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期总第446期2021年2月
•专题策划-•传媒观察•
MEDIA OBSERVER
2020年新闻传播学界的抗疫力量研究综述
刘宗义
(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新冠疫情加大了现实社会所面临的风险,给社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新闻与传播学者充分发扬敢于担当、济世为民的精神,针对疫情时期的新闻传播行为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疫情与新闻生产变革研究、疫情与新闻业务研究、疫情与舆论引导研究、疫情与建设性新闻研究、疫情与新闻教育研究等方面,研究内容丰富,视角新颖,方法全面,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打下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疫情;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06(2021)02-0047-7张学友老婆
蓝洁瑛性侵
张咏棋个人资料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各级主流媒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及时公开疫情的最新信息.主动进行舆情引导与调控,化解了疫情带来的恐慌情绪,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术研究领域,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新闻与传播学者对疫情中媒介的表现及时进行学理上的观察和探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指出了媒介应对疫情的传播策略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包括《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当代传播》《编辑之友》《新闻爱好者》等在内的新闻与传播类学术期刊纷纷开设了疫情与新闻传播学研究专栏,刊登了大量疫情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相关方面的论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20年4月11日,2020中国传播创新论坛•云端对话第一场“历史大场景下的疫情传播:问题与方法”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在内的高校研究者共聚“云端”,从疫情与传播史、疫情中的体传播、疫情与移动传播、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疫情与文化研究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学术探讨.①体现了社会风险时期新闻传播学研究者的使命和担当。11月3日,2020“讲好湖北抗疫故事”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新闻传播行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湖北抗疫背后的故事.指出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讲述抗疫故事,以构成故事内在的传播力,激发全人类共同抗击病毒,为抗疫和学术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鉴于此,本文以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疫情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相关方面的论文作为案例,系统探讨新闻传播学者研究和抗疫的互动,分析疫情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优缺点,推动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创新发展。
通过分析2020年中文核心期刊上的疫情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论文,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做好疫情新闻的报道、疫情推动新闻生产变革、疫情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疫情与建设性新闻的发展、疫情信息发布制度与舆情引导等方面。其研究的核心关键词共振情况如下图。
【作者简介】刘宗义,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
47
•专题策划••传媒观察•2021年
图1疫情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关键词共振
一、疫情与新闻生产变革研究
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著名学者梅罗维茨曾指出电子媒介具有创建新的信息情景的功能,它可以通过情景的再构建创建全新的信息环境,继而产生新的情景,影响着受众的自我角认知和社会行为。毋庸置疑,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内容的生产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众也逐渐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内容生产者。然而,在诸如新冠疫情之类的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发生时,专业化的媒介内容生产者更应该成为新闻内容的主要缔造者。新冠疫情的发生推动了新闻生产内容的变革,使移动互联时代专业媒介工作者的地位得以凸显。因此,在2020年,关于新冠疫情与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中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新闻生产的科研成果。有学者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新冠疫情传播中的多个新闻热点事件进行分析指出,关于新冠疫情的报道大多由新媒体推动进入公众视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新闻信息传播的边界逐渐模糊,新闻信息的发布成为多元传播主体协作的产物,新闻传播内容日益泛化,事实与意见的分野也逐渐模糊不清,新闻的对话性与个体视角增强,传统新闻生产面临社交媒体新的叙事风格的颠覆。②还有学者以中央广电总台的“央视新闻”短视频为例分析探讨了移动短视频新闻内容的生产模式,指出疫情背景下主流电视媒体的短视频传播呈现出全新的新闻样态和视听特征,传统媒体与移动短视频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之间的融合对新闻内容的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沉浸式新闻体验的凸显、UGC+PGC的新闻生产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呈现碎片化、即时性
、震撼力的视频形态特征。③在抗击疫情期间,新闻信息的生产更加需要专业精神的回归。有学者认为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专业新闻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信息发布、舆情引导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强化自身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既要做权威信息的发布者以及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要做疫情报道的记录者.为打贏疫情防控战凝聚强大力量。④有学者认为在疫情防控的宣传报道期间,国内主流媒体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传播技术,生产客观、公正、真实的新闻内容,不断丰富传播模式,提升传播效果。⑤还有学者研究了疫情期间一些新闻媒体的表现,指出在疫情期间,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受到自媒体的挑战,新闻信息的生产既要发挥传统媒体公信力强的优势,又要善于学习和使用新媒体.通过
48
第2期2020年新闻传播学界的抗疫力量研究综述•专题策划•新旧媒体的融合推动新闻信息生产的专业化。⑥
二、疫情与新闻传播业务研究
新冠疫情的全球传播加剧了社会风险,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受众对社会中提供信息和解释信息的媒介符号系统和专家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如果这两大系统出现问题,现代社会就有可能陷入高度紧张和突发性事件所带来的混乱的风险之中,而大众传播媒介是提供信息和解释信息的符号系统的核心
部分之一,一旦在风险传播中发生扭曲或误读,社会危害不难想见。⑦因此,新闻传播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如何正确进行信息传播、合力抗击疫情的研究成果。
首先,部分学者针对疫情期间的信息发布制度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孟建和裴增雨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了九个省区市作为研究样本,对省级新闻发布平台的疫情信息发布情况进行了专项研究,指出新闻发布会成为疫情期间权威信息的主要来源,在突发性事件中新闻发布会要坚持预测、研判、会商机制.不断强化新闻发布的质量,通过建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矩阵式新闻发布制度,做到疫情信息的全方位覆盖,提升权威信息的到达率和渗透率。⑧高菁和侯睿认为疫情中的新闻发布会要坚持公开透明、真实准确的原则,通过前期遴选成员、中期主动发声、后期持续跟进的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新闻发布制度。⑨郭致杰和王灿发认为在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政府新闻发布会承担着信息发布、谣言澄清、社会动员的重要职责,要坚守“求是”与“民本”的底线思维、健全信息发布的“对称”机制、创新新闻发布会话语体系。⑩许颖认为新闻发布会具有社会关切度高、权威性强、内容多样化的特点,在信息发布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发布会中的核心内容,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抓取发布会上的细节报道,凸显新闻发布会的社会价值。®
其次,还有部分学者针对疫情中新闻报道的不足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疫情新闻报道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有学者指出疫情期间,新闻媒体要主动担当,勇于作为,深度整合报道资源,在疫情防控中发挥自身的价值,这就要求新闻媒体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最新政策和指示,
深入整合新闻资源,凸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⑫有学者指出疫情期间应该从批判性视角对信息传播进行反思.指出疫情期间的信息传播存在着新闻失实、非理性传播、错误价值观念的引导等问题,这要求媒体要充分发挥把关作用,做好信息的甄别工作,以人民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审慎核实信息,发挥新闻传播媒介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积极作用。⑬还有学者通过总结一些我国关于疫情的新闻报道,指出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媒体要充当党和国家和人民众之间的桥梁,要积极履行自身的职责,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守护国家和人民。⑭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疫情报道的内容与社会信任、人际信任之间的联系,指出新闻报道弥合了“陌生人社会”,传播了正能量,这进一步要求媒体要构建多端聚合的健康传播体系。⑮潘登和胡正荣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疫情期间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三种内涵:将疫情报道与中国特的话语体系建构相结合;把中国方案和疫情的严峻形势相结合;把疫情传播与全球治理相结合。⑯彭兰认为社交媒体的发展并非已经构建了理想的公共信息传播模式,传播平台应该提高公共性内容与个体用户间的连通性。疫情时期,作为重要信息传播工具的传播媒介更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去中心化传播环境下的“集体免疫”思路或许会是对抗“信息疫情”的一种策略参考。®
再次,有较多的学者从疫情报道的相关案例出发对疫情中的新闻报道作出深入解读,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传统媒体研究方面,有学者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分析探讨了主流媒体在疫情报道中的传播策略,认为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应该及时转化报道,强化信
息传播的情景塑造,加强社会互动,及时化解疫情引发的社会风险。⑱有学者以央视联合央视视频平台推出
49
•专题策划••传媒观察•2021年
的《共同战“疫”》系列节目为例,指出融媒体时代疫情报道要及时传播专家权威观点,讲好抗疫故事,发挥正向舆论引导的作用,为疫情防控创造良好的氛亂⑲有学者以《央视快评》《国际锐评》为代表的“微评论”为案例分析了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在服务国家、服务众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有学者以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为例指出了疫情新闻报道的策略:坚守政治立场.紧密跟踪疫情,及时信息公开,规范舆论引导。莎有学者以“承德电视台”为案例分析了疫情中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策略,指出电视媒体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战”.应该构建起全媒体传播矩阵,抢占新闻报道的先机,实现新旧媒体的融合。®在新媒体研究方面,有学者以“央视新闻”抖音号为案例,分析了移动短视频在疫情报道中发挥的作用,认为移动短视频满足了受众对于疫情信息的获知,并且能够借助情感表达和多重互动引发受众合理认知疫情。舍还有学者以澎湃新闻为案例分析指出疫情中的新媒体要始终坚持专业客观的理念,从动态和现场、专业和解析、延伸和拓展三个方面组织报道。㉔聂书江以人民日报客户端为案例指出具象传播手段是做好疫情报道的重要工具。这就要求新媒体要及时发布信息,缓解社会压力,通过数据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疫情专业知识的普及,同时还要在报道中强化情感表达,体现人文关怀。㉕
三、疫情与舆论引导研究
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受众本位理念得以凸显,也日益成为受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途径。但由于互联网的管控难度较大,发散式的信息传播模式也极易引发负面的网络舆情,因此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大批研究疫情期间如何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相关研究。有学者从后真相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疫情期间西方一些媒体对中国抗疫的污名化报道,认为西方媒体的恶意扭曲事实、制造虚假言论等行为给中国的抗疫形象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上的偏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中国媒体应该在后真相语境下积极构建以中国抗疫为主题的话语表达体系,凸显中国抗疫的客观真实性,还原事实真相。裁有学者从伦理学的视角揭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舆情演化机制及传播特点,指出疫情报道中把关的舆情存在着自由与枷锁、道义与利益、责任与权利、自我与他者的伦理冲突,认为应该通过构建正义、诚信、人本的新闻报道方式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坚守媒体的责任立场,主动引领受众理智、自律和共情,严守网络道德底线。㉗还有学者从信息治理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疫情给社会治理和稳定带来的挑战,认为我国各级政府和主流媒体要对新闻报道做好把关,健全新闻信息的发布制度,提升新闻发言人的职业素养,时刻警惕负面舆情的过度传播,防止出现无脑跟风的不良言论。®
刘锦岳和刘玉军认为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如果不能够及时引导舆论会导致公众产生体性慌张意识、盲从意识、过激反应意识、麻痹意识、信任危机意识等突出问题。㉙做好疫情中的新闻舆论引导
工作需要主流媒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尽力满足人民众对疫情信息的需求;㉚创新舆情引导的传播形式和手段,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有效影响国际舆论。㉛还有学者以实证研究的方式选取部分官方媒体,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指出疫情中的网络舆情经历了潜伏期、爆发期、平稳期以及消散期四个阶段,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应该系统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传播技术,加强对信息传播平台的把关,不断提升受众的个人素养,为打赢疫情防控战打下坚实基础。®在疫情暴发期间,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谣言,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谣言治理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何勇和杨映瑜认为谣言是信息不稳定的社会表象,疫情中的谣言传播具有地方化、政策化以及民生化的内容倾向,并且具有网化、碰触性以及非理性等传播特征。㉚尤其是在受众本位得以凸显的互联网媒体环境下,大量网络用户不明就里的信息自发行为成为谣言生成与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食为了更好地治理谣言,何勇和杨映瑜指出应该从谣言传播的供给侧结构建设、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社会治
50
第2期2020年新闻传播学界的抗疫力量研究综述•专题策划•
古斯特洛夫号
理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科学的谣言治理体系;®王四新和徐菱骏认为治理疫情中的谣言传播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主动回应民众关切的问题,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落实信息传播平台的责
任,强化谣言治理的多方参与;㉖陈文认为网络谣言的治理需要明确法律责任,既要构建虚假信息的评判标准,又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法律管控,创新谣言监管方式。®
四、疫情与建设性新闻研究
番茄炒鸡蛋近年来,建设性新闻理念备受关注。建设性新闻通过吸纳解困新闻、公共新闻等相关理念,主张新闻传播应该作为一种建设性力量参与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去,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有部分学者从建设性新闻理念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疫情期间新闻传播媒介如何参与社会建设的具体路径。有学者以新冠疫情的传播为例分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话语的生成机制,指出疫情问题的解决需要提供建设的媒体方案,提供公众的参与度,这要求主流媒体要及时通报疫情的最新情况,深入挖掘情真意切的抗疫故事,充分发挥新旧媒体两个平台的作用,形成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的社会认知。發有学者指岀疫情中的新闻报道要凸显建设性因素.主流媒体要以新闻采集的开放度、新闻加工的融合度与新闻扩散的交互程度进行全生产流程的“建设性”实践。®有学者以相关媒体关于疫情报道的现状,指出我国建设性新闻必须以为人民众服务为指向目标,自觉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及时报道公正、全面、客观、真实的新闻,强化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有效统一,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疫情问题的解决。㉚还有学者从疫情传播的现状出发,揭示了当前疫情传播中的媒介生态失衡问题,并指出了建设性新闻在疫情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媒介技术层强调新闻媒体的价值理性,传播方式层面凸显线上线下的矩阵传播,媒体自身角层面上主张媒介的主动参与。®
有学者重点研究探讨了疫情传播中如何通过建设性新闻做好受众的心理疏导的问题。翁之颍认为在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而新闻媒体的“建设性”新闻报道元素的大量出现强化了专业媒体在信息传播、稳定社会和谐方面的传播优势,新闻工作者不仅要能够主动发现新闻,更要主动参与新闻事实的调查与核实;不仅要勇于揭示社会问题,还要积极进行舆情引导.推动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在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做好受众的心理疏导工作,既要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又要善于做好新闻信息的解释工作,为疏解突发事件中受众的不稳定心理奠定基础。僉党君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后极易引发受众的恐慌心理,通过建设性新闻报道的方式可以有效引导公众情绪,激发积极心态,及时消除受众的恐慌心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这就要求新闻媒体一方面体现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案,主动吸引受众参与到建设性新闻的报道过程中来,另一方又要倡导建设性的舆情监督,主动引导受众传播社会正能量,传播中国特的社会价值观。®
五、疫情与新闻教育研究
中国好声音刘籽辰新冠疫情的暴发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于新闻教育如何发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之类问题的关注与反思。徐占品和郭子铎认为疫情中的新闻传播环境十分复杂,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媒体融合报道方式的多样化与公众的社传播相互交织,也引发了各类不良信息的传播,这进一步凸显出危机传播的重要性以及危机传播应对人才培养的迫切性,他们认为移动社交时代的人才应该重视危机防范、发现与应对能力。这要求危机传播人才的培养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的
重要论述为指导,强化专业建设,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又要对行业资源进行协调,实现业界和学界的综合培养,加强危机传播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真正适合危机传播需要的优秀人才。必曹培鑫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