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语音+文字](三七)遗俗之累
遗俗之累
一、成语
[遗俗之累]遭受一些世俗小人的责难。遗俗:为世俗所摈弃。
二、故事每当我走到老师窗前
“遗俗之累”出自《史记·赵世家》,原文为“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意思是有高于世人的名声,一定受到世俗小人的责难。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前,与楼缓商议时所说的话。
赵武灵王提出“胡服骑射”时,赵国形势不容乐观。赵肃侯死,武灵王继位,秦、楚、燕、齐、魏五国打着会葬的名义,各派精兵一万前往,企图吞并赵国。武灵王九年,赵与韩、魏共击秦,为秦所败,被斩首八万;与齐国在观泽交战,又战败。武灵王十年,秦又夺取赵国的中都与西阳。十三年,秦夺取赵国的蔺,俘虏赵将赵庄。军事上受挫,让赵国一度陷入困境,不仅未能光大赵简子、赵襄子开创的赵家基业,还让赵国岌岌可危。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赵武灵王想到向胡人学习,穿胡人的衣服,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牛年快乐先秦作战,以兵车为主。国家的强弱,即以兵车的多少来划分。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所谓“千乘之国”即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也即拥有七万五千名士兵的国家。“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上面还有“万乘之国”,下面还有“百乘之国”。兵车,以战车和步兵为主,适合平原作战,但灵活性不足,遇山地
林区,无法展开。赵武灵王发现胡人穿短衣,骑马射箭,不仅速度快,而且灵活性强,可弥补兵车作战的不足。于是他准备“胡服骑射”,以此壮大赵国的军事实力。但这是中原的“冠带之国”向“蛮夷”胡人学习,必然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所以赵武灵王说出“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的话。
黑石塔上层三、评析
朱丹直播回应口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一是与先王重臣肥义商讨天下大事,一谈就是五天;二是到北边与西边巡视,巡视了北边中山国的地界,到了房子(赵州县)、代地,一直到无穷,西到黄河,还登上了黄华山;三是与楼缓和肥义商议,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赵武灵王对推行“胡服骑射”是有担忧的。他说:“要想取得高出世人的功业,就一定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有独特智谋的人,就一定要听任傲慢民众的埋怨。如今我要胡服骑射来训练百姓,世人一定要议论我。”肥义以“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难以成名;您既然准备承受背弃风俗的责难,那就无需顾虑天下的议论了;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的人不与凡夫俗子商议”来鼓励。并且充分肯定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并非是“养欲而乐志”——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和愉悦个人心志,而是为完成先王未尽之功业,且强调“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消除了赵武灵王的疑虑,最后赵武灵王说出“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的话。于是准备胡服。
“胡服骑射”是变更自古以来的教化,改易古时的治国之道,违背民心,背弃学者的教化,远离中国的风俗;而中国,是聪明智慧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是万物财用聚集的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可以施行的地方,是诗书礼乐所应用的地方,是各种技能所尝试的地方,是远方之人愿意来观览的地方,是蛮夷乐于效法的地方。一句话,中国人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都全面领先于胡人,只有胡人向我中国学习,怎么可以中国向胡人学习!面对公子成的责难,赵武灵王亲自拜访公子成,一方面说明衣服功用是为了穿用方便,礼的功用是为了行事方便,且称引圣人,说“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另一方面指出赵国形势的危险,东有齐国、中山,没有“舟楫”的优势,水战不利;自常山至代、上党,有燕、东胡、楼烦、秦、韩诸国,又没有“骑射之备”,陆战不利;而如果“胡服骑射”,近可以使上党的地势更为有利,远可以报中山之仇。同时指出,如果反对“胡服骑射”,那是违背先王赵简子、赵襄子的遗愿,是忘记了中山国和齐国一同水淹我赵国鄗(hào)城的耻辱。赵武灵王终于说服了叔叔公子成,“明日,(公子成)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说服公子成后,下达“服胡令”,虽遭到赵文、赵造、周袑(shào)、赵俊等人的反对,“胡服骑射”的改革还是推进。其功效是赵国军事实力大增,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让赵国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军事上的改革,但从中透露出我们对异族文化的态度。以公子成为首的朝臣的反对“胡服骑射”,根源在于他们以先进文明、先进文化自居,自视甚高,鄙视胡人异族文化,以为只可蛮夷学中国,不可中国学蛮夷。这一思想意识从我们对异族
的称呼上就可以看出。如“胡人”的“胡”,其本义为牛马颈下的赘内,而西域少数民族喜欢蓄络腮胡子,称他们为“胡”,即表示他们同于牛马;再如“蛮”“狄”,一为“虫”字底,一为反“犬”旁,就是把异族兄弟当作虫豸、犬马。这种视己为人,视人为犬马虫豸的思想,导致自视甚高,盲目自大,不思进取,其危害性是巨大的——战争的中国,就承受了这种自大的痛。而赵武灵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敢于易华夏之服而穿“胡服”,敢于学习胡人“骑射”之术,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他人的长处,他善于学习;“胡服骑射”表现为军事上的改革,其实这是思想意识上的革新,抛弃盲目自大,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刷牙歌歌词赵武灵王最后被包围在沙丘宫三个多月,活活饿死,下场颇为凄凉,某种意义上说明改革的艰难。公子成是答应了“胡服骑射”,赵文、赵造、周袑(shào)、赵俊等人最后也屈服于赵武灵王,最终“胡服骑射”取得绝大的成效,但守旧派、反对者内心的怨还在。所以,当公子成、李兑为自己生死考虑围困赵武灵王时,整个朝廷和百姓竟没有一个人前来搭救。这说明什么?改革之艰难,积重之难返。这就如“革”字,它是一张去毛的兽皮,它具有坚韧不易变更的特点,要改,“谈何容易”;而“革”同时又有改变、变更的意思,即包含要改变坚韧不易变更的“革”是何其艰难。但是,既然事情本身有问题,我们就必须加以改变,哪怕你再积重难返,再回旋曲折,路再漫长,改变是必由之路。就如“乖”字,其本义为忤
逆、不驯顺的意思,但同时它又有驯顺、听话的意思,就是你再忤逆不驯顺,我历尽千辛万苦,百折不绕,还是要让你驯顺听话,让你驯顺听话是我们的目标——这就是“愚公移山”的意义,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我们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了,有没有改完,没有?何时改完?不知道,或者永远没有改完的时候。但是,只要有不合理的存在,我们改革的步伐就不会止息,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韧性之所在,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
这么看来,赵武灵王的改革,不仅是赵国的改革,而且是华夏的改革;他所表现的改革精神,是华夏的精神。难怪梁启超他要写《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这篇宏文。而要观照现实、切实地体会改革精神之可贵,改革进程之艰难,我们不妨再看看秦孝
公时商鞅与甘龙、杜挚关于变法的辩论(《商君列传》)、看看秦始皇时周青臣、李斯与淳于越关于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辩论(《秦始皇本纪》),看看汉景帝时晁错极力削藩所引发的“七国之乱”。开疆拓土是做蛋糕,积聚一切力量占有天下;改革是重新分蛋糕,必然触及既得者的利益;利益既得者见所分蛋糕变小,虽于国有利,必然也极力反对,所以,赵武灵王最后饿死,商鞅车裂,李斯具五刑,晁错是穿着朝服斩着于东市!改革虽不易,何止“遗俗之累”,更有生命之忧,但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而言,改革这一精神却永存,因为它已深入到我们民族骨髓血液之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