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WM99R|RH|f3V
专刊SPECIAL ISSUE
从传说走向信史
“尧都平阳乃的不二之选
文I郭晔旻
2015年6月18B,中国社科院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山
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指出一系列的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遗址的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目前,没有哪个遗址像陶寺这样与尧都的历史记载等方面如此契合。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尧的都城。
上古帝都唐县一带,后来沿太行山南下,途径
太原等地,最后迁徙到了汾水平阳地
区。从现在的地理环境来看,汾水流
域位于太行山与黄土高原交界处,地
势稍高,适合躲避洪水,其中临汾盆
地地形平坦,汾水流过盆地,带来了
丰富的河流资源与土地资源,盆地东
南部面向现在的华北平原地区,交通
便利,便于与外界进行交流。此外,这
一带的河东盐池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日
常的食盐资源。平阳位于临汾盆地的
中间位置,汾水河畔,环境优越,很
适合农业文明萌芽阶段的先民繁衍生
息。所以《汉书•地理志下》就说,“河
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
居。”“唐尧”中的“唐”,指的就是帝尧
所出的陶唐氏。
陶寺遗址偏偏就坐落在汾水流
域,在地域上已经可以与古籍中提到
杨幂资料的帝尧所居“对号入座”。按照中国古
籍的说法,“尧帝”生活的时代,远在
夏商周三代之前。《左传》里说:“故有
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
皆有之°”其中的“虞”指的就是任命
大禹去治水的中原部落联盟首领“虞
舜”,而尧更是虞的先任。在时代上,
尧、舜生活在一个紧接夏代的时代。
张芸京图片
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1926年2月25日,“中国考古学夏代大约始于前2070年。若从此说,之父”李济抵达了山西临汾。在这个
前清平阳府的府城,李济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了《史记》中关于“尧都平阳”的记载。“这是一个勾起人们历史遐想的城市—
—尧帝的古都。中国读
书人又有谁不熟悉这位伟大君王
的各种崇高品德呢!可是他究竟
建造过一个雏形的城市没有?也
许因为他是世界上历来最有克制
力的君王,假如他要耗费国币去修
造特洛伊和诺萨斯发掘出的那种豪华宫殿,就不符合他的道德原则了。然而,不论他在这个方面干过什么没有,事实上就连关于他的都城的精确的一二百年或二三百年的范围内O
再看陶寺,经过从1978年幵始的40多年的考古发掘,其遗址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陶寺遗址晩期的
碳14测年为公元前2000—前1900
年,这已进入夏初纪年范围,自
然与帝尧对不上号。但陶寺遗址
早期至中期碳14测定的年代大致为公元前2300—前2000年或公元前2400—前2100年,与尧舜时代大体是吻合的。陶寺遗址墓葬总数在1万座以上,如此宏大的规模显示,陶寺居民总数远远超过当时其他龙山文则尧舜时代就应在公元前2070年之前
位置的传说也都没有听到……”
帝尧一般认为是黄帝之后。根据郭沫若的看法,帝尧一族所居之处靠近黄帝族所居的涿鹿,大致是在河北金/李济。湖北钟祥人,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堂,
之后留美在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取得博士学位。
回国后,李济主持了多项考古发掘工作,被誉为
“中国考古学之父”。早在伯26年,他就循文献记
载到晋南寻“夏墟”
化遗址。尤其是晋南长约50公里的汾
河谷地之中的这个环崇山聚落成为
龙山社会中人口最稠密的区域。这里
发现的一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型聚落遗
30国家人文历史
T陶寺遗址I
大电影址数量超越当时其他地区同等规模遗
址的总和,它们的出现可能体现了当
时大型政治联盟的形成。此外,也有
研究指出,陶寺文化早期虽存在着当
地庙底沟二期文化部分文化因素,但韩胜妍
又存在着明显的外来文化倾向,且新
文化因素占主体地位。换句话说,陶
寺文化在晋南地区的形成与当时某一
外地部族的到来有关,这又与帝尧一
族迁徙而来的看法不谋而合。
看来,“尧都平阳”的说法在地望
与时代方面都能到依据。从2002年
出土的陶寺中期王墓也能发现,墓主
人的确是一位高居于陶寺社会金字
塔之巅的显贵人物。为了抚慰他的亡
灵,长宽分别在5米和3米以上的长
方形墓穴穿地而下,残深仍有7米多。
陡直的墓壁上还装饰着五周平行的手抹草拌泥宽带,或许是对当时居室装修风格的模仿。尽管在陶寺晚期遭到捣毁,墓主人的尸骨和贴身随葬品都已被扰乱,但这座出土大墓仍然残留随葬品近百件,包括玉器、彩绘陶器、漆器、骨器以及20片半扇整猪等。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在墓室东壁中央显著位置,立有一具完整的公猪下颌骨,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粗壮的撩牙,也就是《周易•大畜》所说的“獄豕之牙”O 以该下颌为对称两侧各排列倒置3件彩漆柄玉石兵器(“钺”与“戚”)o按照周代的理念,“獄豕之牙”及围绕它布置的玉石兵器所表达的恰恰是“其豕之牙,成(盛)而不用者也”,也就是“修兵弗战”的和善理念。这也同样令人联想到帝尧一一“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礼乐之器
儒家崇尚礼乐。透过陶寺遗址出土的高等级墓葬中,不但可以能够依稀想象出当时统治者的“王者之气”,金/陶寺遗址中出土的土鼓,夕卜形似长颈葫芦,筒状高颈,圆鼓腹,腹底中央凸出一孔,周围又有三小孔,颈腹之间置双耳。在大型墓中每与瓏鼓、石磬同岀,经专家鉴定后确认为古文献中“以瓦为匡”的土鼓,其 主要用途是作为礼乐器在祭祀时演奏,或作为战鼓激励士气
心/陶寺遗址中出土的石磬。石磬为古代的礼乐重器,夏商时期即已广泛流行于黄河流域与北方长城沿线地区,大型石磬又名“特磬”,多用于演奏宫廷雅乐,或在盛大祭祀中演奏。陶寺遗址出土的这方特磬为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石磬
也能从礼器中寻到后世礼乐的滥觞。
这些礼器既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是
“明贵贱、辨等列”的标志物。陶寺墓
地大、中型墓就依照等级高低,随葬
JULY2019
31
M  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金/陶寺遗址出土的玉兽面,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晩期”该玉器外
形接近为三角形,双眼镂空,底部有一个小圆穿孔。整个玉器正面凸、背面平,正面刻有阳线纹饰,兽眼角 为阴线刻纹
规格不同的成套礼器,并形成一定的 规则,从而幵创了三代礼乐制度的先 河。
陶寺遗址出土的礼器有石磬、土 鼓、11鼓这样的大型礼乐器。石磬长 约44一95厘米,土鼓高约45—142厘 米,至于完整的還鼓则高约1米以上,
鼓腔外表施彩绘图案。此类大型礼乐
器应当是组配使用,其组配形式,通 常是1件石磬、2件麗鼓、1件土鼓。这
种使用大型组合礼乐器随葬的现象, 在殷墟中也仅见于王陵或王室大墓。
这就说明这些墓主人的身份非同小
可,毫无疑问地成为掌握礼乐重器的
显贵,如同帝尧一般。
三者之中的“石磬”,作为古代的 礼乐重器,称得上是华夏文化最具特 的表征符号之一。在甲骨文中已出
现了“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是 人用手槌敲击的样子。从龙山文化时 代到夏商时期,“磬”在黄河流域与北 方长城沿线地区的应用已相当广泛。
大个的“石磬”叫作“特磬”。日后在殷
墟出土的虎纹大石磬,用大理石制成。 这些已有3000年历史的"特磬”,音
与青铜乐器发出的一样清亮。在后世,
“特磬”大多用于演奏宫廷雅乐或在盛 大祭祀上演奏。而陶寺遗址出土的石 磬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石磬。考
虑到《说文解字注》里说“无句作磬”;
而在古籍记载中,这位发明“石磬”的 无句正好就是尧的臣子。"石磬”在陶
寺遗址的出土,不能不使人将墓主人
的身份与帝尧联系起来。
至于“土鼓”与“蹬鼓”是两种鼓。
“亀鼓”中的“髯”字是古时对于扬子
鳄的称呼。顾名思义,“電鼓”自然是 一种用鳄鱼皮蒙面的器具。在陶寺出
土的“髯鼓”为竖立桶形,当为树干为
鼓身,用鳄鱼皮蒙鼓。鼓皮已经腐朽, 在鼓腔内还散落鳄鱼骨板。值得一提 的是,陶寺遗址出土的“锻鼓”比原本
在殷墟发现的“髯鼓”要早上1000多 年。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的司马相如
在《大人赋》里把"灵電之鼓”与“秦陶
唐氏之舞”联系起来,而“陶唐氏”指
的正是“帝尧”。
相比之下,“土鼓”的识别之路比
较崎岖。发掘之初,人们对其性质与
用途所知甚少,干脆称之为“异形陶 器”。它的样子像个长颈葫芦,筒状高
长颈,圆鼓腹,腹底凸岀一孔,颈腹之
间置双耳,材质为泥质褐陶或灰陶。
后来经过研究,特别是发现它经常与
"石磬”共存的情况,才确定是一种重
要的礼器。这类“异形陶器”的上下口
连通,上口周围都有一两圈圆钮,与
现存的西南少数民族中某些木腔皮鼓
鼓口周围用于绷皮的木钮位置一致,
形状相近,可以推想出是用来蒙鼓皮 的。通过这些研究,“异形陶器”才被 “正名”为上古先民在祭祀活动中所用锡伯族舞蹈
的“土鼓”。
看起来,陶寺文化时期确实已经
存在某种约定俗成的、严格按照等级
次序使用礼器的规则。《礼记》记载, 孔子说过“夫礼之初……费椁而土
鼓”。而孔子同样说过“大哉尧之为君 也……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
文章”,称赞了帝尧制定的礼制。两相
对照的话,陶寺的墓主人,莫非正是 “帝尧”乎?
允执其中
到了 2002年,陶寺城址中期王
墓的头端墓室东南角又出土了一件漆
木杆,残长171.8厘米。上部残损长 度为8.2厘米,复原长度为180厘米。
漆杆被漆成黑绿相间的段,加以粉
红带分隔。考古专家研究推测,漆
杆为圭表曰影测量仪器系统中的圭
32 |
国家人文历史
彳陶!r 遗址I
尺,年代为陶寺文化中期。《论语》记 载,帝尧当时禅位给舜的时候叮嘱: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中”
是西周之前乃至史前时期对圭尺的
称谓。圭尺以其测畧影制定历法以及
天文大地测量功能,被作为王权象征 的权杖,故而掌握权柄称之为“允执
其中”。
根据天文学家和考古学家共同组 队实地测量,陶寺遗址出土的圭尺所
测当地夏至影长39.9厘米,约合1.6 尺,这恰是《周髀算经》“夏至影长尺
六寸”“立中”判定“地中”的标准。陶
寺古城选址定在“地中”,与考古资料
所反映的陶寺城址都邑性质恰相契 合。显然,这把圭尺就是古人用来标
示“地中”观念的“建木”的变种,建
木是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圣树,传说 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在所谓的 尧舜禹时期甚至到西周时期,政权的
交替甚或都城的变化都伴随着圭表 '中’的交接或’地中’夏至影长标准
的改变,确切说则应是'王者逐中’, 此’中’既是圭表之'中',又是’地中’
之'中’……王者独占地中,实质上就
是绝他人与天地通的权利,垄断与上
帝沟通的宗教特权,从而达到'独授
金/陶寺遗址岀土的彩绘陶篦,现藏中国社会科
学院考古研究所。据专家分析,这些陶器彩绘使用
了合成的朱砂颜料
心/陶寺遗址岀土的玉琮,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该玉琮外方内圆,略呈正方形
断同样因此呼之欲出:中国最早的国
家社会不是夏朝,而是“帝尧邦国”,
甚至更早。
遗憾的是,从考古发现得知,陶 寺文化到了晚期,不但已由都城沦为 普通村邑,而且其社会发生了明显的 变异:其城垣被废弃,宫殿和具有观
象授时功能的大型建筑被毁坏,陶寺
中期城内的贵族墓葬在陶寺晚期遭
到了全面的捣毁和扬尸,在一晚期灰
沟出土有30余个人头骨,分布杂乱, 上面多有砍斫痕。这些死者以青壮年
男性居多,而青壮年男性被杀戮往往 意味着背后发生了血雨腥风的事件。
有学者认为这是一次发生于陶寺内
部的“下克上”,大约可以称为中国历
史上最早的“起义”;但也有学者注
意到,“陶寺中晚期之间的变故伴随
着来自晋陕高原中北部的各种肥足 鬲和单把鬲为主的器物上,以及牛
羊畜牧的增长”;并以此推断,陶寺
及其周边遗址在晩期发生的政治动 荡,可能源于黄土高原的政治势力对
晋南盆地的侵袭与征服一一人们不
会不注意到,两种政治势力在农业帝
国与游牧帝国的交界地带的冲突,将
在“陶寺文化”之后的3000多年内反
的政治目的。”
在这里,文献记载与考古证据又一次达成了一
致,将陶寺文化的统治者指向了“帝尧”。经过
数十年的研究,考古学
者论断,陶寺遗址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比被视为夏
代遗存的二里头遗址早了好几百年。作为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
天命’'君权神授’合法化和正统化
复上演。无论如何,陶寺遗址在整
个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会因
为陶寺文化最终的消亡而
受到动摇。相反,随着未来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幵
展,陶寺遗址的出土文物,依然可能帮助改写今天人们认知中的上古
历史。窗
(参考资料:李琳之:《最初中国缘起陶
寺遗址》,何弩:《尧都何在:陶寺城址发现的考
三更天是几点
历程的重要支点和基石,陶寺遗址成 为“尧都平阳”的不二之选,而向来
归诸传说的“帝尧”时代,也向着“信
史”迈出了坚实一步。另一个惊人论
金/陶寺遗址岀土的玉璧(煖)及铜齿轮器,现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属新石器时代龙山
文化晚期。铜齿轮形器外圆直径约11.4厘米,内 圆孑禺为7.8厘米,外边厚约0.2厘米,内边缘
厚约0.26厘米,共有29个发散状的齿形突起物
古指证》,王震中:《陶寺与尧都:中国早期国家
的典型》,宋建忠:《龙现中国:陶寺考古与华夏
文明之根》,许去:《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 原图景》)
JULY  2019 |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