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脱俗的人性之歌
孙滋溪先生9岁便加入抗日民族少年先锋队,16岁参加八路军,后调任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教导大队宣传干事、纵队(后改为43军)政治部宣传队指导员。东北解放后,他随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他率43军军乐队参加了北平入城式。接着又随军南下,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广东、广西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新中国成立初期,孙滋溪先后任43军文工团指导员、文化科文艺干事等职,1955年他放弃大尉军衔,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从此跨入硕果累累、璀璨辉耀的艺术人生道路。
在孙滋溪长达近70年的艺术生涯中,不论是作为油画家、插图画家,还是艺术教育家,他秉承一代人的理想与情怀,创作出了许多反映时代、代表人们心声的优秀作品。在孙滋溪的艺术创作道路上,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及油画民族化的道路,在艺术上求真、求新、求精,注重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品质,在他卓越丰满的人生艺术创作中,表达了时代和人民共同的理想价值追求和革命中人性的善良、温暖、关怀与爱,折射出一种洒落于平凡但又伟大崇高的精神力量。
一、峥嵘岁月铸就“红经典”
皇室婚纱
孙滋溪是一位从小八路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他亲历了战争年代的艰苦和革命队伍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正是这种不同凡响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孙滋溪此后一生的“红情怀”。2001年庆祝建党80周年之际,他创作的《天安门前》被列为“中国革命峥嵘岁月80周年十部红美术经典”之一,与油画《开国大典》《刘胡兰》并列前三,孙滋溪也就此被称为“红经典”画家。而以红革命题材创作的《同学》《小八路》等作品,在其自我体验基础上,以“自传”的方式,将深沉、质朴、真
情的人性光辉,在集中描绘的人物形象上予以丰满呈现。
在《小八路》这幅作品中,作者巧妙地以逆光的形式,从里屋向外看,描绘了小八
路顽强地挑水过门的瞬间情景。小八路个头小,水桶却大,水桶被门槛绊住,招致白发
大娘的怜爱与搭力,大娘的疼爱之心与小八路倔强的努力形成画面率真的情感表达,以
小见大,反映了抗战时期军民一家亲的鱼水之情,也反映出那个时代人民为革命理想奋
斗的乐观精神。《小八路》画幅不大,画面也很单纯,但构图经营的时间却很长。从最
初的构思构图算起,到后来的素描稿仿版画及印制成石版画,中间反复易稿,前后整整
经历了15年。其间,在不断确认的形象探索上,将自己的革命经历、情感塑造、形象转
化一步步靠近理想的状态。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将艺术形象
刻画多次主动取舍、提纯,从而使作品达到精粹但又简约丰富的艺术境界。
作为曾经的小八路,孙滋溪在其系列作品中反复描绘,小八路的形象既是具体的个
案写照,同时也是他对往日革命生活眷恋、珍视的情感表达。如《同学》中的小战士,
《草地夜宿》中荷熟睡在老红军背上的小红军,《小宣传员》中的女战士,《小八路》
中的小八路等,孙滋溪在介绍《小八路》这幅作品时说:“我16岁参加八路军,这幅画画
的是我亲身经历的生活,那时的军民关系真是亲如一家。‘小鬼’们也以老同志为榜样,
每到一处,也都抢着帮助老乡干活,给房东挑水就是‘小鬼’们经常爱干的一种活。由于
个子矮,水桶离不了地就把铁环在扁担上缠两扣,歪歪斜斜的一路走一路洒,挑到屋里
后,常把水洒的只剩下半桶,特别是进门时,水桶被门槛绊住,水洒的就更多了,每到
这时,就格外引起房东大娘的疼爱,我在这幅画里,画的就是这种情形。”1979年,孙
滋溪创作了油画《草地夜宿》,通过一个小八路靠在老战士背上酣睡的情景,表达出温暖
感人的革命情感彩。多少红军老战士在参观这幅画时驻足不前,感慨万千。
创作于1962年的油画《同学》以战争年代军队生活为题材的革命题材画,表现出浓
郁的战地生活气息和质朴的人物形象。这幅经典创作广见于中小学课本插图上,将那个
艰苦年代中渴求新知的不易与珍贵,通过感化人的方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画面中的老战士看上去饱经沧桑,而小八路看上去却稚气未脱。老战士口叼烟袋,用不
正确的握笔姿势歪歪扭扭写着“革命”二字。其中老八路拿笔的手关节粗糙,像从未拿
过笔,笨拙异常,笔很轻却不听使唤,极其认真而吃力地在纸上写着,叼着烟袋的嘴随
着一起使劲,仿佛连口水都要情不自禁地流溢出来。画家在描绘手和嘴时微妙传神,产
生出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而小战士肩上斜倚步,屈膝凝神的状态让人思绪万千。林
凡在《形象的成长》一文中这样评价这两个人物:“深沉、含蓄、质朴、完美,老少两
个人就能把两种不同的精神力量,以及两
个不同的时代连接一起,删繁就简,以一
芦苇荡当十,表达出意想之外的深刻含义。”
《同学》《小八路》集中了孙滋溪
长期革命生涯中自我体验和升华的革命创
作激情。他后来在撰文中谈到:“我时常
沉浸在对那些岁月的回忆之中,就连做梦
也时常回到那些岁月里去。我怀念那些艰
苦的,但是愉快的,有意义的、美的斗争
生活,怀念培育我成长的革命队伍。时隔
愈久,我对它们的怀念愈深,只要一提
起画笔,便想到要表现它们。这种对当年
革命斗争的深切怀念,就是我创作《小八
路》的感情基础。回顾《小八路》的创作
历程,我体会到:生活与情感在艺术创作
中是首先起作用的因素。只有当这二者同
时具备并相互结合之后,才有可能进入创
作过程。我想:假若我不熟悉小八路的生
活,或者虽然熟悉但并不爱这种生活,那
么,我是画不出也不会去画《小八路》这
幅画的。回顾《小八路》的创作历程,我
还体会到:艺术创作没有生活固然不行,
但有了生活而不善于对生活进行筛选和提
炼也不行。对生活筛选、提炼的过程,实
际上也是艺术构思的过程。”
在今天来看,孙滋溪的作品中仍然存
有很多感人的力量,一是缘于他对人性之
善的着重表现和追求,另一方面是其所坚
持的多年如一日的生活速写和素描创作。
他通过大量的创作草图,一步步地不断追
求创作形象的相对准确性,在这个过程
中,不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回忆式体
验,增强一种人性的真实力量。孙滋溪的
“红经典”创作不是宏大的时代叙事,
而是在平凡微景中通过亲切感人的方式彰
显人性的自然与伟力,这也是其艺术创作
的魅力所在。
二、素描实践与油画创作的艺术交响
2014年11月28日,在中央美院美术馆
举办了“曾经的永远——孙滋溪艺术生活
轨迹”展。展览弱化已广为人知的经典原
作,突出展示了孙滋溪不同年代的素描、
插画、创作草图以及相关文本资料,向观
孙滋溪《同学》布面油画 70cm×91cm 1962年
孙滋溪《林海雪原插图》纸本素描 46cm×36cm 1959年
众呈现经典背后的创作历程,以素材研究的方式深入梳理艺术家个体成长、个体与时代及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次展览展示的内容有大量的素描稿、生活速写笔记、创作草图、画语录、艺术年表、档案资料、视频,互为线索,将展览予以丰满、立体化呈现。其中展品部分根据孙先生的生命历程分为5个版块:曾经的军旅、曾经的学习、曾经的教学、曾经的日子、永远的创作。这些“曾经”基本以时间为顺序,饱含孙滋溪不同时期的生命经历和艺术情感。展览所展出的大量素描实践,包括人物、风景、场景等,又细分为“生活素描”、“为创作画的素描习作”、“素描创作”。通过细细品读这些大量手稿以及访谈创作的报刊档案资料,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了解这些“曾经”的素描、草稿和“永远的创作”之间的关联,以及“永远的创作”背后所隐含的艺术审美、社会观念的时代变化。同时也能感受到孙滋溪内心的素朴温厚,对艺术不懈的真诚创作与自我追求。
展览期间,即12月8号,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孙滋溪艺术生活轨迹研讨会”。研讨会由《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主持,孙景波、高荣生、秦龙、王怀庆、王华祥、张元、曹庆晖等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孙滋溪的艺术历程和艺术生命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予其高度评价。
在此次讨论中,主持人殷双喜首先谈到:在20世纪百年美术的大背景下,就这一代艺术家的历史定位和价值而言,孙滋溪无疑是一个标杆。这次展示的草图、素描创作稿,对美院学生来说是一种薪火相
传的示范,能够近距离看到前辈是如何从学习走向创作,并成为一个艺术大家。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孙滋溪有好多作品都是属于一流作品,其中他的《天安门前》和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作为一个姊妹篇,堪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双璧,都是以一个摄影记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董希文画的是记者站在天安门上,他的视点很高,孙滋溪的作品则是从下往上看天安门,他站在人民的角度从下往上看,他表现的是人民。孙滋溪的作品在无意识中和董希文共同构建了我们这个民族象征性的图像,一个国家的形象。另外殷双喜强调在创作草图的过程中,以艺术的思维推进形象与形象的对话,提出草图思维概念,强调对孙滋溪大量的速写、素描和草图进行研究,并从中形成对那个时代的还原与认识,并反过来思考我们当下的美术教育体系。
王华祥对展出的这些大量的草图和教学笔记深有感触:“我非常感动,几乎那些东西就是他生命的记录,一个艺术家生命的记录。人类是有记忆的,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
的,他会把所有的历史都看成是自己的记忆,超越时间生命局限的记忆,那么我觉得孙老师的作品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我们中央美
院非常珍贵的记忆。”高荣生则谈到:孙
先生的艺术,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严谨的
教学和创作风气,他描写的都是自己身边
的事,甚至就是他自己的事,真情感人。
孙先生在创作中强调深入生活,亲身体
验,艺术的创作均有丰厚的情感土壤为基
中国悍匪础。曹庆晖总括出8个字:“拳不离手,
不落俗套。”他说:“我今天第一次看草
图,我们做研究的时候,不能仅仅是停留
在作品的最后那一哆嗦上,这是不完整
的,我们要完整地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行为
过程,因为现实主义美学是一个实践美
学,你不能只看到最后那么一个句号,好
像挺精彩,大段的过程不了解,这不止是
研究上的缺失,对于美术馆的收藏也是有
缺失的。”
王怀庆强调我们有必要从文化的角
度回望这一批老艺术家。从艺术的角度,
而不是从历史,也不是从党史,更不是从
革命的角度,而是从艺术和文化的角度回
望这一批人。去研究这批老艺术家身上比
霁
我们多些什么,我们身上比他们少些什
么。秦龙则谈到孙滋溪从一个儿童团长到
小八路,做宣传工作,参加了平津战役,
解放北平建立新中国,他的血肉、思维、
情感,内心所有的东西都和这个联系在一
起,而不是外来的。他有很多内在的东西
不可学,不可模仿、不可再生。孙老师的
创作里没有画“高大全”式的标语口号,
及教条式的解说,更没有血腥厮杀的战
场,而是用平和的语言塑造出那个时代应
有的英雄彩。
孙滋溪的作品富含的巨大艺术感染力
和震撼力源于他扎实的素描功底和油画写
生素材的积累。他从现实生活酿造出来的
精品佳作,时间愈久,愈发弥散出醇厚的
艺术芬芳。关于素描与油画创作,孙滋溪
自我介绍道:“我一直坚持画生活素描的
习惯,数年如一日,可以说生活素描是我
艺术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像一条线,
穿连着我艺术生涯的全程,不断锤炼着我
的写生能力和造型技巧,焕发着我的生
活激情和艺术灵感,为我搭起一座通向艺术创作的桥梁。”殷双喜最后总结中再次对孙
滋溪的创作素描进行概括:一是生活的素描,一是创作习作的素描,最后是素描创作。
“在这里素描就是他的生活,素描就是他的生命。”
三、桃李满天下,皓首沧桑故土行
拟的拼音1945年,孙滋溪被选送抗大山东分校学习。日本投降后,学校奉命随部队挺进东
北,少小离家。解放后,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戎装换马,成为优秀的美院教授和
艺术家。时至今年,孙滋溪带着他的油画、速写、素描作品共225幅回到阔别已久的家园
故地。如今已86岁高龄的他,桃李满天下,在其近70年的从艺生涯中,更是以充满人性
光辉力量的伟大作品影响了中国画坛几代人的成长。
2015年3月24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山东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曾
经的永远——孙滋溪艺术生活轨迹”展于山东美术馆隆重开幕。中国美协党组副书记、
秘书长徐里,中央美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中央美院教授孙景波、《美术》杂志执行主
孙滋溪《小八路》油画 120cm×78cm 1978年
孙滋溪《草地夜宿》布面油画 64cm×86cm 1979年
孙滋溪(集体创作)《当代英雄》布面素描 340cm×1040cm 1960年
编尚辉、中国美协插图装帧艺委会刘辉煌等嘉宾参加了开幕式,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廷琦、山东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力克、山东省油画学会副主席陈国力等应邀出席。开幕式结束后,嘉宾参加了在美术馆召开的座谈会,由《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主持。座谈会深入讨论了孙滋溪的创作成就、特点及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定位。
徐里在开幕式致辞中说:孙滋溪先生是我们非常景仰的、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孙老先生的作品,生动地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他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深入到人民中去,表现我们的中国精神。我们
每个人都在生活当中,但这个生活有小生活、大生活,现在我们再看孙滋溪先生的作品,那种情怀,那叫大生活。像孙老先生的《小八路》《母亲》《天安门前》这些载入史册的经典画作,永远会打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张歆艺的男友孙景波提到:55年前,我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成为了孙先生的学生。孙先生在我们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是大家心目当中最受尊重、最受热爱的一位老师。曾有幸亲眼看孙老师画《天安门前》,画《同学》,我就是《同学》写字的那个小八路的模特……是黄金无论何时挖出来,还是会被认识的,像孙老这样的人,他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深刻地影响过我们很多人创作。他的学生直到今天对他还是最
佩服的。当雾霾退却,我们高原回望。高峰还是在那里矗立着,孙滋溪先生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一个高峰。
尚辉提纲挈领重点从艺术语言的角度予以分析:孙滋溪是新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优秀代表。他的许多油画和水彩写生在五六十年代既体现了对苏联油画的学习、也体现了中国油画对外光问题的解决,并充满了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情感。特别是阳光下的彩关系处理,强烈又有对比关系,蕴含一种温文尔雅的柔和。孙老的勤奋和天赋是过人的,如《天安门前》,
这幅画并不完全写实,而是以平面化的艺术语言来处理。天空、天安门都是平面化,和前面立体空间的人物造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画面协调自然,既符合平面造型的规律,也符合平面造型中对美感的追求。孙老在彩语言和人物造型的处理上有着过人的领悟力,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油画的民族化和本土化的探索上可谓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关于这方面我觉得我们学术界对孙滋溪重视不够,研究并不深入。
四、永恒的“真善美”
孙滋溪一直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自20世纪60年代始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如《当代英雄》(1960)、《山呼海啸》(1961)、《同学》(1962)、《天安门前》(1964)等一批载入中国美术史册的代表作品,表达了鲜明的作品主题、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孙滋溪代表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一批艺术家创作的革命普及性绘画的典型。近些年来,他还创作了一批民族风情画,如《傣家风情》描绘了傣家人及傣家女的诗意生活,《沂蒙风情》表现了充满了慈祥、善良、勤劳、朴实的沂蒙人。2000年以后,孙滋溪又创作了很多富有浓郁情感彩的作品,如《鼓浪屿》《牧羊女》等,这些作品增添了许多个人的温情,彩自然柔美、情感细腻,多了一些对自然和人性的赞美。
孙滋溪的创作表现出的另一个艺术特点是以小主题反映大文章。一般而言,革命现实题材多半是宏大的历史叙述,比如说大场景大题材,强调戏剧性矛盾的斗争场景这样一种范式,但他却总是选取一些被人们容易忽视的小人物、小场景、小故事,在其中发掘出不同寻常的深刻意义,一种普通人性的善良,一种心灵的温度,一种人性的关怀与友爱。
回顾孙滋溪的艺术生涯,他以革命丹心和人性大爱在美术史上流下了一批有血有肉、真挚感人的精品力作,这是他一生的理想与付出,也是永恒的关于艺术“真善美”的精神价值追求。
相关链接/孙滋溪
1929年生于山东龙口。1958年中央美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院版画系插图工作室主任、中央美院党委副书记、中央美院陈列馆馆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协插图装帧艺术委会副主任等。代表作品有《当代英雄》《同学》《天安门前》《小八路》《小宣传员》《母亲》《五子棋》《突围》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国内外重要展览,部分作品赴美、日及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地区展出并获奖,并被国内外美术机构收藏。出版专集《孙滋溪画集》《孙滋溪油画写生录》《孙滋溪素描集》等。近期艺事
2015年3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山东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曾经的永远——孙滋溪艺术生活轨迹”展在山东美术馆展出,并举办了学术研讨会;8月,油画作品《小八路》入选由文化部、中国文联、解放军总政宣传部、中国美协共同主
办,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铸魂鉴史,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
孙滋溪《和日本小姑娘》油画 180cm ×200cm 2009年
孙滋溪《天安门前——90年代》布面油画 155cm ×285cm 2005年至2007年
孙滋溪《天安门前——70年代》布面油画 155cm ×285cm 2003年至2006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