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摸脉的三种境界
经曰: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这其中的“比类”“奇恒”与“从容”分别代表诊脉的三种境界:
首先是比类,以二十四脉为例,就是分辨每种脉象的独特特征,这只有在两两比较的时候才更为明晰,才更讲得更加明白透彻;然后再把“具有同类特征”的脉象放在一处比较研究:如脉律异常者,数脉、尺脉、结脉、代脉、促脉、喘脉;形态异常者,如弦脉、细脉、滑脉等;气动异常者,如浮脉、洪脉,沉脉、伏脉,缓脉等。
以奇恒言脉,乃脉法第二境界。奇者,脉之变也;恒者,脉之常也。变从常出,常中求变,即《内经》所谓“常求其要,则其要也。”
从容者,察脉气之动静也。这种诊脉的思路已经不再拘泥于“脉之名称”,就好像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无招胜有招”。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对于中医从业者来说,也许当你有了这种认识之后,你才能发自内心的认可中医诊脉的奥妙,才能感知为什么中医将“气”作为根本,才能领悟形、气、性、命、运的统一,才能折服于我们传统的文化精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除了平素多读、多思、多悟、多临床之外,平素的力道练习也必不可少。那么,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练习哪些力道?如何练习?概括起来,主要有指力、腕力和臂力的练习。
中医内科认证医师
脉学三境界的示例:
新电脑如何分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脉阴阳俱紧”
文字内涵:有两种理解法:一是寸部和尺部脉俱紧,二是浮取和沉取俱紧。但仲景于太阳病首条曰:“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所以后世医家偏重于前者,即“寸部与尺部俱紧”。
读书存疑:紧脉见于左部,还是右部?
临床实践:脉见于左部,浮取中取甚至沉取脉皆紧,浮取时三部皆紧,略按或中取或中偏
沉取时,关下尺部脉尤其紧。
以紧脉辨伤寒而治用麻黄,此脉学之第一境界:脉之比类。
行文的严谨性,体现了仲景脉学的第二种境界:脉的奇恒。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解读:伤寒脉紧,当用汗法,方用麻黄,这是“常”;若伤寒见身痛而“尺中迟者”,这是“变”,“事出反常必有妖”,故慎用汗法。
后人经验:伤寒脉浮紧,而尺脉迟者,当先建其中气,此言不虚,可从之。
第三境界:从容知之,有类于俗话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言传者”,我认为是:要么是不想传,要么是自己也不知道,有故弄玄虚之嫌疑。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汤主之。
对于这一条,要想解释清楚,听得明白,说真的,不容易:
阴阳俱停,不是无脉,而是“紧脉”已化为“他象”,或数或迟,或缓或少力等,是邪气已转的征兆。对于这种情况,大夫在时就应该特别谨慎,不要轻易下定论;在时更要遵循“中病即止”的训诫。
若紧脉化为“浮数,按之有力者”,虽有“阳明症”亦可选用麻黄汤;
若素有“微溏”,寸关中取“弦按之力不减者”,虽有尺弱,亦可暂用“调胃承气汤”。
若脉气和,而症仍在者,亦可不药,待“阴阳和”,汗自出,或便自利,寒随之而上下。
仲景之学,可浅可深,全在学者之眼界。后世注解颇多,有从理论层面来论者,有从临床角度来论者,有臆想者,有千锤百炼掷地有声者,亦全在学习者之眼界。看明白了,你会会心一笑,偷着乐吧;看不明白,你也可以发发牢骚,什么东西,纯属扯淡。
引号的用法中医科认证医师
丁当+2
本人行医也有数十年了,对于诊脉如同大海捞针。很多网上患者根本就不能诊脉,照样可能对证下药,获得疗效
看病看疗效,诊脉很重要。
我看过聋哑人、残疾人,正常人无脉者都有。聋哑人不能对答,问题基本废了,全靠脉诊、望诊,无脉者、残疾人全靠问诊和望诊了,同样可以取得疗效。
海伦凯勒英文简介相反,正常人,四诊全占,有时也难以取效。有关长城的传说
看病这功夫,全年各人对诊法的运用了,并不是非要四诊占全了,读古人医案,没有象现代人写病历似的,望闻问切、辨证开药。名贤看病有的一望即得精髓,立马处方,疗效可见。
再强调一点:现代脉诊99%的都指寸口3部9候,古代切脉包括了现代的遍诊法,切脉包括人迎、气口、趺阳等)、按肌肤、外科的摸包块、腹诊、骨科的骨诊等等。如果硬揪住一个寸关尺来决断病情,仍属不全。
近代的按经络,结节、痛点,也应该属于中医的切诊范畴、耳诊、目诊均补充古代诊法之不逮。
总之,根据实际情况,个人技法,能保患者健康为目的。对于脉诊精熟的,可以扬其所长,掩其所短;望诊见长的同样,当然靠问诊的大夫占多数。总之,疗效是第一,疗效是结果,诊法是过程,过程不重要。
苹果14.8系统怎么样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敬请批评。
中医内科认证医师
丁当+1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对于中医脉学也正是如此。
对当代的中医学习者来说,要想学好中医脉学,首先要相信脉学对临床有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并不是有些人眼中的瞎猜或是更不好听的。内心对摸脉有抵触,岂能钻进去?
其次,如果你幸运能遇到一位真正懂脉的老师,并且他愿意教。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
万卷书。此言不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学习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切忌耍嘴皮子功夫,此乃学习进步之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