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铜器艺术特点以及发展演变
浏览次数:1369次悬赏分:50 | 解决时间:2008-4-5 13:05 | 提问者:eill2008 | 检举
问:商周青铜器都各自有什么艺术特
    其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是怎么样的?
最佳答案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亦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
颈不高不设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周以后的
西周初(武王、成王、康王、召王时期)的八九十年间的青铜器,在造型和装饰上与殷代青铜器大同小异。造型的风格特点明显类似。但铭文内容较详,记述了当时的政治活动,不仅便于确定其时代,而且提供了历史研究的资料。武王时期的“大丰”(或名“天亡”),成王时的“献侯鼎”,康王时的“盂鼎”,都是有名的代表性作品。 河南洛阳及溶县等地出土成
蔡宗强组的(铭文中有相同的族名和人名的)铜器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如:“康侯、沐伯”组二十一器,“矢令”组四器(其一出土于江苏丹徒),“作册大”方鼎等四器,“卿”组六器,“”组六器,“臣辰”组四十余器,都是成王及康王时为贵族们作的铜器。 西周初年的铜器中,特别以大盂鼎(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一○五六年作)重一五三·五公斤,高约一米,是古代铜器中有名的重器。上有铭文二九一字。内容是叙述康王如何赏赐他的大臣“盂”的经过。赏赐品中有“人鬲”,被历史学者认为是古代奴隶制的证据。盂鼎的造型(鼎腹的轮廓和鼎足的样式)都已呈现西周铜鼎的流行形式。器口花纹,是殷代的题材,但处理上已是西周的方式。从大盂鼎上明显地看出青铜器艺术由殷代向西周、春秋时代的演变。
二、西周及春秋时代的青铜工艺
西周及春秋时代(约公元前一二○○�四七六年)的青铜器中,具有成熟的西周风格的作品最有代表性,这些铜器大半制作于西周晚期(约公元前九○○;八○○年),即共王至宣王时期。
东周春秋时代,地方性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不断发展。战国艺术的新风格已在逐渐酝酿中。代表着周朝文化的青铜器,西周多是王室及王臣之器,到了东周则王室王臣之器罕见,而
诸侯列国之器极其盛行,反映列国在政治上走上独立发展的趋势。
西周及春秋时代青铜器的新变化,首先是器形类别减少,爵、觚、斝、卣、盉等酒器,鬲、方鼎等烹煮器,都已消失不见,这一时代最常见的鼎和壶都出现了新的样式。
鼎之形制较大者(如厉王时的大克鼎),敛口,侈腹,鼎腹的侧影扁而方,鼎足上半作兽面装饰。鼎之形制较小者(如共王时的颂鼎),鼎腹侧影轮廓接近半圆形,鼎足上下粗,中间稍细,似动物之足。整个器形轮廓呈连续的柔和曲线。
有耳的壶发展的结果,代替了卣和觯,成为此后一种主要的铜器(如共王时期的颂壶)。食器中西周时代新出现了盨(如厉王时期的克盨),和东周以后新出现的簠,都逐渐代替了。
此时代青铜器的另一特点是产生了很多大型的铜器,如大克鼎高九三厘米,重二○一·五公斤;虢季子白盘长一三七·二厘米,宽八六·五厘米,高三九·五厘米,重二一五·五公斤。往往有丰富的长篇铭文,如散氏盘(厉王时器,三五七字,)、毛公鼎(宣王时器,四九七字,最长的铜器铭文,大克鼎、颂鼎、虢季子白盘的铭文都具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大型铜器的铸造,长篇的铭文,以及铜器器身的变薄,这都显示了冶铸技术的进步。
一九二三年出土于河南新郑的立鹤方壶,壶身遍布蟠曲龙纹,两旁有镂空的龙形双耳,壶下伏有双兽,壶口有双层莲瓣中央立一鹤,展翅欲飞,工艺非常精湛,反映了春秋大变革时期的时代风貌。
此时期的青铜器在艺术上的特点,其造型,如前所述,轮廓线多是柔和优美的曲线,并有适当的比例关系,表现了新的创造。铜器上的装饰花纹简易,纹样多窃曲纹、环带纹和双头兽纹。其他尚有重环纹、垂鳞纹等。又有写实意味的蛟龙纹。可以看出窃曲纹和双头兽纹都是殷及周初流行的饕餮纹和夔龙纹的变化,按图案规律重新组织而成。此时期的花纹组织,更多利用简单的重复所构成的二方连续。
青铜器鼎器形演变有哪些专业
鉴定青铜器看器形辨别是很重要的。就是先看器物的造型,因每个时代所造的器物都有它的时代特征。从器形之间看,西周、夏、商的青铜器制作方法是一样的,没有多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一次做一个,一个范只做一件器物。所以在夏商周时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
青铜器随着时代的不同,都有它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全面掌握时代各类青铜器的器形特点,是鉴别青铜器的基础。比如鼎是青铜器中的一大类,鼎是一种烹具,用来烹煮食物从,商代到汉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它不同的特点。
鼎是三足两耳的容器,多为圆形,也有方形四足者。圆鼎始于商代前期,盛行于商后期、西周、春秋、战国、两汉,多为礼器、媵器之用,战国、汉代有以鼎为量器者。商代圆鼎特点是早期圆鼎立耳,一耳与一锥足在对应垂直线的位置上。锥足中空和鼎腹相通,器壁薄、体轻;单层粗线条纹,兽面纹尾角上卷。商后期鼎耳是整面无曲槽形,二耳均在一足前、二足后的位置上,侧看则耳在二足的正中;鼎腹完整与足不通;器壁厚而体重。
商早期青铜鼎
方鼎有正方形鼎和长方形鼎。正方鼎始铸于商前期,长方鼎流行于商后期、西周。到了春秋、两汉皆不见方鼎。
商代前期方鼎器体正方形,立耳外侧作曲槽形,兽面纹以单线为主,器壁较后期薄;商代后期方鼎,器体长方形,器体厚重,花纹细线条一至三层。商代方鼎的发展规律是器腹由深至浅,器型由正方形变为长方形。战国、汉代方鼎少见。
二婚结婚证
青铜鼎的铸造演

  锥形足
 

  “丫”形范线
 

  “形范线
德云社打人事件青铜器在发展过程中,不少器物的造型也产生变化。这种变化既是制造工艺及程序的演变,也是我们对文物进行年代判断的依据。
  我们举大家都熟悉的三足青铜鼎为例。鼎的最初造型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鼎。陶鼎时,已经兼有炊食器与祭祀礼器的用途了。而且由陶鼎发展到青铜鼎,是青铜冶铸达到一定水
库存积压平的结果。我们发现距今4000年前的铜器文物中,是没有容器的,只有实心的简单小铜刀、铜锥、铜饰片等。能够浇铸出空腹的容器,是青铜铸造技术上的一次飞跃。鼎的铸造,是技术上发明了多块外范、分形脱范和芯范控制这样一个核心工艺技术而实现的。起码经历了大约400年到500年的时间。
  初期三足圆鼎是锥形足,为什么要铸成锥形足呢?这是因为脱范时,只有将三足制成尖锥形,才能脱下外范的缘故。这一时期鼎的外底都留有“Y”形的范线,三条线之间的夹角均为120°。后来工匠们发明了增加一块底外范,再加三块腹外范的方法,就由锥形足变成了柱形足。柱形足可以加高,鼎的造型就更加雄伟和美观了。大多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圆鼎就是这一技术的产品。特点是在鼎底的外侧有“△”的范线。
  另一种进步就是由浑铸到分铸,所谓浑铸,就是整器一次浇铸而成,制范、脱范困难,费时费力、效率低,对技术操作要求很高。适用于铸造结构较简单的器物,而分铸效率提高,更便于铸造结构较繁杂的器物。分铸法虽在商周就有,但真正广泛使用是在春秋开始,春秋及以后铸鼎已基本不再用浑铸法。鼎的两耳由直耳变为附耳,柱形足变成了造型更富力度与美感的兽蹄足。
  另外,春秋开始,铸鼎时大量使用垫片,器壁厚度控制得更加熟练,造出很多壁薄而均匀头像图片2021最新款女气质
的铜器。这种现象不仅在鼎上,很多容器上均可见垫片使用的痕迹。还有鼎从无盖到有盖,从直口沿到子母口沿,变化都是十分明显的。当然还有鼎体纹饰的变化,由简单的几何纹、连珠纹到饕餮纹,又到窃曲纹、蟠螭纹的变化,都表现出随时代变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