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风俗民情
涟水岁时节庆习俗
学习提示:涟水民间风俗质朴、淳厚,它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遗产。由于它的传承性,其中有些习俗及其活动带有保守落后以至愚昧的成份。同时又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其中又增融进了许多新的进步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活动,又使这些流传千年的习俗得到净化和更新。岁时习俗是民间风俗的重要内容。丰富多彩、孜孜不倦的习俗活动,寄托了人们美好善良的愿望,反映出民众的心理结构。本文将涟水民间岁时节庆习俗(均为农历),作了粗线条的描述,重在体现出它们的变化与进步。希望同学们有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加对涟水的了解。
一、春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过新年了,不论穷、富人家,不论男女老幼都穿新衣或干净衣服,表示除旧换新。凌晨开门,先放鞭炮,叫"开门鞭",以示迎新。接着点燃火盆(ⅡI{"元宝盆'')中的柴薪,叫"元宝火",以示财气。孩子床头枕边都放了糕点,起床、讲话之前先吃糕点,叫"开
赵薇害过人吗口糕(高)'',以示吉庆。而后,全家人围坐一桌吃早餐。早餐多为汤圆或饺子,汤圆寓意全家团圆;饺子叫"万万(“弯弯”的谐音)顺'',寓意万事顺利如意。许多人家还在汤圆中放置红枣或硬币,红枣意为生活甜蜜,钱币意为"招财纳福"称为"抢元宝"。早餐后,在堂屋桌上摆列着糖果糕点、花生瓜籽(旧时为冷的荤素菜盘)和香烟等,准备亲友邻居相互拜年、饮酒赏乐之用。到街邻庄友家串门拜年,互相恭贺新年之喜叫"走年"。走年时到谁家都有香烟、糕点花生等招待,叫"高(糕)升(生)"。晚辈来拜年,长辈还要给红纸包,叫"压岁钱",中、晚饭都是年前做好的熟食,意为"年年有余'',因而春节忌动刀器。初二,新婚夫妇到岳父家拜年,外甥给舅舅拜年,各家各户走亲访友,吃喝玩乐。初一至初四不兴扫地,初五扫地也必须从门口向屋里扫,叫"收财气"。初五俗称"财神日子",又叫"过小年"。清'晨开门放鞭炮,叫"接财神''。民间还有“七不穿八不拐,九儿不朝河边歪"的说法,就是以初七为"巧日",妇女不穿针引线,初八不拐磨,初九不挑水。初七"巧日”还有吃"小巧饭"的活动。女孩子(也有男孩子参加的)凑在一起,提着篮子到各家(一般在本庄子)去讨"巧饭",然后便在一起吃"巧饭'',这样便会心灵手巧。这种活动现在已不多见。。
二、元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称"元宵节"、"灯节",俗称'小年"。这一天早晨家家吃汤圆。旧时还要点燃香烛,礼拜家神:白天赶庙会烧香拜佛,求神赐福,晚上举行灯会闹元宵。现在是免除迷信活动,但仍是以灯会为主的文化节日。县城大多是在五岛公园内举办大型灯会活动。其彩灯有人物类、动物类、神话故事类、花鸟类等,其制作工艺则采用现代各种电子、机械手段,动、静有致,水、陆、空相映,赏灯与游园结合。城、乡还有踩高跷、舞龙灯、猜谜语、放焰火等,一片灯海,满城欢声。
三、二
二月初二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之说,称为"龙抬头''日子。农家认为这天龙能"抬头挺身",降一场春雨,就是个丰收年。于是,淹早起来,各家就用青灰将门前屋后画上灰圈子,叫打露囤"或"打囤子"。晚上俗传是"土谷神''的生日,有些农家放焰火庆祝。还要炒玉米花子,''炒虫刀,意为灭虫,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月二蒸糕吃,也是意在祝愿粮食丰收。民间还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都带小活猴"的说法,大多人家在这天将出嫁的姑娘带回来归省,休息几天。并设午宴或晚宴,叫"春叙"。旧时,儿童须剃头,乡、村举行赛神庙会活动。一些烟铺、酒坊、糖坊等小型工厂,也会在这天辞退工人。
农家晚上睡觉前,还要念叨几句顺口溜:"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窝瞎,还有一窝猫嗒去;二月二,敲水缸,十窝老鼠九窝光,还有一窝去东洋。"
四、清
清明是传统扫墓祭祀的日了,旧时称为"鬼过年。各家各户都要到亡亲坟上填土上泥,修理一新,叫"圆坟"。坟顶是两块泥垛子压一张红纸,叫"贴挂廊"。祭祀活动有烧香焚纸(鬼钱)送饭的,有踩高跷子、放风筝的,有妆成"小寡妇上坟''游戏的,还有些老年人在乱坟中间,烧纸、磕头,祷告的,对"孤魂野鬼,,进行旄舍,叫"斋孤''。清明前一日,各家各户门庭插柳条,用以"辟邪"。现时土葬已改为火葬,人们多在家烧香焚纸以祭祖。政府机关、学校、团体等大都集体祭扫烈士墓,敬献花圈,缅怀先烈。清明前后还是青少年们踏青春带、放风筝的时期,有的单位集体组织,开展活动。
五、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俗称"娃娃节''。前几日,家家包粽子lo粽子是用新鲜柴叶子包裹糯米,掺进红豆或红枣等物,裹得越紧越好,煮熟后香粘鲜美。这-天,早餐吃糠
子和鸡蛋,在大门上方插菖蒲、青艾条。旧时,还在堂屋中心悬挂一幅面貌丑恶、身着红袖箭衣、带将士巾、手执宝剑的钟馗像,叫"判官",在大门上贴  "端午符",皆为祛邪。中午喝雄黄酒,有的人家还在屋内、庭院遍洒.雄黄酒,以驱"五毒''。午餐后,用艾水给孩子洗澡,在孩子耳朵HR、肚脐眼涂抹雄黄酒,又在脖子、手腕、脚腕处系上五丝线,叫"百索",也为避邪消灾。有些孩子腰间,还挂上一个香袋,叫"香囊",是采集百草合药制成的。端午节划龙船,是沿袭千年的习俗。在涟水县城,还有端午节下午爬宝塔的风俗,红男绿女争相到城西能仁寺,爬上妙通塔.饱览城乡风貌,说是可延年益寿。
六、六
六月初六旧称"天祝节".早餐家家吃"炒面"。"炒面"是将白面粉炒熟后,用开水冲泡加糖食之。传说可解热湿、免目疾、除腹痛。民家又有"六月六,晒龙衣''的说法。此日家家曝晒衣物被服,可防止生霉和虫蛀。
七、七
七月初七为"乞巧节'',又称"七夕'',传说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傍晚,可见天空有许多
千奇百怪的云彩,形态各异,变幻莫。测,似人物、动物、建筑物、风景名胜,使人浮想联翩,故有"七月七,看巧云"之说。晚餐后,妇女在月光下摆香案、设瓜果、穿针引线,乞求智巧,并且解下孩子端午节系在手脚上的绒线,抛至屋顶,说是让喜鹊衔去造天桥,供牛郎织女过桥相会。
张伯礼回应中秋十一能否正常出行八、七 美国探亲签证
LGD战队成员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是佛教的节日,叫"盂兰盆会",俗称"鬼节''。中元节是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相称的,是中国古老的节日之一。旧时,中午各家吃水饺,烧纸钱,拜祭祖先,说是死去的人"回家来拿钱"。下午,有和尚放媚口,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超度饿鬼。晚上,尼姑和一些老年人凑钱买乌鱼放生,超度亡魂,俗称"水陆道场"。也有放"河灯"的,即用五纸扎成小彩灯,点燃烛火后置于木片上,放在河面上浮行,超度水鬼。现今吃水饺之习不改,祭祖烧纸活动只是少数人家而已。
九、中
八月十五是传统中秋佳节,又称"八月节"、"团圆节''。在外地'的亲人要赶回家,全家中午
吃"团圆饭''、喝"团圆酒'',晚上吃"团圆饼",并在庭院设供桌、陈列菱、柿、藕和月饼等.点烛焚香,礼拜敬月。亲友大多在前一天互送月饼、糖果等食品。现在焚香敬月已不多见,但却有鸣放鞭炮庆贺丰收和全家团圆的。
十、重
九月初九为"重九",又叫"重阳''(《易经》定"九"为阳数)。重阳节早晨吃米糕,中午吃馅饼,叫"重阳糕'',"重阳饼"。有"重阳吃块糕。一冬也不焦;重阳吃块饼.一冬不受紧''的说法。重阳还有登高、饮酒、赏菊等习俗。现时重阳节又规定为"老年节",每年都开展尊老敬老活动,还举办老年秋季运动会等。
十一、冬
冬至在十一月,俗称"大冬",前一日叫"小冬''。民间小冬蒸馒头,大冬摆酒宴,全家聚会。有“小冬蒸,大冬烧(酒)”“冬到大似年”的说法。旧时大冬祭祀祖先,今已渐淡。
十二、腊
2022年立秋是哪天
十二月初八称"腊八''(十二月俗称"腊月"),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之日。旧时庆贺活动颇为隆重。寺院焚香诵经,钟磐齐鸣,用果谷煮成"腊八粥"祭供。一般人家以菜干、黄豆、花生仁等煮成,富户则用桂圆肉、蜜枣、花生仁、莲子、银耳,白果、栗子等掺在糯米中煮成。现已不再祭供,"腊八粥"也不多见。
十三、送
十二月二十四是灶神上天之日,故民间有送灶习俗。旧时送灶,家家备香烛纸马。做成荤、素、糖三种馅饼,再将麦麸、豆禾皆、豆腐、挂面摆列在锅台和灶洞上,把一张黄纸墨印的古代骑马做官的人画,贴于灶头上,叫"跑灶'',还贴灶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灶君府"。送灶时,送灶人先"一E供"。在"灶君,,面前摆两个蜡烛台,一仑小香炉,米糕三块,馒头一个,清茶一碗以及糖饼等。送灶人将炉香、蜡烛点燃,再焚烧数十个乃至数百个金箔(俗称"元宝'')、在灶门口祷告,他人在屋外放鞭炮。送灶时的祷告词尽是恭维话,如:"腊月二十四,送灶老爷上西天。请灶老爷好话多说些,坏话少说些•五谷杂粮多求些,场头尽打.斛斗尽量,买得买,卖得卖,养沙牛(母牛)一年下一个,养老骒一年下三窝。,'祷告之后,撤一把牛草、麦麸进灶堂,说:口马草马料喂得饱饱的。''再磕
四个头起来,送灶即结束/迷信说法是灶神在这天晚上,要到西天灵霄宝殿去上奏一家的善恶,故而家家都祭送他,请他多奏好话,来年天降吉祥。送灶日期不一,据说古代曾有过规定:"官三民四龟子王八五,,,即做官人家是二十三,老百姓是二十四,犯罪人家是二十五。送灶日家家大"扫除,叫"扫尘。
十四、除 瓢鞋夕
十二月最后一天叫"除夕",俗称"三十晚上一(无论有无三十日)•家家户户自送灶后开始"忙年",买鱼肉食物,买鞋帽衣物,做豆腐、蒸馒头、蒸龙糕、炸肉圆、洗衣被、贴年画……,至除夕前一天,全部"忙。''好。在外地的人都要赶回来与家人团聚。除夕早晨,。染坊备"牲礼",点香烛,请祭缸神。中午,家家都以酒菜祭祀祖先,焚烧纸箔,叩首祷告。全家团聚吃"团圆饭".然后贴新对联和挂廊(红刻纸)。家长还须到野外祖先或亲人坟茔上烧化纸钱;叩头祷告,尽其孝心德意。晚上,点烛放鞭,叩头礼拜后,将灶台上的供品全部撤去,贴的"跑灶''也撕掉,Ⅱ铲接灶",意即灶神已从西天回来,仍做一家之神。用松枝和芝麻杆扎"摇钱树'',架"聚宝盆"。炒花生、瓜子、葵花籽吃,全家围在一起谈天说地讲故事,直至子夜,叫"守岁",家长给孩子"压岁钱"。家长"守岁"通常彻夜不眠,上
供的祭品有大枣、桂圆、水糕、茶、酒(满杯)等,放在堂上神像前。现时"守岁''活动大多是收看电视节目和全国人民共同迎接新年,鸣放鞭炮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