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姻缘传》词语拾诂
摘要:《醒世姻缘传》是一部用方言写成的明代白话著作。对于其中的方言俗语,虽然前修时贤做了大量的考释工作,但是仍然有部分词语的考释存在问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同时期其他山东方言文献资料及现代方言材料,对其中的“和包鸡子”“诌”“调嘴”“方便”等词语进行辩证考释。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方言词;辩证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赵欣瑜叶选廉I标识码:A
《醒世姻缘传》是明代西周生用方言写成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许多词语在今天已经十分难解。从胡适研究《醒世姻缘传》起,其后许多专家学者对书中的词语进行考释,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结合山东各地方言对书中疑难词语进行了考释,徐复岭《醒世姻缘传作者和语言考论》重新对其成书年代、作者及校勘的失误做出了考释,孙绪武、杨希英《醒世姻缘传语词例释》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书中词语进行了考释,此外《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方言大词典》也注释了书中的一些方言
词语。另外还有孟庆泰、张泰、雷汉卿、杜爱英、王坤、王文晖、晁瑞(博士论文,2006)、杨会永、殷晓杰、王坤等不下于100篇论文也在《醒世姻缘传》方言词语考释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还有一些方言词语注解未确或未注解,在参考以上名家辞书及论文的研究基础上再次进行探讨。
1.和包鸡子
《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八回:“我打和包鸡子,你起来吃几个,情管就好了。” [1] (546)
黄注:“和包鸡子――疑是水泡鸡蛋。”
按:注释不确,“和包鸡子”不是指“水泡鸡蛋”。在鲁西南方言中,“和包”是动词,指(多个东西)聚合成一整个。如“我是煎个鸡蛋呢?还是和包个鸡蛋呢?”在典籍中尚有其他用例。《摄生众妙方》金枣丹条:“肉豆?(一两,每个用面和包如弹子样,灰火炮面熟为度,折出皮面取出,前裹擂为末用)。” [2] 8 《本草从新》天南星条:“或疆渣、黄泥和包煨熟用。” [3] 77 这些例子中的“和包”都是指(把多个东西)聚合成一整个。“和”犹“合”,有“汇合、结合”义。《礼记・郊特牲》:“阴阳和而万物得。”孔颖达注:“和,犹合也。” [4]
279 “包”有“包裹”义。《广雅疏证・释诂四》:“包,裹也。” [5] 131 “鸡子”就是鸡蛋,红鸡子就是鸡蛋与红曲一起煮成的。二十一回:“他那东昌的风俗,生子之家,把那鸡蛋用红曲连壳煮了,赶了面,亲朋家都要分送。……再说那日晁夫人先使人送了一百个煮熟的红鸡子,两大盒赶就的面与徐大尹,收了,赏了家人二百文铜钱。”在“和包鸡子”中,“和包”是动词作定语,用来表示“(多个东西)聚合成一整个的”。
“和包鸡子”也叫“和包蛋”“和包鸡蛋”。“和包鸡子”在济南方言中也叫“荷包鸡子儿”“卧鸡子儿”。《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济南卷:“荷包鸡子儿(卧鸡子儿),在沸水里煮熟的去壳整鸡蛋。” [6] 114 其具体做法在水微开不太翻滚时,把鸡蛋磕进锅里小火慢慢煮,煮至蛋清蛋黄凝固成一整个,即可食用。这种做法也叫“水浦蛋”。《汉语方言大词典》:“水浦蛋,〈名〉去壳后整个儿放在开水里煮的鸡蛋。” [7] 1001 “水浦蛋”实为“水��蛋”。《汉语大词典》:“��,液体沸腾溢出。” [8] 8129 即是此做法。这是北方、南方一种很广泛的做鸡蛋方法。
2.诌
《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晁夫人道:‘好诌孩子,别要睡倒,起来往后头去。’”(711)不会忘记 汪小敏
钱璇黄注:“诌――不通世故、不讲情面、脾气耿直。”
按:词义未确,这里的“诌”应是指“固执”“执拗”,晁梁新婚不入洞房,仍要在晁夫人房里睡觉,晁夫人一直劝说未果才说晁梁好诌。下文:“晁夫人说:‘好诌!你怎么知文解字做秀才来?你见谁娶了媳妇儿还合娘睡的?’”《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二回:“俩畜生这样诌,前生和我有冤仇,眼看就死无人救。” [9] 840 “诌”也作“亻刍”。《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老夫人心数多,性情亻刍;使不着我巧言花语,将没做有。” [10] 234
“诌”“亻刍”指性情固执,本字应作“轴”。《说文解字》:“轴,持轮也。” [11] 303 本义为车轴。后因车轴挺直又与车身固定在一起,延展引申有“固执”“执拗”义。《列女传・母仪》:“服重任,行远道,正直而固者,轴也。” [12] 25 今在北京方言中形容某人一根筋还用“死轴”“太轴”等。
3.一拖罗
《醒世姻缘传》第九回:“只见计氏就穿着这做的衣裳,脖子缠着一拖罗红带子。”(131)
黄注:“一拖罗――一束、一缕、一都碌、一滴溜。”
业绩提升put按:释义不确。“束”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缕”用于细长的东西,“都碌”用于串在同一主干上的东西,“滴溜”用于手提着的东西。清・王廷绍《霓裳续谱》凤阳鼓凤阳锣条:“凤阳鼓,风阳锣,凤阳人儿唱秧歌……前襟只褡脖罗盖儿,后头就是一拖罗,两只胳膊三只袖,问声爷们这是怎麽说……把些爷们喜欢的笑呵呵。” [13] 《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把“拖罗”释为“又长又不整齐” [14] 470 ,非是。《汉语大词典订补》:“一拖罗:同‘一嘟�!�。一挂,一串。” [15] 11 词义近是。从文意上看,计氏脖子上“一拖罗红带子”就是上文悬梁自缢用的“一条桃红鸾带”。上文:“口里含了一块金子,一块银子,拿了一条桃红鸾带,悄悄的开出门来,走到晁大舍中门底下,在门桄上悬梁自缢。”由此可以看出“拖罗”与“条”一样,在文中都是量词。
“拖罗”在山东菏泽方言中也是个量词。“拖罗”用于数量较多或堆盘在一起、给人以沉重感的东西。如“一拖罗绳子”“一拖罗钥匙”“一拖罗大肠”等。
4.调嘴
《醒世姻缘传》第六回:“狄婆子说:‘你别调嘴!这府里可也没你那前世的娘子!’” (597) 按:书中未见出注。《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把“调嘴”释为“说表示
反抗的话”117,词义未确。“调嘴”也作“吊嘴”。《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二回:“这些小厮,那个敢望着他雌牙笑一笑儿,吊个嘴儿?” [16] 257 白维国《金瓶梅词典》:“吊嘴,耍嘴皮子,卖弄唇舌。” [17] 126 “调嘴”也作“掉嘴”。《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你不用和我花马掉嘴的。咱们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打量我们不知你府上的事呢!” [18] 841 “花马掉嘴”就是指花言巧�Z、油嘴滑舌地耍嘴皮子的意思。
“调嘴”“吊嘴”本字应作“掉嘴”。《说文解字》:“掉,摇也。”254“掉”本义为摇动、鼓动。《汉书・蒯通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 [19] 2161 这里的“掉三寸舌”就是指鼓动嘴唇说话,后引申为卖弄、耍嘴皮子。“调嘴”就是鼓动、转动嘴说话,引申为耍嘴皮子,多为贬义。
5.方便
《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舅爷说:‘人材齐齐整整的,这是武城县有名的方便主子,那还有第二家不成?’”(263)
按:书中未见出注。《汉语大词典》释为“指钱财宽裕”,9545是。“方便”一词源于佛经。本
义指佛普渡众生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手段。佛家施行各种方法、手段,其结果、目的就是与人便利,使人舒适。因此“方便”其后又引伸有便利、舒适、适宜之义。如常见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人方便做某事引申出时空意义上的富裕、宽裕。钱财常常给人带来方便,方便又常与钱财义连用,方便又有了钱财意义上的宽裕、富裕。如“现在你手下方便,借给我三千块钱吧?”该方言词在鲁西南方言中使用比较普遍,菏泽方言即这样说。如“他家过得很方便。”
6.知不到
工程承包合同《醒世姻缘传》第六回:“晁大舍道:‘我的强娘娘!知不到什么,少要梆梆!’”(89)
《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四回:“秦继楼道:‘你知不到,多着哩!’”(505)
按:书中未见出注。“知不到”也作“知不道”。“不”插到“知道”中间,在山东方言中极为普遍。二回:“他待和他睡觉,凭他一夜两夜,就是十来宿,我也知不道甚么是争锋吃醋。”“知不到”也作“不知道”。二回:“等他死了才哭,人不知道只说是哭他哩!”
“知不到”和“知不道”在书面上是异体词。“知不道(到)”在宋代始初作“智不到”。“知”通“智”
指“智慧、智力”。如在《五灯会元》第五卷:“智不到处,作么生宗?智不到处切忌着。” [20] 270 南宋陈与义《再用迹字韵成一首呈判府》:“贪人积胡椒,智不到鬼录。” [21] 19573 这些“智不到”都可释为“智慧不到”或“智力不及”,是主谓结构。
《汉语大词典》:“道,用同‘到’。”15031“知不道”大致可释为“认识不到”,是“想不到、意识不到”义的直接引申。如“我也知不道甚么是争锋吃醋。(第二回)”等文中十九处“知不道(到)”都是“想不到、认识不到”的意思,此处“知不道(到)”在表达对事实否定上比较委婉,常指心智受限造成对事实的不能完全了解。“知不道(到)”在文中还可以与评价彩的形容词连用,指应当认识到某事、某物却没认识到,含有有责备、惋惜的意思。晁大舍道:“我的强娘娘!知不到什么,少要梆梆!(第六回)”“家里娇养惯的孩子,知不道好歹,随他罢。(第四十五回)”
“道”的本义为“道路”,后又引申出“道理”“规律”等义。“知道”是动宾结构。如唐杨汝士《建节后偶作》诗:“山僧见我衣裳窄,知道新从战地来。” [22] 5500 “知道”就是懂得规律、明白道理或事理,后泛指对事物有所了解、认识,“不知道”就是不明白、不了解道理。“不知道”按照以左统右的原则可以认为是偏正结构。“不知道”是“知道”的彻底否定形式,语气比
较坚定,仅指对客观事实完全不了解。如“那一日,连我们也不知道,及至打发早饭,方知你们出去了。(《醒世姻缘传》第十六回)”。由以上分析可知文中“不知道”与“知不道(到)”在本义、结构方面、语用层面完全不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