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李侃如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
【摘要】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是美国政坛学界一位重要的中国通,目前对他的认识和评价都是从他身上的标签开始,如“智库学者”、“中国通”、“知华派”、“红队”、“亲华派”等,这些标签既代表着他的身份地位,也透露出他可能持有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但是并不能真正的代表他这个人。本文以他身上的“标签”为线索,结合李侃如的经历和言论,对他个人做出认知。
【关键词】李侃如;中国通;中美关系
有这样一位美国学者,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开始研究中国,从此对这个国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中国从20世纪的革命社会转变为21世纪的新兴大国时,又满怀痴迷和崇敬地在观察它。他就是美国学者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他曾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奥森伯格(Michel Oksenberg)对中国能源部门的政策过程进行考察,提出“碎片化权威”(fragmented authority)的概念。1998年第三次台海危机后又,他又提出“中程协议”,学界评价“和平协议就是中程方案” i ;“…不统不独不武‟的最早说法来自美国学者李侃如提出的…不独不武‟” ii。2012年3月他又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
院院长王缉思共同发表了《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报告,这份对中美未来数十年关系不甚“乐观”的“直白表述”在两国学界和媒体引起关注。两位学者共同忧虑“长期的互不信任关系,可能成为双边军备竞赛的催化剂,甚至因小摩擦而爆发大冲突”。在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刻,颇有警醒世人的意味。王缉思曾评价李侃如“研究中国,却不完全是为了美国”。iii
汪小菲大s离婚1、“中国通”、“知华派”
1943年,李侃如出生于美国东南部的卡罗莱纳州;196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师从鲍大可教授,从此开始对中余利宝
国问题的研究;1972年获得哥伦比亚政治学博士学位;1972-1983年在斯沃斯摩尔学院从一名助理做到了社会科学系的主任;1976开始长期任美国国务院顾问,同年首次访问中国;1978-1982年,在兰德公司任研究员;1983-2009年,在密西根大学政治学系和商学院执教;1998年8月——2000年10月,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兼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局资深主任,其政府职责包括制定美国的东北亚和东亚政策;2004年,获得密西根大学杰出教学成就奖;2009年退休后,到华盛顿的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任中国中心主任,在政策咨询的舞台上更加活跃。李侃如撰写和编辑了十七本专著,七十余篇报刊文章和书籍章节,大部分与中国有关。
李侃如一般被大家称为“第三代中国通”,他这一代开始研究中国的年代正是在中美建交后的蜜月期。
美国学者第一次在中国遇到绿灯,李侃如有许多机会到中国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同中国社会各界进行深入接触,据他自己称,1976年开始踏足中国,现在每年大概访问中国10次,足迹遍布神州。 iv这种实地考察,使得他的研究多少会脱离一些意识形态的彩,而多一些实证与客观。指甲周围长倒刺是因为缺乏维生素吗
美国的中国学研究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一种师承关系中深化和发展。老一代“中国通”通过培养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得以持续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李侃如的导师鲍大可与费正清、斯卡拉宾诺并称为美国的“三大中国通”,是美国当代中国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李侃如与奥克森伯格都是鲍大可的得意弟子,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李侃如则和他的同门师弟何汉理在1997-1998中美领导人互访的过程中共同负责白宫对外新闻简报工作,可见不仅有师承关系,还有同门关系,这是后话。
李侃如的治学与为人受他导师的影响。据《纽约时报》一篇文章说在鲍大可临终前几天,李侃如(肯·李伯瑟)去医院探望他,当时正是所谓“核间谍”案闹得沸沸扬扬,中美关系又一轮滑坡之时,鲍大可想谈的话题只有中国。他对李侃如说美国政府必须以长远的目光来对待美中关系,他始终坚信两国共同的利益大于矛盾。等李侃如起身告别时他说“我要向你说,肯,我对中美关
系还是抱审慎的乐观态度。”这是他最后对这个问题的遗言,也象征着他毕生的追求。v 李侃如和其导师一样被称为“接触派”,1995年他曾写文章批判“遏制”战略。李侃如也曾在美国媒体上撰文批评台湾
山东大学排名第几方面“企图用金钱收买学者从事有利于台湾的研究” vi,而当年他在面对台湾游说团体对美国智库学者展开金钱公关,以达成李登辉访美的事情上,主张优先处理对华关系,台湾为此还取消对密歇根大学三年一期的43万美元资助。可见其作为学者的操守。也因为他的这些言论和行为,李侃如也被称为“亲华派”、“红队”。
xxxl是多大码2、“红队”、“亲华派”
在美国的中国研究圈里有自称是蓝队(the Blue Team)的人,和被贴标签是红队(the Red Team)的人。蓝队强调中国威胁论,质疑克林顿当政时期与中国发展“建设性伙伴关系”的政策。红队相信中国可以“和平演变”,主张与中国进行积极的交往合作。蓝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迈克尔·皮尔斯伯里(Michael Pillsbury),中文名字叫白邦瑞。与之还有他所制造的“红队”“十二人帮”的说法,名单包括傅立民、奥森伯格、包道格、蓝普敦等人。
李侃如经常被一些人攻击,对他的评价打上彩。如《华盛顿时报》记者比尔·格茨曾抨击李侃如是国安会里“倾向北京的亚洲主管”。1998年李侃如时任白宫新职时,民进党秘书长邱义仁称,李侃如“亲中派”彩浓厚,美国、中国、台湾三边关系,很明显美国是偏向中国那边。vii事实上,一般所认为的红蓝双方场亲中或亲台,并不客观,反而多是带有利益的纠葛。这些学者的观点看法更多的是来自于其学术修养及研究,如果我们因为认定其为红队或蓝队,对其有先入为主之见,则不免会影响对其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韩庚电视剧兵家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美国,还需要了解美国眼中的中国,了解他们是如何认识中国、为什么所认为的中国是这样。这不仅是一种战略上的需要,更是一种提高自我认识的办法。在很多时候,“他者”能跳脱“我者”所固有而又难以避免的感情和意识形态束缚,看到“我者”看不到或者不愿承认的一面。总之,在当前的大环境
下,我们更应该要加强与美国交流和了解,提高对美国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
注释:
i 联合报社论:和平协议就是中程方案 http:
//.fyjs/viewarticle.php?id=344112
ii 艾明江:两岸和平协议中的“不统不独不武”分析
http://club.china/data/thread/1011/2293/45/30/7_1.html
iii 李侃如著,胡国成、赵梅等译,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序。
iv 李侃如,美中严重缺乏长远互信,中国评论通讯社,2006  http://.zhgpl/crn-webapp/search/allDetail.jsp?
id=101375019
sw=%E6%9D%8E%E4%BE%83%E5%A6%82
v 资中药,鲍大可——中美之间一座特殊的桥梁[J]百年潮,1999(11)。
vi 参考消息[N]1998-08-13。
vii 台当局和民进党评论李侃如任新职认为此举对
可能产生影响[N]参考消息,1998-08-13
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晋武帝立贾妃原因试探论油画头像中人物表情的表现中国电视法制节目评析金昌市河西堡镇金川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新时期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大众文化特征厂房建筑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论管理者的基本素养浅析军旅剧热度不减原因从“邦女郎”到“女魔头”  论分镜头脚本制作在动画短片创作中的应用浅谈微电影品
牌营销的发展策略浅谈功夫类节目对中华武术文明的影响北京希尔顿酒店前厅部服务顾客满意度调查论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的财政困境浅谈黔东南旅游资源的开发浅析我国低碳经济的现状、发展必要性及对策建议我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研究企业中供应链快速
*本文收集或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学术论文】【总结报告】【演讲致辞】【领导讲话】【心得体会】【党建材料】【常用范文】【论文中心】【应用文档】免费阅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