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课题名称】传播学教程导言
张雪迎八卦【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传播学学科地位的确定
【教学重点和难点】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教学课时】4课时
【课的类型】讲授课
梁朝伟 汤唯 带套一、人类日常传播现象
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600字“传播”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
人际传播——面对面地谈话、打电话、发短信、邮寄信件、、QQ(UC、POPO、MSN等即时聊天工具)。
组织传播——学校、院系、班级、企业、机关单位、家族、帮派等,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大众传播——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
人内传播、自我传播——自省(“吾日三省吾身”)
信息传播的载体可以是语言、体态,也可以是图象、实物等。
下面传播的载体是什么:舞剧(体态)、接绳记事(绳)、烽火戏诸侯、(烽火)、红灯示警(红灯)。
二、传播学是什么?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是研究人类
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传播是英语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意指思想、观念 、意见的相互交流,传播就是与人共享信息、观念、意见的过程。
三、传播学发展流程
对于人类传播现象和行为作系统、科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H.D.拉斯韦尔提出的关于传播的模式与功能,对传播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W.施拉姆于194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美国第一个传播研究所,把新闻学同传播学结合起来。传播学者们把信息、控制、反馈、系统等概念引入传播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模式,从而使传播学形成初步体系。60年代前后,传播研究在西欧各国普遍开展起来。中国开展传播研究,则在80年代初。
四、传播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学与这些学科密切联系、互相吸取研究成果的营养为己所用。
此外,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五、传播学主要研究的问题
1938年10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空中水银剧场》的3200万听众听到一场战争报道,一火星怪物侵略了美国,听到这个节目后,一些惊慌失措的人驾车逃跑,许多人认为世界末日来临,恐惧的人们哭喊、躲藏、祈祷或者向乡下逃亡。
在广播结束之前恐慌就已经开始了,美国各地惊慌失措的人民一边祈祷,一边疯狂地想出
酸洗工艺各种办法逃生,新泽西的一个街区,就有20多家人脸上蒙着湿手帕和毛巾冲出自己的家门。
在匹兹堡,一个妇女手了里拿着一瓶毒药在浴室尖叫:“我宁可就这么死了算了。”
在华盛顿,就在广播节目播报火星人破坏了全国的通讯设施并切断全国的电力的时候,该城市停电了,这证明节目的真实性,引起大众的极度恐慌。
事实上,这只是一则根据小说《世界大战》改变的广播剧而已,之所以产生如此传播效果,主要在于采用了现场新闻播报的形式,同时一些事情机缘凑巧,比如停电、转台时候没听到节目性质的广播等
jinxiche针对这个传播现象,传播学研究者就试图研究如下问题:受恐慌影响的范围(即有多少听众和有多少人受到惊吓);为什么这个节目使人产生恐慌,而其他离奇的广播剧则没有(研究传播效果);为什么这个广播剧让一些人感到害怕,而另外一些人则没有。(研究收众)
学习传播学这门课程,我们将力求主要掌握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传播者。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首先了解人于人怎样建立关系。
其二、受传者(受众)。就是研究受众的特点、受众接受信息受到的多重因素的影响、受众对于传播者的反馈作用等。
其三、传播效果。归根结底,传播学研究都是围绕传播效果进行的,无论研究传播者还是研究受众,都是为了传播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是“合力”的结果。魔弹论、传播流(两极传播)、有限效果理论等。
其四、信息、符号。
其五、几种传播过程模式。单向传播模式、循环传播模式、双向互动传播模式、大众传播模式等。
其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其七、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其八、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六、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
中国新闻教育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1998年之前,中国新闻教育一直采取传统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以新闻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这种模式的明显弊端在于学术含量不足,导致“无学可教”,培养的学生“后劲不足”。随着传播学的引进和发展,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建立使中国新闻教育的学术含量增加。1998年,中国教育部将传播学列入新闻教育的领域。与此同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等一些新闻院系探索出一种“新闻学与传播学并重,人文社科与信息学科大跨度交叉”的模式,使新闻教育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由单学科教育转为多学科综合教育;由以技能训练为主转为技能训练与学理教育并重;由廉价教育转为高投入教育,以培养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传播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与传播人才。
“新闻传播学”是文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这不仅标志着传播学在中国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且预示着传播学正式导入新闻教育使新闻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中国新闻教育模式的历史回顾
1918年10月蔡元培、徐宝璜和邵飘萍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为报业教育之发端”。中国的新闻教育如果从那时算起,至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专业目录”为止,刚好有80年的历史。80年当中,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大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成立报学科为中国高等学校正规新闻教育的开元,随后有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建立新闻系科,有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苏州新闻专科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等新闻专业学校的建立。据已经掌握的史料,到1949年,中国先后创建了59个新闻教育机构。分析这59个新闻教育机构的办学情况,大致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学院型,一种为学徒型。前一种以复旦大学新闻系为代表,后一种申报新闻函授学校为代表。前者主要由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创办、由教授和报人共同授课,后者由报人或媒体创办、主要由报人授课。办学类型虽然有所区别,但教育模式却基本相同,均为“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的,以新闻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
第一,从培养目标上看,各新闻教育机构都把为新闻界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办
学宗旨。
第二,从课程设置上看,操作层面的术理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1923年,由徐宝璜先生创办的平民大学新闻系,4个学年共开设专业类课程15门,其中操作层面的术理性课程有:速记法、新闻采集法、新闻编述法、广告、照相制版述、新闻评论法、戏剧评论法、新闻经营法、出版法、采编实习、评论实习等11门,占专业课程总数73%,其中两门实习课开2个学年。而学理类课程仅有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发达史、众心理和新闻学选读(英文)等4门,占专业类课程总数的23%。
1929年成立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学制4年,共开设专业34课程,其中操作层面的课程有新闻采访、评论写作、通讯练习、速记法、新闻储藏法、新闻编辑新闻照片制版等17门,占专业类课程的50%。
第三,从教学环节上看,注重实践,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建国之初,一方面合并或撤消了原有的新闻院系,一方面新建了一批新闻院系。
综观这个时期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看到,两种办学类型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即与前一个时期相反,学院型的新闻教育机构逐渐增加,学徒型新闻教育机构逐渐减少。
应该指出的是,虽然办学类型上有了很大变化,但是教育模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基本上仍然是前一时期的传统模式。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依然是为新闻界培养应用性的专门人才,只不过在政治上有了明确的并且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复旦新闻系和人大新闻系为例:50年代初,复旦大学新闻系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闻出版事业干部,即培养各种报纸、杂志、各级通讯社、各级广播电台、各书店以及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之编辑、采访等人才。” 1958年,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标准改为“巩固的无产阶级世界,较多的懂得马列主义思想”, 1960年,该系对培养目标的政治标准又具体化为:“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有坚定的工人阶级立场,有高度的党性,是党和人民的驯服工具;牢固地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能自觉地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对培养目标的政治标准规定的更全面:“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和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具有运用马列主义基本理
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努力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新闻业务类的课程仍然是各院系专业类课程的重头戏。
最后,从教学环节上看,更加强调业务实践。
(二)、对中国新闻教育传统模式的理性分析
1、 中国新闻教育传统模式的原因分析。
第一,中国新闻教育的传统模式与教育宗旨的确定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中国的新闻教育被定位于新闻专门人才的养成教育,新闻职业技能教育,即为新闻界培养“拿笔的”(记者、编辑)和“打算盘的”(经营管理人员)。在中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中,惟有新闻学专业是与职业挂钩的。新闻系的学生要在毕业后能到工作,必须学会几手看家的本领,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制作等操作层面的课程当然就成了必修的课程,也成了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至于一些学理性的课程,被认为是“隔靴捎痒”,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不被重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