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音选秀节目乱象
摘要:中国好声音如今已经成为成功节目的代名词,它的火热自然有值得追捧的地方,但是成功的背后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的选秀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对选秀节目的追捧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浮躁和对名利的追逐,值得引发人们深思。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 选秀节目 真实性
也许,你并不了解音乐,音乐对你来说只是闲暇时间的消遣,也许你不喜欢看电视节目,电视对你来说只是在浪费时间,也许你不认识不认识快男、不认识快女,你对所有的娱乐节目都不感冒。
但是,作为中国人的你,不可能不知道中国好声音。
2012年,中国好声音席卷电视荧幕,它引进了海外《The Voice》模式,对传统单向度、金字塔型的选秀模式进行了翻新,在2012年夏天着实刮起了一阵“好声音”旋风, CSM全国网平均收视率1.91,份额7.71%,大街小巷的人们都会哼几句爱要坦荡荡,会吼两句high歌,会故作深沉的低吟:“想你的夜,多希望你还在我身边”。而在大学校园里最深的感受就是不管
是晚会还是比赛,中国好声音的歌曲总是主打歌,中国好声音的转椅、32场演唱会等这些笑点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似乎你不了解中国好声音就真的“out”了。
2013年夏,中国好声音再度来袭,第二季广告招标会上,加多宝以高达2亿元的天价再度争得冠名权,董卿曝春晚潜规则7 12 日晚,第二季《中国好声音》首播大获成功,引发新一轮观看热潮。央视发布的CSM46 城收视数据显示,该期《中国好声音》收视率高达3.62 ,不仅高居同时段节目的全国第一,而且也创造了新的收视奇迹。另外,有3142 万用户在节目播出48 小时内,通过网络反复观看“中国好声音”,创造了超过1.2 亿的播放量。伴随着中国好声音的火爆,独家冠名商加多宝于4 10 日推出的好声音促销装也持续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成为坊间最具人气的凉茶饮料。有网友调侃:“这个夏天,还是要看中国好声音,还是要喝加多宝!
如今,好声音已成为一个成功模式,供各大电视节目学习,它确实存在很多精彩的和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引进荷兰《the voice三峡文言文》的成熟模式,打造优质节目;利用导师抢人制度、转椅制度这些新奇的方式来聚集人气;结合自身资源,实现商家与选手完美配合等等,这些都为好声音聚集了高人气,使它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中国好声音大获成功的背后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引发不少的争议,第二季中国好声音在带给人们娱乐的同时,也不禁让人们思考选秀节目背后真正隐藏的内容和乱象。
一、植入广告过多
“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欢迎收看由凉茶领导者加多宝为您冠名的加多宝中国好声音……”主持人华少这一段如绕口令般的开场白可谓是红遍大江南北,华少本人也以每秒钟7.44字的语速被称赞为中国好舌头。随着中国好声音的走红,投资的广告商越来越多,节目中过多的植入广告开始引发观众的不满,经常在节目的紧要关头进入广告虽然保证了广告商的利益和节目组的利益,却让节目缺乏连续性,过多过滥的广告也让观众失去兴奋度和耐心。
二、 每个选手都必须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中国好声音变成“中国故事会”
熟悉中国好声音的观众都知道,几乎每一个选手都会陈诉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在博取导师好感的同时也赚足了观众的泪点。这些选手中,有失去妻子的单亲爸爸为女儿登上舞台,有不幸患癌症的歌手追求心中的自我,有摆地摊的,有开火车的,还有失
散多年的兄弟,不少网友讽刺:“没有点童年不幸、家庭不幸都不敢上去比赛,难道就没有正常人会唱歌了吗”
其实,不是正常人不会唱歌,而是你没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连中国好声音的海选都进不去。据好声音内部人士爆料,所有的选手在参赛之前都要被关进一个小房间,对着摄像机镜头叙述自己从小到大所有的故事,在那种封闭的环境里选手畅所欲言,经常说着说着就声泪俱下、泣不成声,而好声音幕后就专门有一个团队来打造选手的“好故事”,他们会根据选手说的这些故事来归纳总结出最感人、最有节目亮点、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部分,而这个打造出来的故事就是选手的定位,是在台上必须说出来的,在这个“说故事”的过程中那些故事没有卖点的学员只能惨遭淘汰。当你以为台上的选手是情不自禁说出这么多年压抑在心中的苦痛、悲愤和不平,并为他们鼓掌、掉泪和叫好时,那么恭喜你,你成功成为了节目组策划的一部分。
第二季好声音过多过滥的渲染选手背后的故事也引来不少观众的反感,节目重点都放在了讲故事上,台上又是欢呼又是掉泪,真正唱歌的时间少之又少,中国好声音也彻底从一个选拔声音的节目沦为“中国故事会”。
三、 选手回锅现象严重,背离节目宗旨美女排球
作为一档草根选秀节目,好声音的宗旨是选出民间的好声音,可是参赛选手中有不少是观众熟悉的面孔。比如第一季人气选手平安,其实是2007年快乐男声的选手,丁丁是2011华南理工大学怎么样年快女选手,关喆不仅得过2005东方卫视“我型我秀”10强,2006青歌赛个人通俗组优秀奖,亚太音乐榜最佳新锐唱作歌手,星锐榜颁奖典礼年度最佳新人奖,还担任过歌手孙悦、毛宁等新专辑音乐制作人,曾为奥运会闭幕式以及上海世博会创作并演唱《北京北京我爱北京》、《魅力上海》等音乐作品。而第二季好声音选手回锅现象更为严重,第一期以一首《也许明天》震撼所有观众的姚贝娜其实获得过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流行组金奖,摆地摊的丁克森就是最新春联大全七字2006年《绝对唱响》的亚军丁晨,以5刷新了史上导师最快转身速度的记录的金润吉,其实是“阿里郎”组合的主唱并多次参加过春晚演出。还有台湾的小胖,林心怡等等,这些选手都是带着之前的光环来参加比赛的。有人戏称“好声音时快男快女的复活赛场”。
好声音本身作为一档选秀节目却有大量的回锅选手,这遭到很多观众的质疑,对于新手这是不公平的,这已经背离选秀节目的宗旨,无法真正选出民间的好声音,好声音变成了歌手们为提高自身人气的秀场。
四、 导师过分爱秀抢过选手风头,真实性遭质疑
好声音中最吸引眼球的环节就是导师抢人,经常会有导师为了自己心爱的学员抢的 不可开交,上演精彩纷呈的抢人大战,这里也出现不少好声音的经典桥段,比如庾澄庆撒娇卖萌大喊“选我选我”,杨坤的“我今年有三十二场演唱会”,张惠妹“希望你加入我的阿妹family”,那英“我去年带出个冠军”。导师们在抢人时往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拼人气、拼口舌,为好声音的舞台增加不少看点。可也有人指出,导师们太爱秀,完全盖住了选手的风头,好声音选拔突然又变成了导师秀场,往往一个选手唱歌时间只有三分钟,可导师抢人环节却超过了十五分钟,观众经历多了之后已经形成审美疲劳,知道各位导师的台词和方法后,那冗长的抢人环节甚至会让人厌烦。“都已经没有人去关注选手的歌声了,关注度都被导师抢走了”有网友这样感慨。
与此同时,导师们表现的真实性也遭到质疑,有好声音策划透露其实导师们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配合什么表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一切都是为了节目效果的需要。有现场观众就看到节目组递给那英纸条提醒她接下来要问的问题。再比如第二季出现的台湾转音小王子叶秉桓,导师庾澄庆在面对他高超的转音技巧时就称赞“你是我见过转音转的最好的”,但是
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叶秉桓之前在参加台湾某选秀节目时嘉宾同样是庾澄庆,庾澄庆那时就对他的转音技巧表达高度赞赏,这样一个独特的人,庾澄庆不可能没有印象,可是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却当做陌生人来表达自己的惊奇和赞赏,于是有观众讽刺:“这是当我们大陆人都不看台湾节目的吗”。
五、 选手晋级出乎意料,不签约不晋级
与此同时,选手出人意料的晋级也令观众直呼不公平,没有准确的评分标准只靠导师一念之间的抉择,这样很难客观公正的一较高低。第二季好声音导师张惠妹就表现的优柔寡断,感情用事,经常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无法做出抉择,这种情绪下做出的决定带了很大成分的感情因素,张惠妹也因此被称为“年度最差导师”,而第一季好声音总决赛中虽然加入了现场观众投票的环节,可最终投票数是没有公布的,节目组只给出了选手排名的高低,虽然主办方解释这是出于保护选手隐私的需要,可还是让人忍不住怀疑其公平性。
另外,据有关人员透露,参赛选手若是不与好声音签约就很难在在比赛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比如实力强大的平安、关喆等人早早遭到淘汰就是因为已于其它公司有合约关系,第二季好声音播出不久就有人预料姚贝娜难以走到最后,因为姚贝娜已有合约在身,最终姚
贝娜败给初出茅庐的小将萱萱无缘决赛。
六、大量网络水军为好声音造势,营造火热现象
一位女明星,在中国好声音开播当晚发微博说自己女儿也想上台唱,这条微博网友点赞加上评论和转发超过12000的回复,也被不少网友指出该女星实为该节目的托,据说该条微博价值20多万。更让人惊讶的是,2013年的选秀营销战中,朋友圈也已经沦陷,成了选秀节目的营销阵地。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好声音今年缩小了水军范围,改走高端大气上档次路线,比如发动媒体在朋友圈传播,每发一条好声音的预告,明码标价200块,如果还顺便带上某门户视频的字样,该门户又会给200块。中国好声音弃地下水军走朋友圈高端路线,实在是棋高一着,这一招潜移默化中带动了社会精英族的关注,营造出了中国好声音无比火热的现象,让微博、、人人、空间等大量充斥着中国好声音的相关信息,当你在惊叹怎么身边的朋友都在看好声音时,别好奇,这只是节目组的营销手段而已。
中国好声音的红火也催生了一系列类似的歌唱类选秀节目,如湖南卫视老牌节目《快乐男声》,上海卫视《中国梦之声》,湖南卫视《中国最强音》,江苏卫视《全能星战》,山
东卫视《中国星力量》,安徽卫视《我为歌狂》等等,选秀节目充斥荧屏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选秀节目的泛滥也容易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参赛选手的迅速走红让人们有一种“成名十分容易”的错觉,而这种想法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巨大。选秀节目的低门槛,参赛选手的低龄化,网络、短信参与的方便快捷又从不同的角度拉近了青少年与各类选秀的距离,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上了选秀的征程。与之类似,粉丝们为了到现场为自己的偶像加油助威,不惜请假逃学、包黑车、买黄牛票、熬夜等待,甚至因为好恶不同而大打出手,这些行为对于大多还是学生的粉丝们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
选秀节目的泛滥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浮躁和人们对成名的渴望、对利益的追逐,法兰克福学派在对文化分析中使用了幸福的承诺圣诞节祝福语10字一词,反省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向人们描述一个乌托邦世界以及它存在的可能性,始终是文化的职责。然而,正如马尔库塞所批评的那样,我们文化已经异化成与现实的对立而非调和,后工业时代,文化产品沦落为商品,异化因素被商业化取代。我们沉迷于媒介提供给我们的表层娱乐,从感官刺激中得到虚妄的满足,神情麻木而不自知。因此,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预言到: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文化工业则认为,大众社会不需要文化,只需要娱乐,娱乐行业提供消费品就是为了让社会享用,甚至不惜以不幸来取悦观众,因为观众在观看不幸时,感到了平等的因素。生产者们以共同的人性为基础,批量生产与贩卖,以正人君子的面具掩盖盈利的阴谋。于是我们看到大批量的悲情故事被制造出来,所谓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再最动情最紧张的时刻,一个个硬性插入的广告暴露出生产者的真面目,受众却因情节的吸引无法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