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动画电影中国的传播与启示谷雨的著名诗句
作者:令狐菁菁
来源:《电影评介》2021年第12期
        日本著名的动画电影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风靡世界。他的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情感与人性的光辉,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宫崎骏作品中饱含了日本的传统文化,而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文化上具有较多的相似性,这便使其作品中表达的文化与思想能够很顺利地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电影作为宫崎骏动画作品的载体,其十分形象地承载与呈现了宫崎骏动画作品中所表达的文化与思想内涵,使之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升了日本文化与日本电影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一、《千与千寻》进入中国电影市场
爱情的语句
        《千与千寻》是宫崎骏的代表作之一,于2001年在日本上映并在当年创造了票房神话,翌年更是获得了第2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优秀作品奖、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節金熊奖和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等奖项。2019年,我国正式将该片引入内地,即便在中国市场
已有无数人看过这部电影,2019年上映时也收获了将近5亿的票房以及猫眼评分9.3的高分①。究其原因,从中国制片方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宫崎骏电影本身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使得许多忠实粉丝走进影院重温这部电影;其次,国内在引进时配制了中文配音、且配音演员以明星为主,如千寻的配音是周冬雨、白龙的配音是井柏然。两位演员在年轻观众中间很有人气,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电影对新粉丝的吸引力,也扩大了电影本身的宣传广度;最后,在宣传海报上,负责海报绘画的是中国电影界顶级艺术家黄海。为了能让宫崎骏动画电影的世界观完整地传达给国内观众,海报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在主人公形象方面,海报塑造了主人公自立自强的形象,能够给青少年树立正面的榜样。这打动了许多家长,他们带着孩子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然而并不是所有采用相同引进方法的日本动画电影在中国都能取得成功,也有水土不服的例子。如《樱桃小丸子:来自意大利的少年》《精灵宝可梦:波尔凯尼恩与机巧的玛机雅娜》《黑子的篮球:终极一战》等也都是来自日本的动画电影,且本身是有漫画粉丝基础的,但最终在中国只收获了百万票房,并未大火,影响力也远不及《千与千寻》。宫崎骏动画电影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取得成功有其电影本身的深层原因,本文试着探究其在中国传播与成功的深层因素。
        二、《千与千寻》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
        《千与千寻》讲述了少女千寻在神灵世界中经过磨难不断成长、帮助朋友和寻自我并解救双亲的故事。这部电影在中国广泛传播了近20年却经久不衰,其主要的深层原因在于电影巧用彩塑造了与观众间的精神共鸣、善用叙事增加了受众体、活用文化增加了观众的认同感以及妙用生态共生美学契合观众的价值情愫。婚礼上适合唱什么歌
        (一)巧用彩塑造精神共鸣
        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的审美意境可以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感受导演用画面传达的精神世界,使观众能够快速对电影有深刻具体的第一印象。宫崎骏在电影中利用彩传达信息,服务于故事情节,加深了观众对电影的印象与理解。
        《千与千寻》影片一开始即是以绿为主的温暖调,让观众以舒缓放松的心情慢慢浸入故事里。但进入神灵世界以后,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油屋”是一座以红为主要颜、颇具唐风的古老建筑。大面积的红凸显了这个建筑的华丽与贵重。同时,红的墙面上又有与之反差的绿在其中,增添了庄重感,与顶端阁楼的亮黄组成了油屋的整体印象。
视觉从油屋扩大到天空,蓝天白云的清新调通透干净,中和了油屋的沉重历史感,透出一种动态的视觉扩张。油屋旁边灰的烟囱、深绿盘旋蜿蜒的古松以及挂在大门上深蓝的门帘,这些低饱和度的颜中和了大片红与绿的颜对比,给人以高雅柔和与古朴庄重相糅合后的美感。
        在日本的民俗中素有“黑不净”的观念,白则代表着洁白与真善美。在日本传统婚礼上,新娘着一身全白的“白无垢”和服,象征着纯洁无暇的婚姻。由此可见白和黑在日本文化中的寓意。影片中,小白龙的本体是一条白的龙,白则代表它是善良的。河神的形象是一团黑的污泥,在千寻帮助他清理干净后河神的身影却变成了白飞向天空。前后黑白对比十分明显,寓意着被污染的河神回归到洁净之中。无脸男戴着白面具、身穿一袭黑袍。一方面他生活在边缘地带,内心充满了孤独,还曾因为欲望而诱使并吞噬无辜的人;另一方面他在千寻的成长道路上给予了很多帮助。邪恶与美好并存的无脸男,正如他的形象一样,是黑白交织而成的。黑白两的对比运用,使得影片中重要人物的性格与形象生动而简洁地印在了观众的视觉中。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主人公千寻的形象。在神灵世界中,千寻一直身着一袭红袍。红
代表着热情与活泼,也代表着斗志与勇气。千寻在神灵世界中一直无私帮助着身边的朋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放弃过,最终也成功解救了父母,回到了现实世界中。宫崎骏利用红完美地体现了主人公千寻的性格与形象,使得少女千寻的身影深深地刻在观众的心中。在影片中,宫崎骏利用画面表现的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彩,而是区别于现实物象之外的心理主观意象。整部影片不管是建筑的配还是人物形象的用,其彩的运用都有其自身的寓意。彩对比带来的冲击感与深层寓意以及明确深刻的主题都丝毫不亚于实拍的电影,这使得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具备很高的观赏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能够广泛传播的深层原因。
        (二)善用叙事增加受众体
        动画电影面对的观众不仅有未成年人,还有成年人。《千与千寻》逻辑流畅、故事线明朗的叙事使得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看懂这部电影。同时,整个故事也不是简单的动画片,而是有其叙事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其叙事结构与人物角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坊宝宝、河神和无脸男最初是千寻在神灵世界所经历的磨难和考验,但最终也是给予千寻帮助并促进她成长的催化剂。小白龙在帮助千寻的过程中也到了自己的记忆,有其
自身的成长轨迹。对于成年观众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与反复品味的电影,只不过宫崎骏是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动画的表现形式无疑又对未成年观众产生了吸引。再加上故事本身简单与复杂相互交织的叙事结构,使得电影的受众面无形中扩大了很多。李思思的老公照片
        在叙事方面,影片采用“迷失-寻-回归”的主线来叙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首先是千寻一家在搬家途中闯入神灵世界,随后父母变成猪、主人公千寻被收走,名字改名为“千”在油屋打工自保。这属于故事主线中开端的“迷失”部分。接下来为了解救父母和帮助过自己的小白龙,千寻决定踏上寻钱婆婆的旅程。期间遇到了重重困难,在千寻经历并克服磨难以后,她成功到了钱婆婆。这属于故事的“寻”部分。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千寻得到了钱婆婆的原谅,小白龙的魔法也被解除。千寻返回油屋通过了汤婆婆的考验,解救了父母并和父母一起回到了真实的世界。这是最后“回归”的高潮部分。整体清晰紧凑的叙事结构便于各年龄层的观众观赏电影。
        在电影的制作方面,宫崎骏在自己的作品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社会意识与人文关怀。人类文明的毁灭和再生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主题都曾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给他的动画电影注入了区别于其他娱乐性动画片的思想深度和人文思考。其动画电影的特点在于充分
发挥动画的形式创造出奇幻而丰富的想象世界,同时在作品中赋予深刻的思想主题。这不仅使得其作品有很高的观赏性,也展现了宫崎骏对各种现实问题的思考。在《千与千寻》中,宫崎骏塑造了白龙与河神两个重要的角,其作用就是启发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宫崎骏在动画电影中注入深刻主题与人文思考也改变了人们对于动画电影的狭隘認识以及以未成年人为主要观众的定位,使得其动画作品跨越了观众的层次与年龄,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三)活用文化增加观众认同
        一部电影想要获得成功,离不开观众的支持与认同。《千与千寻》就获得了日本与中国观众的极大支持与认同。宫崎骏是日本动画界的大师,其作品获得日本观众的认同——很好理解。其作品在传入中国后依然获得了中国观众的支持与认同,究其原因主要是该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展现。在2000多年的中日交流中,汉字给日本带去的不止是书写表达的符号,而是以此为象征的发达的大陆文化。在历史上,日本官方曾多次派遣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到中国学习语言、文化、制度等。即使是在没有官方交流记载的时期,中日之间的民间交流也从未中断过。[1]在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吸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可以说中日两国在2000多年的交流中,互相学习对方先进的地方来完善自己,在文化上亦有较多的相似性。《千与千寻》从日本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文化养分同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迹可循。
        电影名“千与千寻”是其中文译名,日文原名则是“千と千尋の神隠し”,从日文原名中就直观体现了电影所包含的日本传统文化——神道文化的内涵。“千と千尋”(千与千寻)代表了千寻的两个名字。在现实世界中,她本名叫“千寻”;进入神灵世界以后则叫作“千”。这两个名字暗示了千寻处在一实一虚两个空间中,只有回自己的本名才能回到真实的世界。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言霊信仰”(译为言灵信仰)。在上古时期口语交流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里,语言本身具有远超现代人想象的神奇力量。即使是我们现代人,也会因为房间号是“四”而想到“死”觉得不吉利;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也会取一个拥有美好寓意的名字。这都是相信、认同“言灵信仰”的体现。对于被诅咒或犯罪的人也是强行更改其姓名为恶名,以体现诅咒和惩罚的含义。在日本史书《续日本纪》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因为权力斗争失败,“‘黄文王’被改名为‘多夫礼’(意为疯癫之人),‘道祖王’被改名为‘麻度比’(意为执迷不悟之人),‘贺茂角足’被改姓为‘乃吕志’(意为愚蠢无能)。”[2]
        因为名字拥有能使它所表示的意义成真的魔力,所以一旦改为恶名,当事人就会陷入恶名所昭示的境地。影片中汤婆婆收走了千寻的本名,代表着抹去了她的真实身份,令千寻只能停留在虚幻的神灵世界中。神道文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即便是语言也有灵在其中。“言灵信仰”体现了这种万物有灵的思想,是神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
        在日文中“神隠し”(译为神隐)的意思是“神灵让你消失”,指受到神灵的招待,或遭诱拐、强掳而从人类社会消失。日本历史上与“神隐”有关的物语有很多,最耳熟能详的大概是“浦岛太郎”的故事。年轻渔夫因救了龙宫中的神龟被带到龙宫,得到了龙王女儿的款待。龙宫虽好,呆久了难免想家,临别时龙女赠送渔夫一个玉盒,告诫他不可打开。可等浦岛太郎回家后却发现物是人非,疑惑中打开盒子,不料喷出的一阵白烟将他变成了老翁。原来龙宫一游几日,回首已是百年。
        少女千寻的故事同样如此。一家三口在搬家途中误闯神界,闯入后父母还未意识到不妥,看见街边美味的食物就吃了起来,千寻则发现父母变成了猪,不认识她了。这不符合逻辑的一幕代表着千寻一家的确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也就是传说中的“神隐”。“神隐”在神道文化中体现的是一种“神向”,是对神的一种憧憬和幻想。同样,“神隐”在中国的诗词“山中
网上可以办理银行卡吗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中也有体现。樵夫进山砍柴,见两神仙对弈竟看得忘了时间,中途棋局还未结束时手中的斧子已经烂掉。等看完棋回家,发觉已过经年,家乡也已物是人非。这就是耳熟能详的“烂柯山”的故事。
        另外,宫崎骏在影片中安排了千寻这样一位主人公——在父母身边时她胆小害怕,在最初进入神灵世界与解救父母的途中也曾害怕哭泣,但最终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从胆小到勇敢,用真诚和毅力感染了身边的人,完成了自身的成长。在这期间,千寻感染了小白龙,让他从顺从汤婆婆作恶到变得清醒,回自我;千寻也改变了坊宝宝,让他从一开始的任性刁蛮变得明辨是非。最后坊宝宝回归油屋时已不再是影片开始时那个得不到就哭泣的孩子,还帮助千寻向汤婆婆求情。这也间接影响了汤婆婆,使她首次遵守了自己的诺言,放回了千寻的父母;千寻也改变了无脸男,在无脸男迷失在用金子诱使他人对自己关心、欲望越来越大时,是千寻帮助他恢复了本来善良温和的一面。千寻用自己的善良和坚韧改变了这一奇幻旅程中遇到的人们,使得他们都回归了善良的本性。
>深恶痛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