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邮编戏曲的四大声腔之梆子
                                          ---------------梆子腔与豫剧
声腔通常是指戏曲音乐中的唱腔旋律框架,这些唱腔旋律的框架,代表着这段旋律在演唱方式、伴奏乐器、音乐结构、音乐风格等诸多方面,有着某种规定性。如京剧中《打渔杀家》的一个唱腔:“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倒叫我桂英儿挂在心头……”;《诸葛亮》里有一段:“我这里城楼观景,却听得四处乱纷纷……”。这两个段子,虽然在板式上、旋律上的细微处以及词意上都有明显的差异,但这两者却用的是同一个旋律框架,我们就说他们都用了西皮声腔。
四大声腔其起源: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盛行“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
南昆,指产生于元末的昆山腔,发展到明代,流传地域渐渐扩展,对各地流传的许多地方戏曲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更派生出川昆、徽昆、苏昆等分支。四大声腔北弋,指产生于元末江西省的弋阳地区的弋阳腔,明朝嘉靖年间,广泛流传于北京、南京、湖南、云南,贵州、福建等地。
  东柳,原来是指流行于山东省的柳子腔,后来泛指各省流行的山歌小调唱腔。
  西梆,指明末清初始于陕西省以梆为扳式的“梆子腔”,后来有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梆子分支。
  清代,北京剧坛又出现了“皮黄调”,风行中国各地的京剧便是采用皮黄调唱腔系统而演变过来的。
  今日中国绝大多数的地方戏曲仍分别隶属于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和皮黄调等四个声腔系统。1.梆子腔概说
对梆子腔的起源,说法不一,由一元与多元两种观点。持多源观点者认为,梆子腔系统的各种剧种,地域风格也很鲜明,未必起源于一个源头。但绝大多数戏曲界人士认为,梆子腔系统的统一特征,强于高腔系统,在地域风格的背后,显然有一根同源血脉,所以持一源观点者较多。但是,在持一源观点者中,却存在三种说法
(1) 甘肃说,认为梆子腔起源于由甘肃调演变而来的西秦腔。西秦腔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万历抄本《钵中莲》,也就是说,明朝已有西秦腔;
(2) 陕西说,西秦腔也名甘肃腔。西秦腔起自明代,而甘肃在明代和清代都属陕西。事实上,这两说是相通
(3) 山西说,认为山西蒲州的勾腔是梆子腔的前身
以上三种说法,都没有离开西北地区,所以,梆子腔这种超越声腔的摇篮,无疑是西北。
梆子腔孕育于西北后,分四条线传向全国。
一条由秦腔向西南入四川、云南、贵州,除贵州本地梆子不可详考外,川剧的弹戏和云南的丝弦,保持了秦腔唱腔有欢音、苦音之分的特征;
蜂蜜水什么时候喝效果最佳一条由山陕梆子腔向东北方向流动,在山西演化为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在河北、北京、天津演化为河北梆子。其戏班演出足迹北至内蒙及东北三省,南下江苏、上海又上溯长江沿岸城市。这两条走向比较明显地反映出秦腔与山陕梆子的各自特点。
另两条走向,一条以秦腔、山陕梆子腔向东发展,对河南、晋东南、冀南、山东、苏北、梆子剧种的形成有着一股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一条由秦腔、山陕梆子腔先后南下至湖北
襄阳。河南的南阳梆子的形成与之不无关系,其影响所及也还有越调以及皮黄、吹拨、乱弹等南方花部诸腔系。
梆子腔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北方各地的大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其风格的魅力,另外还有一个传播的历史机遇,及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队伍起自于陕西,随着他们进军的路线,也自然把家乡的戏曲传播了出去,与各地的地域文化界因而孕育出新的梆子血脉品种。
当代梆子腔系统的各种剧种分布地域示意图:
梆子腔系一览表:
          秦腔          平调          川剧中的弹戏怨苍天变了心原唱
          同州梆子      豫调          滇剧中的丝弦
          汉调桄桄      怀调          朔县秧歌中的梆子腔
          蒲剧          怀邦          广灵秧歌中的梆子腔
          晋剧          宛梆          蔚县秧歌中的梆子腔
          山西北路梆子  山东梆子      繁峙秧歌中的梆子腔
          上党梆子      章丘梆子      赣剧中的安徽梆子
东洋兵打一字          河北梆子      莱芜梆子      南剧中的弹戏
              老调          枣梆          京剧中的南梆子
              西调          沙河调
              武安平调      江苏梆子
2豫剧概述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梆子腔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
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其中"祥符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
  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 对豫剧传统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度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流派”,又称现代戏流派。
  "豫东调"唱腔主音为"5",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声音高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点。"豫西调"唱腔主音为"1",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声大腔圆,寒韵(哭腔)较多,具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这两大腔系30年代开始有了交流,建国后,清除"门户之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
  而“现代唱腔流派”,是杨兰春在传统豫剧唱腔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创新,以专业的音乐创作方法为依据、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准则、以彩丰富的音响为前提、以表现内容、塑造形象、刻画人物为目标、以完整的舞台艺术为原则、以突出豫剧艺术那种浓郁的地方彩、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朴实的生活气息为宗旨,丰富、发展、健全丁豫剧音乐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和唱腔风格,它打破了豫剧的地域限制,在豫剧的改革和创新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豫剧五大音乐流派
  1.祥符调 风格是粗狂、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代表人物: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宋桂玲、王秀兰。
  2.豫西调(西府调)。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代表人物:常香玉、崔兰田、王二顺、李树建。
  3.豫东调。慷慨、激昂。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特点,男声则挺拔、昂奋。代表人物:“红脸王”唐玉成、赵义庭、马金凤、李斯忠、刘忠河。
  4.沙河调。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称梆子剧、淮北梆子。代表人物:梁振起、刘发印、唐喜成、安金凤。
  5.现代调。建国后,杨兰春整合豫剧其他声腔,形成的新唱腔。通俗易懂、类似民族音乐,欢畅明快。代表剧目:豫剧绝对经典现代戏《朝阳沟》。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泪洒相思地》等等。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白发皇妃女主跟谁睡过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三上轿》、《宇宙锋》、《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春秋配》等。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打金枝》、《三哭殿》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
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娘子军》等许多剧目。其中《花木兰》、《花打朝》、《穆桂英挂帅》、《梵王宫》、《洛阳桥》、《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风雪配》等几十部均摄制成影片。
  进入21世纪,豫剧又涌现出了许多新作品,如《铡刀下的红梅》、《常香玉》、《新白蛇传》、《村官李天成》、《程缨救孤》、《清风厅上》、《香魂女》等。   
豫剧的声腔板式,按其板眼形式可分为四大类:
  一、“一板三眼”,4/4节拍形式的『慢板』类;
  二、一板一眼,2/4节拍形式的『二八板』类;
  三、每小节只有一板,1/4节拍形式的『流水板』类;
广东民俗  四、自由节拍形式的『非板』类。
  每一类板式中,又有着可以代表该板式结构特征的基本板式,通常被称做是该板式的“正
格板式”。这样,各类板式的基本板式,『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合起来,被叫做豫剧的“四大正板”。不仅在艺术实践中运用最多,最为广泛,而且,所有的其它板式,皆可看作是“四大板式”的衍生和变化,因而被称做“变格板式”。
  变化板式,系由正格板式变化派生的,它们或是有着自已结构形式,或是有着较为稳定的声腔旋律,即可与其正格板式交织转接,又可不依附与正格板式单独构成唱段。变化板式,系由正格板式变化派生的,它们或是有着自已结构形式,或是有着较为稳定的声腔旋律,即可与其正格板式交织转接,又可不依附与正格板式单独构成唱段。
豫剧属于梆子腔,梆子腔起源于陕西;豫剧诞生于七朝古都,东京汴梁开封。绝非偶然。这得益于开封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乐舞活动。可参考王基笑著《豫剧唱腔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