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共15分,每小题3分)
1.(3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      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历史、      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      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A.证明    牢记    缅怀    坚强   
B.足证    铭记    缅怀    坚定   
C.证明    铭记    怀念    坚强   
D.足证    牢记    怀念    坚定
2.(3分)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烟消云散A.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按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B.众反映的普遍性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实不实,直接关系“我为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进展和成效。   
C.杜绝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的同时,解决好车辆停放和充电的现实问题,才能更好地消除电动自行车带来的安全隐患。   
D.村镇、城市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浓厚的文化气息,更在于如诗如画的美景、氤氲环绕的烟火气。张殿伦
3.(3分)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只会遭到自然报复。   
B.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任何人、任何势力妄想这样干,中国人民都绝不会答应。   
C.家庭作业的本意在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将教育责任以作业的形式转嫁给家长,则是一种关系错位。   
崔汝真
D.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4.(3分)下面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
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A.中国当时处于清朝末期,国力衰弱,中国人就是到日本去留学,也没有多大的能力。   
B.“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我”想安静休息一会,这种吵闹让我无法忍受。   
C.日本人拍掌欢呼与中国人闲看毙犯人的喝彩,都是愚昧麻木的表现。   
D.我是一个有民族自尊心、以救中华为己任的中国人。
5.(3分)下列语文常识,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共同点。二者的差异在于,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B.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要求真实,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为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作者绝不可发挥想象。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
诗、七言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二句成一联,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曹操的《龟虽寿》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的“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诗中所体现的乐观向上精神,历久而弥新。
二、(共9分,每小题9分)
排骨的家常做法
6.(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蒲松龄是一盏灯
      有一天,作家贾行家问我,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哪一部。我说是《聊斋志异》。我跟他开玩笑讲,我的青春期教育是通过《聊斋志异》完成的。一个书生,夜宿荒宅,接着,来了个美貌的女子,然后成就一段好事,开始一场传奇。这是一个不会追女生的大男孩最喜欢的故事类型。现在看来,《聊斋志异》对我的影响,确实超出其他书。
      我第一次读《聊斋志异》是在大学一年级放寒假的时候。在南方那个又潮湿又阴冷的冬天,我披着一件厚厚的棉大衣,缩在被窝里读《聊斋志异》。读到兴奋的地方,我披衣而起,绕屋转圈。我是第一次那么完整地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我对文言文有不错的语感,其中至少有一半功劳来自读《聊斋志异》。
      不过,这还不是我喜欢《聊斋志异》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蒲松龄这个人。蒲松龄,字留仙,山东淄川人。十九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他就得了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半个山东。蒲松龄起点很高,才气又大,年纪又轻,按照常理,只要努力,博个功名,考个举人是没有问题的。蒲松龄的运气就特别不好。此后的五十多年,他一直卡在秀才这个级别上。考了一辈子,再无所获。
      蒲松龄一辈子的谋生之道,许多时候是在大户人家当私塾先生,虽然不能说多穷困潦倒,但是日子过得非常紧巴。因为教书的地方离家比较远,他虽然和妻子刘氏感情很好,但是一生也是聚少离多。就是这样一个人,写出了《聊斋志异》。如果你读过一遍《聊斋志异》,你就会被蒲松龄的用心震撼到。它里面的文章谋篇布局之巧妙、遣词造句之精当,再大的才子,也是要倾注毕生心血才能做到的。
      看《聊斋志异》的时候,我经常会有一种吃惊的感觉。写小说,这种在当时看来这么不重要的事,但蒲松龄每次下笔时,都有一种凛凛的敬重感。一字不苟且,一笔不草率。他心里的读者,一定不是当世的人。
      蒲松龄对标的人不是写小说的,也不是写诗词的,他对标的是司马迁。《聊斋志异》中许多篇小说最后的那一段“异史氏曰”,也是借鉴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其实,这两个人都以一人之力,创立了一种文体。更重要的是,在创作的时候,他们都极其孤独,都是一个人,没有知音,以一杆笔面对,都花了一生的心血,著作都篇幅巨大,都是在写的时候不知道它能不能流传下去。但是,他们都写了。司马迁写的《史记》是孤愤之作,他被汉武帝施了宫刑之后,身受奇耻大辱,一腔孤愤没处宣泄,全部扑到了写《史记》上面。
      但是蒲松龄的一生,并不曾面对这样的绝境。他的人生一直有很多可能性。对科举这条路,他一辈子也没有彻底放弃。五十多岁的时候,他的妻子刘氏劝他,算了吧,别考了。他还问刘氏,难道你不想做夫人吗?现在有记录的,蒲松龄是考到了七十多岁,一直考到走不动路为止。
      作为一个在乡间很受尊敬的读书人,蒲松龄对于社会事务也非常尽心。他写过《农桑经》,传播农业知识;编过《药崇书》,讲解医药养生;还编过《日用俗字》《婚嫁全书》,向村民普及文化。他平时还为老百姓写过很多状子,参加救灾救荒。到七十岁时,他还上书检举贪官。
      回看蒲松龄的一生,十九岁春风得意,然后一路高开低走,以世俗的眼光看,他没有什么成就。如果换成一般人,心态早就崩溃了。但是蒲松龄没有,还是那么认真,对每件事都认真,下笔时的每一个字都认真。认真到就像他已经知道,这部《聊斋志异》在后世一定会光芒万丈一样。
      我从十几岁开始读《聊斋志异》,蒲松龄一直是我的一盏灯。认真做平凡的事,就像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一样。认真过短暂世俗的生活,就像面对一样。如此,再普通的人生,也能够拥有无穷无尽的可能。
(1)作者喜欢《聊斋志异》,下列对其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顺利度过了青春期完全归功于《聊斋志异》。
B.《聊斋志异》让作者的文言文语感能力得到了提高。
C.作者从内心佩服蒲松龄这个人。
D.《聊斋志异》文章谋篇布局巧妙、遣词造句精当。如何去除马赛克
(2)作者把蒲松龄和司马迁联系在一起,下列对其理由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也是借鉴司马迁的“太史公曰”。
B.他们都以一人之力,创立了一种文体。
C.他们在创作的时候都极其孤独,都花了一生的心血。
D.他们都坦然面对绝境,去完成篇幅巨大,流传千古的作品。
(3)作者说:“蒲松龄一直是我的一盏灯。”下列对其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蒲松龄年少有才气,五十多年却卡在秀才这个级别上。
B.蒲松龄生活的时代,写小说不受重视,但他却写得一丝不苟。
C.蒲松龄在自己生活不如意的情况下,却对社会事务相当尽心。
D.蒲松龄的一生,虽高开低走,但心态乐观豁达。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7.(3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黄鹤楼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思接古今,突显黄鹤楼的悠久历史和神异彩。   
B.颔联延伸首联,诗人寻觅鹤踪之际转绘天上白云,表现楼高的同时,尽显悠闲自在之意。   
C.颈联转绘登楼所见明丽之景,写出了黄鹤楼位置的独特,诗人也由怀古之思回到现实。   
D.尾联以抒情作结,整首诗歌,诗人有因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感慨万端,余韵悠长。
8.(15分)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时
俱:全,都
B.未复有能其奇者
与:和,同
C.月入
户:门
D.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B.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