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有人说,结尾句中的“不”应该改为“正”,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全诗阐明理由。
【答案】我不赞同。夕日欲颓,落霞绮丽,远山一抹,宛如美人的翠黛,河畔的青草绿绿的,嫩嫩的,作者由望景而望乡,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是作者越是反意说之,“不是”,正是突出思乡之情深切。正如辛弃疾《丑奴儿》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一样的道理。
【解析】
佟丽娅最新消息【详解】
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的时候啊。“不是望乡时”这一句是承上句“春青河畔草”而来,这是诗人情感的表现。其中,“不”字很见功力。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登高望远,怀乡思人,往往却是自伤情。然而,诗人不说此时“正是望乡时”,而是说“不是望乡时”,这是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这样,不但强调了望景怀乡之意,而且暗示了诗人所具有的一种无奈的伤感。真是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在写作上,这更有助于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所以“不”不应该改为“正”。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丹阳送韦参军①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②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①丹阳:地名。唐天宝年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属江苏镇江)。二者地理位置相近。参军:古代官名。②心知:犹知心。指好友。
1.作者本次送别友人从________________(出发地)前往________________(目的地)。
2.简析“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潘迎紫年龄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 丹阳(郭) 江北
2.“秋”字既交代了送别的时令,更烘托了人的离情别绪。此外,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秋”道明愁绪。
3.全诗表达作者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伤感孤寂之情。
【解析】
1.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内能练习题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日晚”指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寒鸦”句是望中所见,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或寓情于景),表达作者的悠悠的思念之情。
3.阅读《望岳》,回答小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作者由望岳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人的蓬勃朝气。远望即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惊叹之情,用“夫”字引发慨叹,以距离之远来烘托①_____。接着细望泰山内心不断惊呼,情感为之荡漾。自然悬引出登上泰山的决心,以表达自己②_________(精神)。
2.《唐宋诗醇》中乾隆评本诗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作者将自己雄心与泰山的雄伟巧妙交融,请结合划线语句描绘的情境谈谈你的理解。
3.“山”这一文化符号因其高峻、雄浑,在古诗中往往被诗人赋予昂扬向上的神奇力量。很多诗人借“山”抒发自己的理想追求,但理想追求各不相同,下列诗句与杜甫所抒之志相似的一项是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B.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纳兰性德《浣溪沙》)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答案】
1. ①泰山之高(雄伟、巍峨)郭美美事件的影响 ②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答案示例:作者近望泰山,慨叹于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将神奇与秀美都赠予泰山;仰望泰山,巍峨高峻的泰山将山南北割成白天黑夜。这雄伟神奇的景象让作者内心激荡,自然随泰山的雄伟而生发登高的遐想,抒发不畏艰险,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景的雄奇引发了作者的雄心。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与理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
格,也在此得到显现。“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3.A. 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与杜甫所抒之志相似。B. 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C.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D. “两岸青山相对出”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
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故选A。
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徙倚:徘徊 薄暮:傍晚
(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
电池牌子【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5.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落梅
宋代: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过岭”,越过五岭,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②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③谬:不合情理的。④权柄:犹权利。⑤主张:主宰;作主。
⑴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⑵“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1)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2)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解析】
【详解】
(1)赏析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坚守节操。当然,也可分析诗句使用的比喻手法。一定要答出诗句所抒发的情感。
>网络连接被重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