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变迁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长的,工程量最大的,与长江并列的“黄金水道”是与长城,坎儿井并列的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从春秋一直建设到元代,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京杭大运河,顾名思义是北京到杭州的一条运河。最早在春秋时期开凿。春秋时期各国战事频繁,需要将部队快速输送到战争前线,尽量快的解决战事而开凿。吴王夫差就曾经命人开凿邗沟,用来输送兵力,达到军事目的。
隋朝统一中原后,开皇九年(589年),取得陈朝广大疆域的隋文帝将“冠于诸王”,平陈有功的儿子杨广派往扬州。任大总管府总督。总统南方四十四州军事,替自己管辖东南半壁江山。
苹果手机怎么录音电话通话605年杨广与朝臣密谋,害死文帝,缢死杨勇,坐上史称炀帝的宝座。
炀帝登基之后,便将富户均迁至洛阳,又为交通开直达吴会地区运河,征发“年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筑河。发河南淮北诸民众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不从者斩三族(父母族,妻族)。并从五家之内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负责民工的饮食。更令十万民众加深山阳渎(隋文帝曾命大将开凿)
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拿通济渠来说,西起洛阳城西,绕城南并洛水入黄河,东行入淮水,全长八百里。渠宽不得小于四十步(一步1.3米),河边还要种植柳树。不过也足够快,大业八年三月(605)动工,八月竣工,但也消耗大量民力,挖好了隋的坟墓。“男丁不供,始役妇女”而且监工还毒打劳工,仅一年,三百六十万民工即死二百五十万。
历经各个朝代花费大量民力建造的运河,究竟是为了什么?
中国的封建经济虽说自给自足,但也需要交通。大江大河不在少数,但就缺少一条纵贯南北的运粮之道,南方产稻,产丝,无运河则需绕道海路,或沿河道向北,均花费巨大。产生了运河。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安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史前核反应堆
山东境内的会通河和济州河,俗称运粮河。元至元二十年由兵部尚书李奥鲁赤(济宁市中区志原载)主持开挖,南起鲁桥,北至东平安民山。全长75公里。明朝永乐年间重开会通河之后,成为当时南粮北运,公私商旅的往来唯一的水运通道。清朝称运河,梁济运河挖成后,称老运河。为梁济运河的支流。境内流长6.44公里,河口平均宽35米,河岸平台高程38米,河底高程32米。北自梁山黄河右岸十里堡,经戴庙,大安山,袁口,南旺,长沟,安居,济宁,鲁桥,夏镇,南至微山县韩庄镇。全长229.65公里,分南北两段,北段(梁山—济宁)于元代至元十年(1283年)开挖,原称济州河。南段(济宁—韩庄)为古泗水中游故道。元至元十六年(1289)开挖会通河(须城至临清),南于济州河衔接。南北两段始称京杭运河。
回乡证清同治十二年(1873),运河水系解体。
古代对运河的利用可谓是无所不能,运粮,公务,进贡,出兵……近代也有许多利用运河的事例,不过有些人图谋不轨而已。
1842年,英军在战争中决胜的一战,就是夺取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决定,不久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战争极其惨烈,期间沿线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创,部分甚至全部焚毁。 苟芸慧三级
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
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
1904年,漕运总督也被撤废。
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解放后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 逗女孩开心的短信
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已将江、河、海衔接起来。
2002年,原本只负责通航的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通过它长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东和河北等地。
姚笛林志颖这是一项巨额遗产,也是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的工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