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部编版⾼中语⽂必修上册第⼀单元的第⼆篇⽂章,继续展现“青春”的主题,表现得是青年旺盛的⽣命活⼒。诗⼈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位俯瞰地球,放出声声呼喊,纵情⾼歌,想象着那怒涌的⽩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活的雄壮强⼤的⼒量。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课《⽴在地球边上放号》课⽂原⽂
  ⽴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数的⽩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的⼒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哟!
  啊啊!⼒哟!⼒哟!
  ⼒的绘画,⼒的舞蹈,⼒的⾳乐,⼒的诗歌,⼒的律吕哟!
  (律吕:节奏、⾳律。最初发表时作Rhythm。)
个人所得税 退税 怎么操作
2.部编版⾼⼀上册语⽂第⼆课《⽴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教学⽬标
  1.语⾔建构与运⽤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体会诗歌⽣动形象的语⾔。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联想和想像能⼒。
  3.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这⾸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4.⽂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中国奶粉排行榜10强  教学难点
  诗歌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读识⼈
  1.对下句,猜⼈物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的桃⼦。和尚先⽣告状,先⽣追责学⽣,没⼈承认。先⽣说,我出个对⼦,谁能对上免罚。先⽣⽈:昨⽇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刻,对道:。由于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结果全体偷桃学⽣,⼀律免罚了。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物:郭沫若。
  2.⾛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诗⼈、学者。1914年留学⽇本,1921年与成仿
吾、郁达夫等⼈成⽴创造社;1923年于⽇本帝国⼤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提出“⾰命⽂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本,直到抗⽇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是继鲁迅之后⾰命⽂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代表诗集有《⼥神》《星空》等。他的第⼀部诗集《⼥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震醒了⼀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绪,满⾜了时代的精神需求,⽽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种崭新⾯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贡献的。
  3.⼈物评价
  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周扬
  淡抹浓妆总⼊时,两朝恩遇鬓成丝。
  曾夸召对虚前席,⼜见讴歌奉和词。
  考古偏能剽甲⾻,后今何癖注⽑诗。
  ⽣民疾苦仍如此,孤负先⽣笔⼀⽀。——梁漱溟《赠郭某》
  ⼆、朗读辨境
  1.指名朗读。
  2.问题:这⾸诗给⼈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壮丽、炽热。
  3.播放朗诵视频。
  4.试⽤⾃⼰的语⾔描绘诗歌画⾯。
  ⽰例:这⾸诗展现在读者⾯前的,是⼀个巨⼈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位”俯瞰地球的⽴⾜点上,吹响⼀声声响彻寰宇的号⾓。他的号⾓声欢呼在怒涌的⽩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空间各个⽅向。排⼭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的破坏⼒,⼜蕴藏着同样巨⼤的创造⼒,那就看⼈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向前,描绘着“⼒的绘画”,表演着“⼒的舞蹈”,演奏着“⼒的⾳乐”,抒写着“⼒的诗歌”,激荡着“⼒的律吕”。
  5.教师⼩结:
  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惊赞、仰慕,唤起⼈们对⾃⾝⼒量的⾃觉意识和对⽣活的巨⼤热情,激起⼈们以全部⽣命的⼒去努⼒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的艺术,⼒的美。这是崇⾼与壮美的统⼀,作者唱出的是⼀曲表现崇⾼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三、研读析旨
  1.再次指名朗诵诗歌,其他同学思考诗歌表达了诗⼈怎样的感情。
  2.背景介绍
  《⽴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命的冲击,决然从⽇本渡海回国。当他置⾝于⽇本横滨的海岸,⾯对浩渺⽆边的⼤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的笔下出现了⼀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于是诗⼈写下这⾸对于⼒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3.问题讨论: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在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写作这⾸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本福冈的九州⼤学医学部留学,那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
  “五四”运动所产⽣的伟⼤的“⼒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声势的象征。再推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
业⽣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来的洪涛⼀般,它正以巨⼤的破坏⼒,冲决⼀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同时以伟⼤的创造⼒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明。
  “五四”运动所展⽰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从第⼆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潮流的⼤⼯业⽣产,也正以排⼭倒海之势,席卷⽇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诗中所描绘的全部⼒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产⼒战胜落后⽣产⼒的强起奋进图。⽐如诗⼈在同年写的《笔⽴⼭头展望》⼀诗中曾以极⼤的热情歌颂这种新兴的⽣产⼒:“⼀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的牡丹呀!哦哦,⼆⼗世纪的名花!近代⽂明的严母呀!”
  4.问题讨论:“⼒的绘画,⼒的舞蹈,⼒的⾳乐,⼒的诗歌,⼒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在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这是对⼒的歌颂和赞美,诗⼈从多⾓度描绘了⼒的内涵,强调⾊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感受⼒和美。诗⼈尽情歌颂的⼒,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5.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在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这⾸诗的描写的横跨两⼤洋的巨⼈,其实都是诗⼈的⾃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
  这⾸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惠特曼的那种把⼀切的旧套摆脱⼲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
  这⾸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它是在感情激荡时⼀⽓呵成的,是⽕⼭爆发喷涌⽽出的岩浆,其⽓势汹涌,灼热逼⼈。
  四、拓读明技
  1.对⽐阅读《炉中煤》:这两⾸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怎样的感情?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轻的⼥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爱的⼈⼉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
  你该不嫌我⿊奴卤莽?
  要我这⿊奴的胸中,
  才有⽕⼀样的⼼肠。
  啊,我年轻的⼥郎!
江苏电缆厂  我想我的前⾝,
  原本是有⽤的栋梁,
销售人员的培训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轻的⼥郎!
  我⾃从重见天光,
七夕朋友圈文案说说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黄贯中个人资料
  我为我⼼爱的⼈⼉
  燃到了这般模样!
  明确:
  《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洋的巨⼈,其实都是诗⼈的⾃我形象。
  《炉中煤》表达了诗⼈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切的感情。《⽴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
  2.归纳概括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
  诗境想象的奇特。
  《⽴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对⾃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了⼤⾃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诗中的⾃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积、体积、威⼒,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种狂暴的激情荡涤⼼胸从⽽使⼈由这种⾃然形象产⽣对社会⽣活的某种关于崇⾼和伟⼤的联想,表现出⼀种正⾯的崇⾼,⼀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直抒胸臆的特⾊。
  《炉中煤》通篇都是以炉⾥燃烧着的煤的⼝⽓来抒写的。所谓“炉中煤”,已经由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所点明,只是⼀个⽐喻,实际上就是指诗⼈⾃⼰眷念祖国的那种感情。
  ⽽诗⾥⼀再谈起的那个“炉中煤”所“⼼爱的”“年青的⼥郎”,就是“五四”时代祖国的象征。由于对祖国的强烈思念,诗⼈的内⼼燃烧得象旺盛的煤⽕⼀样。
  全诗⾸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节是复叠形式,将全诗情感推向⾼潮。
  3.拓展阅读:课外阅读郭沫若的《天狗》,感受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
3.部编版⾼⼀上册语⽂第⼆课《⽴在地球边上放号》知识点
  ⼀、作者介绍
  ⽣平: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堂,号尚武,四川乐⼭⼈。他青少年时代接触了⼤量古典⽂学,喜欢屈原、李⽩、苏轼等⼈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1914年,他怀着报国济民改⾰社会的理想东渡⽇本留学。“五四”时期,郭沫若以极⼤的政治热情投⾝于反帝反封建的新⽂化运动。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成⽴了创造社。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加⼊中国共产党。他的思想逐步完成了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飞跃。1928年到1937年,郭沫若流亡⽇本,潜⼼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字学,撰写⾃传、散⽂和历史⼩说等。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归国请缨,为抗⽇救国奔⾛呼号,并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借古讽今的原则写了《屈原》等六部历史剧,紧密配合了现实⽃争。新中国成⽴后,郭沫若担任了国家和科学⽂化机关的领导职务。
  作品:有诗集《⼥神》《星空》《瓶》《前茅》《恢复》等,有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有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研究》等。
  评价: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和戏剧家,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越,是中国新诗奠基⼈,是继鲁迅之后我国⽂化战线上⼜⼀⾯光辉的旗帜。
  ⼆、创作背景
  《⽴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命的冲击,决然从⽇本渡海回国。当他置⾝于⽇本横滨的海岸,⾯对浩渺⽆边的⼤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于是,在诗⼈的笔下出现了⼀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
  于是诗⼈写下这⾸对于⼒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三、常识
  1.新诗与⾃由诗
  “新诗”⼜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般是指“五四新⽂学”运动以后产⽣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由诗、散⽂诗等。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采⽤与⼝语相接近的⽩话和现代⾳韵,⽂体整齐,押韵⾃由,⽣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活和思想感情,易为众所接受。“⾃由诗”是⼀种在节数、⾏数、字数、⾳韵等⽅⾯都较为⾃由的诗体,它不受格律的约束,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形式上⾃由变化,但要有节奏,押⼤致相近的韵。创始⼈为美国诗⼈惠特曼。我
国“五四”以来⼗分流⾏这种诗体。
  2.律吕
  (1)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管或⾦属管制成,共⼗⼆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的不同⾼度。从低⾳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作“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作“吕”,合称“律吕”。后亦⽤以指乐律或⾳律。马融《长笛赋》:“律吕既和,哀声五降。”翁洮《和⽅⼲题李频庄》诗:“犹凭律吕传⼼曲,岂虑星霜到鬓根。”
  (2)⽐喻准则、标准。韩愈《进撰平淮西碑⽂表》:“⾄於⾂者,⾃知最为浅陋,顾贪恩待,趋以就事,丛杂乖戾,律吕失次。”黄中黄《孙逸仙》:“其⼈诚亚东之珍宝,其⾔诚⾰命之律吕哉。”
  四、课⽂解读
  1.当我们诵读《⽴在地球边上放号》这⾸诗时,会产⽣两个疑惑:“地球边上”在哪⾥?谁,⽴在地球边上放号?
  “地球边上”不是地理学概念,是⽂学概念。我们每个⼈脚下的“⽴⾜点”,就是“地球边上”。当你认识到“你”与“地球”的这种关系时,你的“视野”就会放眼“地球边上”,你的“豪情”就会具有“⼒的绘画,⼒的舞蹈,……”。
  2.⽑泽东,⽴在“地球边上”,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由”时,想到的是:“问苍茫⼤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周恩来,⽴在“地球边上”,看到“夜已阑,天将晓”时,想到的是“⾚⾊之光,早在东⽅闪动了。”《⾚光的宣⾔》
  朱德,⽴在“地球边上”,看到“远望春光镇⽇阴,太⾏⾼耸⽓森森”时,想到的是“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太⾏春感》
  陈毅,⽴在“地球边上”,看到“露侵⾐被夏犹寒,……满⾝沾野草”时,想到的是“此⽇准备好⾝⼿,他年战场获锦归。”《赣南游击词·⼀九三六年夏》
  3.还有许多⼈,他们⽴在“地球边上放号”。
  闻⼀多的“号声”是“烧罢!烧罢!烧破世⼈的梦,烧沸世⼈的⾎——”;鲁迅的“号声”是“我以我⾎荐轩辕”;秋瑾的“号
声”是“忍看图画移颜⾊,肯使江⼭付劫灰”……
  4.同学们,青春充满着激情,青春点燃着⼈⽣。
  今天,你、我、他全都⽴在“地球边上”,来⼀次“放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