁渐远渐无穷。”
姚笛老公是谁  [展示第五张图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学生赏析: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测,这是古人常用的笔法。与此相关的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齐背一遍吧。
  [展示第六张图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生赏析:词人本想借酒消愁,可是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作者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勾起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使人顿感眼前的孤单、寂寞。
教师点评:人常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可是这里只有凄清的气氛,清幽的风景,绵远的离愁。这里只有野水荒岸,没有了琴声笛韵;只有晓风入怀,不见了情人相依;只见残月悬空,不见了情人明眸泪眼。此情此景,令人心碎,这句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名
句,已成了柳永词的风格的代名词。
训练提升:替换意象进行比较鉴赏:
A、枫林岸朝霞红日(热烈)
B、衰草岸枯枝寒鸦(萧条)
[展示第七张图片] “此去经年,应是良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学生赏析:作者设想自己身在异地他乡,那里的江南好景美不胜收,江南美女更是比比皆是,只是离开了心爱的人,再好的景,也形同虚设,再美的人也不会看在眼里,表达他对情人感情上是多么的专一。
教师点评: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是柳永不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也没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胸怀。
桦木属(五)全面把握,拓展迁移
(1)请七位同学上台,分别背诵课文的七句话。
(2)请全班全文背诵课文。
(3)写一篇赏析短文。
六.课堂小结
1、    学生小结:请同学们把这首词的内容、感情和写法总结一下。
(1)、内容:冷落的秋景,难舍的离情
(2)、感情:离别的痛苦,失意的伤感
(3)、写法:情景交融,虚实相间
2、教师小结:词人明明愁绪满怀,词中却无一“愁”字,但每一个词句中都蕴含了无穷无尽的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展示“愁”字)在作文中应学习这种写法。
3、结束语
四级考试分数分配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没有那种豁达的气度,没有那种宽阔的胸怀,他眼里的良辰好景只是虚设,他心中的千种风情也只能与自己说。
今天,我们欣赏柳永的《雨霖铃》,尽管也是“清秋节”,却不再是“伤离别,”而是大家同聚一堂在和谐的氛围中共享“良辰好景”,在教学相长的环境下共诉“千种风情。”
七.作业
给父母的感恩信
1.基础层级:熟读成诵
2.提升层级:将课上七副图片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八.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时考虑到美术生热爱艺术,就充分发挥他们善画的特长,让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画面,这不但增强了直观性,还加深了学生对生涩词意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学生时时处于自主探究的学习状态,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解决问题、寻规律,进而提升能力。教师创造出和谐的氛围,学生尽情展示自己,使我们的课堂演绎出精彩的篇章,这样就能提高语文
教学的效率。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学生表达能力差,平时积累材料太少,导致缺乏参加的勇气;个别问题难度还有些大,学生辞不达意。
针对上述问题,我得到一些感悟,要上好一堂课,就要做到:1.平时要多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2.要想学好语文,仅靠课内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拓视野。3.只有诱导得法,问题难度适中,学生才会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思维才会因此而活跃,学生的主体性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4.思考探究时,要充分肯定学生,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面的进行思索,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他们才会对以后的语文学习投入极大的热情,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