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顺畅翻译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通过探讨交流,把握愚公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反衬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常用词语的积累。
2.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自主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麻椒主播琪琪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愚公移山》导入。(出示歌词)
一首荡气回肠、豪情满怀的歌曲带我们走进今天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
二.出示目标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熟悉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学习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
4.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三.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字音。
万仞 惩山北之塞 箕畚 荷担者 始龀 穷匮 厝
2.请简要介绍《列子》(生答,师补充并出示,生读)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九方皋相马”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四.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正音。
2.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疏通文意。有疑问可询问老师。女明星尴尬瞬间
3.检查自学成果。
(1)出句中的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 同措(放置)
(2)解释加点词词义
河阳之北(黄河、山南水北为阳)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惩山北之塞(苦于 为……所苦) 毕力平险(用尽)
荷担者三夫(挑) 汝心之固(心思 思想)
小众却惊艳的文案(3)解释下列虚词用法
之: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虽我之死 告之于帝 跳往助之
而:面山而居 而山不加增 聚室而谋曰
其: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4)翻译重点语句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省略)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倒装)(固定)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儿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被动)
(5)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五.感知内容,分析人物:
1.端午节高速路免费吗2022愚公为何移山?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移山的结局怎样?
(山高路远、人老势薄,工具简陋,遭人讥讽)
两座山非常大?(反衬移山艰难);
愚公年老力衰,移山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对比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决心)。
刘思言三围2.对愚公移山,其他人的态度如何?请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其妻:支持移山,关心身体,提出实际困难
家邻:赞同移山,齐心协力
智叟:反对移山,讥笑嘲讽
神仙:感动诚心,援助移山
我们:?
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可是愚公机智的驳斥又令智叟哑口无言。
指名朗读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
3.智叟和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如何看待二人?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
板书:愚公不愚: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 造福后人 大智若愚
智叟不智: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以为是 (对比鲜明,嘲讽用意)
师小结:看来愚公不一定愚,智叟也不一定智。有个成语“后息者胜”。二人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二者的对比,不难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讽刺力量。
六.交流探讨,挖掘寓意
1.但是,山的确不是被愚公移走的,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移走了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大山,这样的结局并不损害愚公的形象,而且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大山。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2.愚公移山的故事包含着怎样的寓意?
这个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七.小结
“愚公移山”已成为一个成语,用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面对巨大困难,却敢前去挑战,这和儒家传统的一种非常朗健积极的精神一脉相承——请同学们朗读这三句话。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明知做不到也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一国军队,可以使他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
(天体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应当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这也许就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吧。
八.练习反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彩,增强了讽刺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人搬移了大山。这一富有神话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想你的短信
九.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课外阅读《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和本文故事情节作比较。
2.附两个外国人对愚公的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A.他指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
B.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为什么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
十.结束语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的确如此,生活中,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更要具备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只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长河中不断破浪前行。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
《愚公移山》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愚公移山》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同时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彩的寓言,它塑造了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因而本课的教学三维目标设计为:
知识: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顺畅翻译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通过探讨交流,把握愚公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反衬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为:文言常用词语的积累。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二.学情及教法简析
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加之本文故事性强,语言相对容易理解。因而在课堂上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根据我们对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凡是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绝不由老师代劳,必须尽最大可能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教学过程分析
1.歌曲导入,为课堂创设良好的情境。
2.出示学习目标,使课堂学习方向明确,有的放矢。
3.对课文的文意疏通完全交给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充当答疑解惑的角。
4.自学检测的设置分别由通假字、重点虚实词、重点语句翻译构成。在检测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有意识有条理地整合文言知识,不仅是为考试而教学,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5.感知内容,分析人物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近几年中考语文阅读中常出现此类概括题型。课堂上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概括移山遇到的各种困难,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等等。同时渗透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在分析中让学生体会到对比反衬的艺术效果。
6.由人物形象是否因神话结局受损自然过渡到对寓意的挖掘,正确地看待愚公的伟大气魄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7.针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特进行课堂学习反馈,检查学生学习成果。
8.激励性的小结和结束语,激发学生具备远大的理想,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健康成长。
四.亮点与不足
1.饱满的激情,易带起学生的情绪。
2.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宰课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3.文言知识积累扎实,有方法指导和习惯培养。
4.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影响。
5.时间关系,过于仓促,只是抛砖引玉。
6.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感觉读得不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