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家国情怀学术史
栾淳钰
摘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华民族说不完道不尽的,正是家国情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将崇高的家国情怀书写在历史的壮阔画卷之上。目前,国内学界围绕家国情怀这一论题,就其生成逻辑、内涵特征、功能价值、时代转化、弘扬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为深入推进家国情怀研究和弘扬,需从学术史的角度进一步挖掘家国情怀的历史资源,系统阐释家国情怀的理论基础,全面分析家国情怀的时代境遇和现实困境,拓展研究方法与学科视角。
关键词:家国情怀;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马克思主义新人观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0CKS017)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6-0005-07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史书万卷,字里行间到处可见“家国”二字。在中华儿女的精神谱系里,个人与他人、集体,家与国,都是息息相关、互相依存的整体。其中认同、归属、担当、奉献等体现家
国情怀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质随处可见。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①“这既是对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重要精神力量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中华儿女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极大鼓舞。”②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引导人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③。弘扬家国
情怀,既是历史深厚传统,也是现实必然需要,更是时代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亿万中华儿女始终秉承家国情怀,将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谱写了辉煌历史。正是这种厚重的家国情怀凝聚的力量,使中国共产党人可以战胜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任何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然,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为深入推进家国情怀研究,需要从学术史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家国情怀的研究现状、动态和路向。
一、家国情怀的历史、理论、现实生成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新时代条件下,准确把握家国情怀,厘清其内在的生成逻辑,有助于人们形成整体性认知和自觉性态度,激发全社会弘扬家国情怀的热情。
丽江适合几月份去
(一)家国情怀生成的历史逻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国情怀的生成必然与传统社会的生产结构、生活方式、治国模式等密
孙杨是哪里人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切关联。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有以家为本位的生产方法,便有以家为本位的生产制度、社会制度等,乃至一切人与人关系都处于家的关系中。鲁涛、张军认为,家国情怀以自然亲情、乡土生活的血缘、地缘为基础,“源自于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治国理政观念和‘家国同构’的社会伦理认同”④。同样,“伦理本位”的家国模式贯穿中国传统社会的始终,而“家国情怀”的源发和产生,与“伦理本位”的这种家国治理模式息息相关。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背景下,“中国”与“中华民族”交汇,传统意义上的家国情怀也必然在传承中发生转换。
(二)家国情怀生成的理论逻辑
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且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和共同体的认同。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典范。徐国亮、刘松还原了“家”和“国”的文化社会学影像本质,从文化发生、动力、关系和运行结构等角度剖析“恋家情怀”和“爱国情怀”。其中,“恋家情怀”是以“孝悌”为核心,
黄小柔微博表明个体对亲情的留恋和对个人权益的尊重;“爱国情怀”则以“忠孝”为核心,体现个体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和捍卫国家的认同,并认为两者为“家国情怀”的出现做好了文化准备。⑤而且,民族之间纽带的文化仪式,被一只
“看不见的手”放大,从而强化了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集体认同意识。⑥
(三)家国情怀生成的现实逻辑
曾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⑦。家国情怀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也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的现实要求。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传统和文化基因的家国情怀居功至伟。目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这一过程中,家国情怀融发展目的和发展手段于一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积极把家国情怀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用家国情怀激发人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和斗志。
二、家国情怀的内容、特征、表现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关于家国情怀的系列界定,学者们主要持“认同知识说”“归属心理说”“担当意识说”和“奉献责任说”几种观点。学者们分析了家国情怀的特征以及著名人物、作品和事迹中的家国情怀。
(一)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
第一,认知维度的认同知识。家国情怀中的“家国”,看似抽象,实则不然。从物质层面来讲,土地、乡村、庭院、山、河、湖、海等这些空间图景便是家国的点滴体现,它既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之所在;从精神层面来看,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即使背井离乡,或者彼此隔绝,人们也总是将自己的心与祖国灿烂文化连在一起。在最基础层面,家国情怀主要是对祖国大好河山、骨肉同胞和灿烂文化的“文化—心理”性认同和对国家主权系统、政治制度的“政治—认同”性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自己的国家的认知和认同。⑧
第二,情感维度的归属心理。家国情怀是对家乡故土、文化资源和民族国家发自内心的眷恋情感、敬畏之心与守护之情的有机统一,其蕴含的是个体对家园、故土、祖国甚至于整个地球的难以割舍的炽热情感。此外,“家国情怀本身就属于一种共同体意识”⑨。诚然,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其中,一体包括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而家国情怀正是蕴含和铸造了中华民族共荣共进、和谐发展的归属理念。
第三,意志维度的担当意识。责任和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家国情怀体现着民族和国家利益至
上的精神,并激励人们担当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去维护国家的国格和国民的人格。例如,无论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人文理想,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任担当,均是家国情怀的生动
写照和真实体现。同样,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气壮山河、传诵至今的故事,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家风国魂。可见,家国情怀是“天下为公”“忠孝一体”“经邦济世”等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共同体的热爱与责任意识是其贯穿古今的价值主线。
第四,行为维度的奉献精神。家国情怀的奉献乃至献身精神,是其最高表现。展开中国历史的画卷,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到在刑场上慷慨悲歌的谭嗣同,再到以身报国、从容就义的瞿秋白等,都是家国情怀所蕴含的奉献精神的生动诠释。真正具备家国情怀的彻底的爱国者,从来都把自己的生命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正可谓,没有祖国的解放,就没有个体真正的自由和生命;没有民族的兴旺,就没有个体的幸福与欢乐。此外,张军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认为,家国情怀不仅是一种道德评价或道德规范,还是一种道德实践,表现为知行合一、道德内化和外化统一,并且是由“道德意识自觉与道德行为自控有机结合的过程”。⑩
(二)家国情怀的显著特征
第一,层次性与系统性统一。从“明德”到“至善”,从“格致诚正”到“修齐治平”,不仅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本质,也体现了家国情怀的层次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特征。于家国情怀而言,个人、社会和国家三者缺一不可,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的这种由点到面、由内向外的同心圆模式,可以说是一脉相通、休戚相关。可见,家国情怀内含着个体—家—国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关系,将爱家与爱国联系起来,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祖国发展联结起来,呈现出个体情感范围从“小我”到“大我”,乃至“无我”的发展向度和个人、社会、国家有机统一的系统整体。此外,基于家国情怀的基本阐释,其包涵认知维度的认同知识、情感维度的归属心理、意志维度的担当意识、行为维度的奉献精神等层次和层面,是知、情、意、信乃至行的有机统一。
第二,逻辑性与历史性统一。家国情怀,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伴随私有制、家庭、家族、国家的出现、发展而不断传承和发展。刘松抓住历史发展中的典型个体或体同部族或家国共同体中的特殊矛盾,追索家国情怀的流变,寻衡量家国情怀的标准。“夏王朝、秦王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三个节点和“家国未分”的五帝禅让时代、“爱国惜家”的宗族世袭时代、“家齐国治”的大一统官僚专制时代和“平等和融”人民民主时代,彰显了家国情怀的“敬天法祖”“天下一统”和“爱国惜家”等特点,也反映了家国情怀的“主体自由、民族和睦、文明提升”三维衡量标准和内在逻辑主线。11〇此外,家国情怀所指涉的对象不仅包括历代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还包括千百年来形成并巩固起来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乃至对民族和祖国的情爱。
第三,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家国情怀的形成有长期的历史传统。在社会舆论、社会心理上有着深厚的根基,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东方文化背景,尤其是中华文化中,“家”和“国”大致是按照同样的组织原则加以构建的,而家国情怀也体现了民族差异。例如,不论是“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的家国同“伦”,“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家国同“治”,还是“以德服人”的家国同“道”,乃至“国之不存,何以家为”的家国同“存”等,都赋予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以民族特。12〇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国情怀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时代特。进入新时代,致力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已成为当代家国情怀的鲜明特征。
(三)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当前关于家国情怀的诸多研究成果往往采取就某一历史人物或体、文艺作品、具体实例进行阐述,进而挖掘其所蕴含和体现的家国情怀。其中,具体展现家国情怀的文艺作品,以纪实性、文艺性的研究成果居多。
第一,知名人物的家国情怀挖掘。一个民族不能忘却自己的历史,不能忘却引导人民前进的伟大历史人物。尤其是对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是挖掘家国情怀教育资源,传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丰富宝藏。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坚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率先垂范、胸怀天下,不计个人荣誉得失,以高度的党性修养和道德自律来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乃至“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不变心”13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家国情怀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周显信和袁丽从“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民族复兴”的圆梦情怀、“实干兴邦”的奋斗情怀、“以身许国”的无我情怀、“崇尚英雄”的革命情怀、“天下大同”14〇的世界情怀总结提炼了习近平家国情怀的时代意蕴。
第二,文艺作品的家国情怀解读。“传统文艺文学作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新军事”类型电影等蕴含丰富的家国情怀。例如,从同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同志“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与人民同在、与时代同行,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文艺是时代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反应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尚,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把家国情怀放在首位,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成为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播洒引领世道人心的正能量。
三、家国情怀的功能、价值、转化
家国情怀如同强大涌流永不衰竭,不断浇灌着历代民众的心灵,蕴含丰富功能、发挥有效价值。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家国情怀也要不断实现理论化、现代化、全民化。
(一)家国情怀的功能
第一,规范、凝聚功能。家国情怀是一种主体性精神,既是山河湖海等自然环境和人情世故等社会条件的产物,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涵养。久而久之,家国情怀成为人们之间休戚与共、和睦相处的心理条件,也是所处共同体得以维系和发展的保证。因此,家国情怀实现着共同体的粘合和维系,且一旦本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践行家国情怀,它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作用。在此基础上,家国情怀像一种粘合剂,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把人们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系统以及命运的共同体。
第二,导向、指南功能。人们的行为和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地积极作用于对象以满足主体自身需要的过程,其包括行为的动机、目标,行为的过程,并有一定的结果。根据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现实境遇,所形成的正确观念和目标,例如,家国情怀能够成为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导人们在为国家和民族贡献的同时,促进个体的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是广大爱国者不断奋斗与创造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家国情怀在中华儿女的心中,给人们以鼓舞、给人们以力量。它一贯以其宏大的动员力,把一切爱国者呼唤、动员和集合到拯救危亡、振兴中华的道路上来。
第三,教育、教化功能。中华民族以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著称于世,那么,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乃至由此萌生的家国情怀,也必然是强烈的。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要成为适应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合格公民,乃至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家国情怀从中发挥着教育、教化功能。例如,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实现
网页自动关闭人的现代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意并充分发挥家国情怀的教育、教化功能。
(二)家国情怀的价值
第一,涵养正确大局观。家国情怀从情出发,以情致怀,既是爱家爱国的真情实感,又是不止于家不止于国的宽阔胸怀;既体现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彰显为对世界的接纳与包容;既是一种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又是一种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景。可见,家国情怀把爱家、爱国乃至爱世界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大同梦之中,以家国情怀汇聚起亿万社会公民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培养科学历史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将大大有益于“三观”的养成。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传承着“爱国如家”“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息息相关。正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刻的家国情怀精神境界。心怀家国情怀,可以引导人们尊重历史、尊重经典,总结历史经验、解释历史规律、塑造正确的历史观。15〇
第三,践行核心价值观。立德为先,树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其价值内核实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16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是具
备家国情怀的东方君子形象,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立德之所指,树人之根基。同样,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不仅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殊途同归,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17〇。
(三)家国情怀的转化
家国情怀的转化,包括它自身内容的优化发展和它在全体国民中的弘扬普及。目前,家国情怀的转化主要涉及理论化、现代化和全民化。
第一,家国情怀的理论化。家国情怀的形成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其是依靠人们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直观体验和感知,才在我们民族心理上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然而,由于历史的制约,家国情怀主要是形象化、感性化的,理论上显得力量不足。它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一种感情。因此,它对人们现实思维活动的影响必然是浅显的,具有不深刻、不稳定的特点。只有把家国情怀中的那种对民族和祖国的爱建立在对文化价值体系的科学认识上,家国情怀才会有坚实的理性基础,才不会随着民族的兴衰和荣辱而沉浮。而对一个民族的整体价值体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概括的过程,就是家国情怀理论化的过程。
第二,家国情怀的现代化。家国情怀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传统资源,而传统本身就是一个与现代化相对应的范畴。家国情怀的主体不再孤立地生活于以骨肉、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宗族、亲属中
间,不再生活于世代劳作的故乡、故土,不再生活于本民族聚居的固定区域,而是生活于纷繁的社会交往中。“家国情怀的当代传承,需要在继承和转化血缘、地缘认同中的情感要素的基础上,以业缘认同为重点来建构,并重视对趣缘认同的引导”。18〇必须用冷静的头脑、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我们面对的世界,准确地出我们在世界文明发展的总坐标系中的轨迹和方位,把我们的家国爱、民族情建立在对新的历史条件的科学分析和思考之上。
第三,家国情怀的全民化。家国情怀和全体人民结合得愈好,就越能成为现实的精神力量。当然,以全民化为目标的家国情怀转化,不仅需要我们细致入微地做好爱国主义的启蒙宣传和引导工作,还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做好文化教育的普及、提高和改革工作,改善和提高每个国民的文化心理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国情怀的开发,特别是它的全民化,既需要借助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礼仪典范等日常生活资源,需要整个文化宣传教育战线共同努力,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同的感情、共同的道德乃至共同的信念。
四、弘扬家国情怀的境遇、理路、对策
新时代弘扬家国情怀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分析时代境遇,明确弘扬理路,等等。目前,学术界主要针对如何在高校中培养家国情怀进行了系列探讨。
(一)弘扬家国情怀的境遇
一方面,从国际层面来看,全球化冲击国家意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增强了人类的“全球意识”,使各民族国家相互妥协、互相协调、共同合作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然而,经济全球化把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也全球化,且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西化”和“分化”影响,难免会冲击国家意识。例如,节日之际,情人节和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关注。然而,反观中国传统节日,如七夕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却不尽人意。这必然削弱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影响其家国情怀的培养。
爸爸去哪儿第四季嘉宾另一方面,从国内层面来讲,城市化淡化乡土情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中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了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久而久之,常年在外务工,不仅使得村民对自身村落的认同感逐渐降低,使得当地传统的民风民俗被不断遗忘。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生活态度、思想观念也不断在向农村居民渗透,导致城市化发展对传统乡土观念的不断淡化。
(二)培养家国情怀的理路
一方面从宏观维度,明确“知”与“行”的渐进理路。诚然,家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但其并非单纯的基因成分或者情感体现。基于家国情怀分析,其并非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涉及“知”“情”“意”“行”的综合体。鉴于此,培育家国情怀,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维
度层层递进的逻辑理路,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对其予以理解和把握,进而实现从“知”家国情怀到“行”家国情怀的转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