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报告
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设有三个专业方向,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方向)。该专业最早是原南通工学院自动化系于1993年创建的三年制专科的计算机应用专业,1997年升格为四年制本科,同时专业名称变更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1年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原南通师范学院于1999年开始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南通大学于2008年开始和英国贝德福特大学合作办学,开设“3+1”学制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方向)。
本专业于2003年被列为校重点建设专业;2005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被列为南通大学首批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本专业被遴选为南通大学品牌专业建设点,2007年通过验收被确立为南通大学品牌专业;2008年被遴选为省级特专业建设点;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被遴选为南通大学校级重点学科。
本专业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持“面向社会需求,有利学生成才,理论实践并重,兼顾前沿进展
”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为龙头,以科研为先导,以课程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思路。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本专业不断革新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实验手段,稳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上形成特,取得较好的培养质量,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广泛好评。立项建设以来,本专业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教材1部,交通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1项,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作品大赛一等奖1项,南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5项。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竞赛中80多人次获奖30多项,其中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近两届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平均达到90%以上。
现对照江苏省特专业验收标准,对三年来专业的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1.目标、思路与培养方案
1.1 怎么拍建设目标与思路
(1张馨予个人资料及简介)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紧贴南通大学“高水平,有特”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系统的专业知识、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总体培养目标。
通过专业建设,确立鲜明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紧跟行业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专业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手段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强化工程训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专业建设,凝聚锻炼优良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打造优势明显的教学、科研团队,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通过专业建设,密切与地方行业的联系,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技术、人才支持,为学生工程实训提供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
通过3~5年的建设,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属高校一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特鲜明
的本科专业。
(2)建设思路
在学校的支持和授权下,相对独立地、动态地修订和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制定相关政策,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具体思路包括:
主动适应江苏省以及南通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培养方案更为科学合理;
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坚持工程特,以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总体培养目标;
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作风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宋新妮前夫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和条件。
1.2 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也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这就对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了较高要求,我们坚持“基础核心理论课程保持稳定,专业选修课程动态调整”的课程设置原则,在学生培养上“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自立项建设以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于2007年和2010年进行了两次较大幅度的修订。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方案过程中,学院组织教学骨干赴省内外知名、典型高校进行充分调研,走访接收本专业毕业生较多的用人单位,调研已毕业工作的学生,发动教师广泛进行讨论,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时和师资力量,按照“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指导思想,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总的培养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目前被广泛认可、有自己特的专业培养方案。相比较08年年初省级特专业申报时的培养方案,现行方案在如下一些方面进行了较大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现行方案采用“3+张丹峰图片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在校内进行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第4年进入基地企业或是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工程实训,直接参加一个或多个完整工程项目的研发。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努力实现学校学习与工作就业的无缝对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现行方案修订完成时,正值教育部提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版方案的培养模式与“卓越计划”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2)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因材施教”是人才培养中必需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又对这一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专业覆盖面广,涵盖软件、硬件和各个不同的行业应用领域,学生兴趣各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也各不相同。现行培养方案在制定、执行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不同基础,兼顾学生考研深造、工作就业和完成学业的不同层次需求;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5个专业选修模块,涵盖了4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供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修,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因材施教和分类指导。
(3)夯实基础,重点突出
由于培养模式的改变,应用型、技能型课程的增加,现行培养方案对原有课程体系作了较大调整。进一步加强主干基础理论课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四门考研专业课程学时有所增加。对于一些传统理论课程,如编译原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等理论性强而应用性相对较弱的课程则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削减学时,列入选修课程。将更多的学时让给应用型、技能型课程。
(4)强化实践训练,增加工程实训环节
随着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不断推进,实验教学条件有了大幅度改善,为现行方案中强化实践的思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通过长期实验教学探索,逐步总结出三层实验教学体系。增加实验学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将核心课程的实验内容从理论教学中剥离,成为独立的实验课程。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技能型课程,如接口技术、嵌入式软件设计、Java模块和.Net模块的程序开发课程,实验学时与理论学时之比达到1:1,甚至更高。从2008年开始,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训环节,并在2010年的方案中进一步强化,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工程训练。
(5)动态更新专业选修课程
在压缩陈旧教学内容的同时,及时加入新技术课程,现行方案增加了存储技术基础、虚拟仪器技术、ASP.Net高级编程、Java框架开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专业课程。今后还将视师资和实验条件,开设虚拟现实、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课程供学生选修。
由于专业特点,培养方案在主干基础课程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需要根据专业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完善。在今后的方案修订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使培养方案及时跟上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
2.师资队伍
2.1 马赛艳舞门队伍结构
目前本专业的专业负责人为陈建平教授。陈建平教授从1985年开始就在南通大学(原南通工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经验。他现任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理事,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理事,南通市政协常务委员。1989年12月至1993年11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
进修和科研;1998年5月至10月,应对方邀请在丹麦研究与教育IT中心进行合作研究;tom arnold2006年1月至6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信号处理、数值计算算法和计算机信息安全。先后承担省、市级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0多项,在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IEEE ICASSP、WRI CSIE2009、IASTED CIS2010 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EI、ISTP收录10多篇,获南通市政府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二、三等奖多次,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和美国Prentice Hall出版社出版专著、教材4部,主持的课程“Visual C++程序设计” 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主编的教材“C++程序设计教程”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2005年被评为南通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南通大学师德标兵,2009年被评为南通大学教学名师。
本专业始终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自己培养和对外引进相结合,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一支作风优良,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建设期内,本专业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1)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建设优良的师德师风。经常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向优秀教师学习,
教师队伍中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事例不断涌现。
(2)积极进行高层次人才引进。先后引进教授、博导1人,引进博士/副教授2人,引进博士3人,其中包括2名海外留学博士/博士后。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学术带头作用。
(3)大力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在职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为教师职称提高、学历进修提供良好政策和条件。三年来新增博士学位获得者4人(含出站博士后1人),新晋升教授2人,副教授10人,目前有5人博士在读。
(4)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教师进行工程进修。采取横向项目合作,或者直接派教师进入企业工作进行项目研发,或者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工程师认证考试,让教师得到实际工程训练。目前专业教师队伍中,有企业工作经历、或者通过企业工程师认证考试的双师型教师有10多人。
(5)积极开展“青蓝工程”活动,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活动效果显著,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带领下快速成长,教学、科研取得良好成果,有3对老师先后获得南通大学“青蓝工程”优秀师徒荣誉称号。
(6)加强国内外交流。积极选派教师赴国外进行各种形式的进修。目前专业教师队伍中,有国外学习进修经历的达到10多人。积极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讲学和报告会,鼓励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结识同行,扩大影响,了解专业前沿进展。
截止到2010年8月31日,本专业共有教师4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4人,两者总计占70.7%;硕士生导师12人;35岁以下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占23.3%,另有5人博士在读。一些教师在省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