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对结挚友
苏轼20岁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他的弟弟、17岁的苏辙从家乡赴京一同参加礼部科举考试。他们经成都、汉中,从褒斜道翻越秦岭,进入关中盆地。然后径直向东,经洛阳、郑州,于五月抵达京城汴梁(今开封)。因为考试在秋季,手头所带的盘缠有限,为省钱,只能租住在西郊兴国寺浴室。
幼儿园安全预案同住兴国寺浴室,还有不少全国各地赶来参加科考的学子。闲时苏轼也有意无意参加他们的聚会。其中福州人林希最为活跃,他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有时难免爱卖弄,特喜欢出对子让人家对,既活跃了有些沉闷的气氛,也是测试某位考生知识及应对水准的半游戏标杆。
这天晚饭后,做了一天功课的学子们按惯例聚拢在林希周围,听他出上对。最初几个上对,时间不长便有人对出。或许见大家有些不屑,林希突然拉高嗓子:“这句是个绝对啊!”然后吟出五个字:“三光,日月星。”顿时底下鸦雀无声,因为这是个数字对,后面三个字得对应数字“三”。要对首先得变数字,而后面又有三个字的空间。怎么对,无法对啊!过了几分钟,苏轼缓缓站起身,从容应答:“四诗,风雅颂。”沉默片刻,举座欢呼。天文对人文,可谓天衣无缝。诗指《诗经》,它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但一般人又将小雅和大雅合称为“雅”。
就在大家将目光都聚焦在苏轼身上时,林希冷笑一声,“我还有绝对”。仍是“三”字当头,还是五个字:“三晋,韩赵魏”。韩国、赵国、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它们都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三个国家的创建人原来都是晋国的大臣,后来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各自立国,史称“三家分晋”。这下多数人都傻了眼,毕竟这种数字出格能对上的极少。不料一位年近三十的高个男子陡地立起身慢悠悠地应答:“六朝,夏商周”。沉寂了半晌,众学子齐声鼓掌。地理对历史,无疑一绝。在中国历史上,有四个朝代国号为“周”。即周武王姬发建立的周朝。前期首都在西安,史称“西周”;后期迁都洛阳,史称“东周”。第二个周朝是南北朝时的北朝,由宇文觉建立,史称“北周”。第三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称帝,将国号“唐”改为“周”,史称“武周”。第四个是五代时,郭威建立的周朝,史称“后周”。
不知是谁,好奇地冒出一句:“请问新来的,尊姓大名,何方人氏?”那人抱拳连连作揖,挺爽快地道:“不才胡宗愈,小字完夫,常州晋陵县(今常州市区东部)人氏。”见大家团团围住了胡宗愈,将自己冷落一边,林希有点挂不住了,连连咳嗽,要亮出杀手锏,但仍旧同数同类型,大有一条黑道非走到底之势:“三国,吴蜀魏。”吴国由孙权建立,史称“东吴”;刘备继承了汉朝,史称“蜀汉”;魏国由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林希还故意哼了两声:“我最后一个字可还是魏啊!”随后得意洋洋地翘起二郎腿。岂料胡宗愈居然脱口而出:“八代,晋汉周。最后一个字仍然是周。”这下人人叫绝,连林希也连连点头。“晋汉周”是五代最后三个朝代,史称“后晋”、“后汉”、“后周”。历史上除有四个周朝外,汉朝也有四个,即刘邦建立的汉朝,史称“西汉”;刘秀建立的汉朝,史称“东汉”;刘备建立的汉朝,史称“
蜀汉”。但刘秀、刘备都是刘邦的子孙,他们也都以继承汉室自居,这三个汉朝一脉相承。而被称为“后汉”的汉朝则由刘知远建立。晋朝共有两个,即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前期首都建在今西安,被称为“西晋”;后期因五胡之乱,首都南迁今南京,史称“东晋”。而被称为“后晋”的晋朝是由石敬瑭所建立。此联妙在与上一对联还遥相呼应,互补共篇。不仅仅是最后一字相同,更因为和中国历代王朝序列表巧合。“夏商周”是我国最早的三个朝代,而“晋汉周”则为当时的最后三个历史朝代。以至值得反复细品,回味不绝,令人难忘。
此次巧答奇联后,苏轼和大他7岁的胡宗愈互相都十分赏识,两人经常在一起饮酒吟诗,畅谈
理想,展望未来。秋季他们一同参加了礼部考试,苏轼名列第二,初试过关,只等来年春季殿试复试,即可高中进士,胡宗愈却意外名落孙山。临别时,苏轼的安慰话还未出口,却见胡宗愈显得分外平静,坚定地表示回去后会更刻苦地学习,三年后定能一鸣惊人。果然三年后,胡宗愈再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他竟高中第二名进士,即榜眼,顿时声名鹊起。而当时苏轼正在四川眉山服母丧。
三十年后,胡宗愈和苏轼几乎同时调回中央工作。虽然都身居皇宫,均为朝廷大臣,但他俩都厌倦官场的争斗,向往获得自由身,早日享受淡泊的田园诗意生活。两人情投意合,欲共圆一个归居常州之梦。苏轼在一首和韵胡宗愈的七律诗就简明点出:“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意思是我已决心最终定居毗陵(常州汉代时名),只因为与胡宗愈有了同居其家乡的约定。
可惜不久胡宗愈死在任上。虽然胡宗愈已去世,庐里之约已成空谷之音,但苏轼仍如季子冢树挂剑,生死相守,在生命的最后时候,践诺了“毗陵之约”,最终归老胡宗愈的家乡常州。
一定要进
传说,早年苏东坡与常州籍学友胡宗愈一同乘船去赴考,因途中突发洪水,江水猛涨,船只在江中团团打转,前进不得,耽误了很长时间,当他俩赶到考场门口时,进场时间已过,守门军士不让他们入场。可他们一定要进,吵闹声惊动了监考官,监考官步出考场,询问缘由,守门军士立即报告:“这两个人来迟了,小人按规定不让他们进场,他们硬要往里闯,因此吵了起来。”
苏东坡上前施礼说:“我们路遇洪水,船难行走,故而迟来了,守门军士不让我们进场。想我们十年寒窗,就等今日参加科考,因此心有不甘,吵闹起来,不想惊扰了大人,请大人见谅。”
监考官听后,顿生恻隐之心,于是就说:“老夫有两副上联请你们对一对,若能对得出,便破例允许你们入场参加科考。”
考官首先向胡宗愈出了上联:“桃李满天下,以文取士惟公正。”
“春风遍人间,量材录用重廉明。”胡宗愈应声而答。
考官听了赞许地点点头,又向苏东坡出了上联:“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来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听后,略加思索,立即对出了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进了七六五个考场,四返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监考官一听,不禁暗自赞叹,两位学子如此才情,实属少见,今后将是国家栋梁之材,于是吩咐守卫放他们进了考场。
鸡黍之约
21岁的苏轼,考取进士后,按照惯例,参加了当晚的琼林宴。在琼林苑,礼部摆开了数十桌酒席,场内气氛非常热烈,这里成为新科进士们欢饮畅叙的海洋。
说来也巧,苏轼的邻座恰是来自常州宜兴的蒋之奇、单锡。在敬酒过程中,蒋之奇深情地介绍家乡之美,北枕奔腾向海的长江,东南临浩渺无边的太湖,水网绿野,山秀茶香,奇洞竹海,引人入胜。单锡更是详细地描绘了家乡附近的罨画溪美景,苏东坡不禁心醉,所以当蒋之奇邀他来常州做客游历并定居时,当即允诺,定下“鸡黍之约”。
哪种进口牛奶最好方力申邓丽欣结婚微醉中,蒋之奇夸耀起常州儒风蔚然,学子出类拔萃。他用手指随意划了个半圆,说:“这里每十几个
人中,就有一位常州人。”苏轼摇摇头,以为醉话。
蒋之奇随即向邻近几桌打了一个招呼,一人迅速涌上前来,一一向苏轼敬酒,蒋之奇则自豪地一一介绍:“这是常州武进(今常州市区西部)人胡宪臣、胡信臣、孙云、苏舜举、严勋;这是常州晋陵(今常州市区东部)人丁骘、张思、胡象德、姚仲容、张臣;这是常州江阴人……”
要知道全国平均每个县还摊不上一名新科进士,所以苏轼一时惊呆,彻底折服,由衷地赞叹:“不愧是延陵季子的真传弟子!”
苏东坡在这科的琼林宴上,结识了多位常州籍同科进士,与他们成为知己,从此和常州结下生死之缘。
舣舟亭的来历
常州东坡公园内,有一座高6米,长4.8米,宽4米的重檐歇山顶的亭子,叫“舣舟亭”,这座亭子建于南宋年间。至清代,康熙、乾隆两帝下江南,均亲临此亭,并为它题过匾额。这座亭子为什么叫“舣舟亭”,康熙、乾隆皇帝为何为它题匾,它的来历又如何?这里有段故事。
原来北宋熙宁四年,苏东坡从京城外放到杭州任通判一职,到了熙宁六年,江南一带旱灾,苏东坡关心百姓疾苦,上书神宗反映灾情,皇帝叫他到镇江、常州一带访查。
到常州时,正赶上除夕夜,苏东坡担心州府的船只一上岸,当地官员必定按礼仪隆重迎接。如果那样的话,衙门上下连同衙役,恐怕过个年都不消停了。此刻,手下人正准备登岸向常州官府通投,苏东坡赶紧把手下喊住,然后说出他的担心,同时苏东坡提议:把船停泊在城东运河畔,全船人在船上过年,来个别致的辞旧迎新。随从们听后一致同意了他的建议,苏东坡于是叫船家:“舣舟!舣舟!”船家听不懂叫他“系船靠岸”,船仍往前行。苏东坡顿时发火了。同行的人笑着说:“苏大人,您讲蜀音雅语,船家哪能听懂呢?”苏东坡被点醒,连忙用官话叫“系船靠岸”,船这才停下,抛锚系缆。
此刻岸上传来阵阵爆竹声,天上飞舞着鹅毛大雪,苏东坡见此情景,思绪万千,随口吟出七言诗两首,其中有“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之句,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为了纪念苏东坡关注民生,爱护百姓,在苏东坡仙逝常州后,南宋年间,常州的老百姓集资在苏东坡当年舣舟处修建了这座亭子,亭子就命名为“舣舟亭”。到了清代,康熙、乾隆两帝下江南,仰慕东坡文才,所以在东坡上岸处设立了万寿行宫,驻跸此地,登临此亭寻觅东坡遗迹,并分别为舣舟亭题写“坡仙遗范”、“玉局风流”匾额。舣舟亭成为闻名全国的怀苏千古名胜。
香泉井的故事
常州东门半月岛上有口香泉井,它的来历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还有关系呢!
苏东坡一生曾11次到常州,把常州当作第二故乡,定居并终老于常州,其间还当过常州团练副使。传说,还是苏东坡在常州任职期间,有一天,他下乡巡视民情,当他走到东门一带,由于是夏季,天气炎热,觉得口渴,忽然看到丛林间有座茅草房,房边有口古井。于是他上前叩开大门,对房主老翁说:“老丈好,我路过此处,太口渴了,不知可否借我吊桶,打点水喝,也可解解渴。”老翁连忙摇摇手说:“不可,不可,此井因为久不疏浚,水质已经变坏,不能饮用了。”苏东坡又问:“那你们喝水又怎么办呢?”老翁答:“我们只能从前面运河打水喝了,虽然水不干净,但也没办法了。”说着,老翁从缸里舀了一勺水给苏东坡喝。
苏东坡听在耳里,记在心头,回到衙门里,派了几名衙役来疏浚水井。苏东坡可是一个懂水文水情的好官,在他指挥下,一方面将井中杂物打捞上来,一方面将井底淤泥清出,通过疏浚,没几天就将井水整理清澈了。
从此以后,东门一带的老百姓终于能喝上可口的井水了,再也不需要饮用脏兮兮的河水了。
由于这口井是苏东坡疏浚好的,而且喝起来特别可口,像泉水一般香甜,所以老百姓把它叫做“东坡香泉井”。这井和它的故事也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捐带造桥
苏东坡晚年辞官,应同第好友蒋之奇之邀,定居常州府宜兴蜀山。
邵峰个人资料
有一天,正是清明过后,苏东坡从龙池山澄光寺动身,想到善卷洞去玩玩。一来他久已向往龙岩三洞的天然奇景了;二来,听说“祝陵有酒清若空”。心想,我何不顺道去祝陵喝它几盅?
到了吃中饭辰光,他已走到祝陵村附近,却被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向西头望望,连座桥影子都不见,一时没有办法,只恨咫尺蓬莱,竟无路可走。
这辰光,传来一阵清亮的山歌。苏东坡顺着歌声寻去,见一只小船上两个青年正在罱河泥,心想:好啊!有船就有办法过河了!立即向远处呼唤道:“船上两位小哥,劳驾摆个渡。”
船上两人听见有人呼唤,回头看时,只见岸边柳荫下站着一个文绉绉的老者。两个人嘀咕了一阵,把小船向岸边靠了一靠,说道:“老先生要摆渡过河去吗?这个不难,只是我兄弟俩有一事要先打扰你。”
苏东坡十分客气:“两位有何见教,不妨明示。”
“请先生联一对句,联好后,就摆先生过河。”
苏东坡心想,我当什么事情呢?原来是对对子。我是翰林学士,这吟诗联句的事么,有何难哉!只是万万没有想到这里竟有农夫来考我。唉,我要过河去,考就考吧!于是说:“请教上联。”“泥罱罱泥,泥鳅钻出泥罱眼。”东坡听了,觉得这一句文字虽然平常,结构上却有些儿刁钻,要想对仗工整,一时
间难觅佳句。他在河边来回踱步,把上联反复念了好几遍,搜肠刮肚想了整整一个时辰,硬是对不出来,只觉得又饥又渴,又气又急,后悔不该来此游山玩水。
正在他答又答不出来,走又走不脱的时候,一个十岁的儿童,手牵一条大牯牛,来到就近一个水车棚里,驾好牛辕,吆喝一声,大牯牛就围着水车转了起来。当大牯牛转了一圈,转过水车龙头的时候,一股清水就从水车头哗哗流了出来。东坡一见,触动了灵机,吟道:“水车车水,水牛盘过水车头。”
得到这一对句,苏东坡心里那股高兴的劲头真不下于当年金榜题名!两个青年听了下联无话可说,就将他摆过河去了。
苏东坡过了河,到了祝陵,进了小酒店。他一边品尝着“祝陵酒”的美味,一边回忆着刚刚经过的一番情景,不胜感慨,“小河里险些翻了大船!”他思量,这里河水阻隔,怎么可以没有一座桥?喝完了酒,马上请来了村坊父老,解下了皇帝赐给他的玉带,建议大家捐款造桥。父老们见苏学士带头做这桩好事,纷纷踊跃捐款,积极筹建。没有多久,一座花岗岩拱桥建成,题名“玉带桥”。
经历了九百多年的“玉带桥”,横跨在祝陵河上,至今依然完好。
苏东坡与苏墅桥
宋朝有一年,苏南一带闹灾荒。有个头子活络的小贩,大做荒年生意。他看中了现在的江阴新桥镇往
泗港闸上方向去的那条蔡港河,因为河上有座无名的小石桥,桥上行人不断,他就在桥脚头搭了间草棚,开了一爿粥店,说啥人吃了他的粥,就可以度过荒年,不饿死。成千上万的逃荒人都去吃他的粥,把个小石桥的石板磨得滴溜光,坐可当板凳,睡好当张床。后来这座无名的小石桥,就称为活人桥,名气响到苏州、无锡。
在常州府当团练副使的苏东坡,也听到了关于活人桥的传说,决定前去察看一番。第二年春天,苏东坡骑上了一匹高头大马,来到“活人桥”。他在桥上转了又转,看了又看,还向老百姓问长问短。过了一会,他就抄小路回转,看看沿途菜花金黄,一时来了游兴,就抽上一鞭,向南奔去。那晓得,大白马才奔了一歇工夫,突然,前足腾起,长嘶一声,差点把苏东坡摔下马背。苏东坡定神一看,眼前横着一条大河,河面上架着一座摇摇晃晃的烂木板桥,马儿不肯上桥过河。苏东坡就下了马背,来到附近的村里,关照村中的绅士把烂木桥拆掉,重新造座大石板桥,为老百姓做件好事。苏东坡走后,绅士们立即行动,造了一座大石板桥。老乡们为了感谢苏东坡的恩赐,就把这座桥定名为“马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嘶桥”,原来的“活人桥”改名为“苏墅桥”。直到现在,新桥镇里仍保留着苏墅村和马嘶村的地名,苏墅桥和马嘶桥的旧址还依然保留着。
墨香榭的传说
常州红梅公园东南部,有一古建筑叫墨香榭,它原是太平寺的禅房,但后来为何又改称墨香榭呢?
原来它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关。当年苏东坡定居常州后,喜欢讲经说法,品茗论禅,常常去各大寺庙与诸位长老交往。
苏东坡最常去的是太平寺,太平寺是由南北朝常州籍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创建,寺院气势宏伟,风景秀丽,七级浮屠高高耸立,是东门第一寺院。
太平寺的方丈钦禅大和尚察颜观,能说会道,阿谀奉承,把苏东坡吹捧得舒舒服服,苏东坡诗兴大发,一连作了《常州太平寺观牡丹》、《题常州太平寺薝蔔亭》等多首诗词,为太平寺增不少。
钦禅大和尚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叫工匠将苏东坡的诗作刻石并镶砌在禅房墙壁上,逢人就吹嘘自己与苏东坡的交情之深。
谁知,苏东坡却是个不得意的文人,没多久便被朝廷贬谪至海南岛。
钦禅大和尚认为苏东坡得罪权贵是“不识时务,自讨苦吃,今后再也不会有出头之日了!”于是叫石匠把苏东坡的题诗墨迹全部铲去、敲掉,以免株连……
可是,当苏东坡的手迹被去掉后,来访的客人到此都能闻到苏东坡留下的“墨香”,依稀还能看见墙角若隐若现的东坡诗词。原来苏东坡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他的手迹又岂是凡人能毁去的呢?所以苏东坡吟诵太平寺的诗作依然保存到了今天,太平寺禅房也被人改称为墨香榭。而钦禅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
也被世人鄙视到如今。
游湖留地名
相传宋朝大学士苏东坡和他的好友佛印和尚三下江南来到兰陵(常州古称),听人说滆湖很好玩,便同佛印和尚租条船向滆湖驶去。
出了常州,他们沿路观赏风景,发现前面河道分出两条岔子,问了船家得知一条到宜兴,一条通武进。两人选择了去武进的这条河行驶,东坡遥望着河道对佛印笑说:“你看这河像个…丫‟字。”佛印点头称是。“丫河”的名称即由此而来。东坡和佛印一路上谈笑风生,不知不觉就到了滆湖,滆湖景极美,两人玩得很高兴。转眼间天气突变,一阵极大的东风刮来,吹得小船失去了平衡,被顺风吹到了一个地方,东坡把头伸出窗外,见大风已息,湖水恢复了平静,心里感到很快慰,题下了“安欢渎”三字,继续游湖。
在湖上游了半天,东坡和佛印上岸步行,阴沉沉的天气转晴了,当太阳从云雾中钻出来时,东坡和佛印正走过一顶桥,便称这座桥叫“步云桥”。过了桥已近黄昏时分,东坡和佛印又累又渴,见前面又有一座桥,佛印说:“居士,你看前面这座桥够我们爬了。”东坡笑着说:“那就叫…够爬桥‟吧。”过了桥,天暗下来,他们想个地方住宿,又有座桥在前面,过桥时天已晚,他们就把这座桥题名作“晚步桥”,过了“晚步桥”,有个村子,他们就在这村上了个人家住了一夜。
第二天,东坡和佛印来到牛郎庙,他们听说牛郎庙有口泉,泉水清香可口。两人走了一阵,发现前面有口泉,便上去用手捧掬着尝了一口,果然又香又甜,连声称奇,东坡便题下了“香泉”二字。后来当地居民就在此修了座凉亭,供过往行人憩歇,并可饮用泉水,这座亭子就叫“香泉亭”。好玩网络游戏排行榜
夕阳西下,东坡和佛印到了个地方叫冬安。两人因步行了一天,感到很疲劳,夜里睡得很好。次日早晨,东坡对佛印说:“把…冬安‟二字改成…东安‟怎样?意思是东坡曾在此安睡。”佛印连声称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