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肉与灵
                              ————贝聿铭的建筑理念
    建筑学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深厚的领域。在这里,我们将通过对建筑作品的分析和探讨,深度解析建筑与艺术的关系。我们以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作品为例,展开我们的叙述,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下大师的资料: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陈鲁豫老公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动宾搭配不当“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高考热门专业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在对建筑设计和艺术的关联方面,贝聿铭曾说过:“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诚然如此,一座成功的建筑,就如一位健康活力的人,不仅要有着健硕坚强的体魄,还要有着深厚的内涵和底蕴,散发着无尽魅力的灵魂。建筑的肉体骨骼,是支撑起她屹立不倒的建筑材质以及框架,是得以存在的前提,而她的灵魂,则需要设计者赋予她创造性的艺术加工,从整体到细节,从大体的气魄到细节的圆润,都需要细细刻画和雕琢。在贝聿铭的建筑王国里,他的每一个设计对此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就是一位建筑创造大师,在创造一个建筑生命的时候,细细雕刻她的肉体,赋予她别具一
格的灵魂,最后酝酿出一个完美的建筑生命。下面,我们来走进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苏州博物新馆。利用这个典型的建筑进行探究,我们分整体框架建筑材质设计和艺术加工构建两部分来体会他作品中肉与灵的建筑理念,在浩瀚的建筑海中,淘出与众不同的明珠。
苏州博物新馆
  苏州博物新馆是贝先生晚年退隐的封笔之作,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在传奇一生,功成名就之后,贝先生的设计理念和对建筑的理解在这座园林型建筑身上完美的体现出来。我们先从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大门来分析。
  大门的设计构造运用了现代化的金属架梁和玻璃结构,形成一个坡型的建筑构架,其中的金属架梁利用建筑学和构造学原理形成完美的三角形构架,就如坚实的骨骼,支撑起整座大门的气势。贝先生说过:“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有气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大门的设计形神兼似中国古典城府,内敛中透出一股庄重的风范,对称性的结构凸显出了传统风味,中国建筑的层叠对称,古朴秀气沁入了建筑的设计内涵,人在门前,就有一种被盛情邀请的感觉。并且大门的构建又加入了现代化的建造材料,给予人们创造性的视觉冲击,这就是艺术的体现,贝老独具匠心地用现代化的建筑材质为主,作为大门建筑
外表的肉体骨骼,再绣入中国古典传统文化,赋予更深层次的艺术灵魂,两者的融合给予观赏者不一样的惊喜。
  之后我们再看看她的主体框架建筑材质设计。
  逐步跨入新馆的主体后,我们看到馆主体建筑的外部使用灰白两种基调,一贯沿用了贝老的现代式建筑材质,立体图形般的建筑结构,看似简单却巧妙的运用了建筑学科技,达到了坚实牢固的目的,同时因为场馆不高,不受高层建筑设计中的技术约束,感觉更为简单随性。
  而进入馆内我们更能看到更多她的肉体骨骼的具体构造,如此看似简单的建筑外形,其中结构设计饱含文章。我们先简单分析下各部分的建筑构造。走廊的屋顶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设计形态,但以玻璃钢材为质,错目一看,仿佛仍是红木相接的古典建筑,其中钢质和玻璃的运用恰到好处,棚式的构建排列,镶嵌起整座建筑的顶层命脉,就如一个人的血脉网络。而这种构建形式也正好给人一种徐徐渐进的感觉,每走一步,你就仿佛更加深入这个馆内的主体。大厅内建筑构架十分简洁但却紧密联系,没有多余的结构,正因如此,空出了许多的空间,贝老利用完美的几何力学支撑起这个庞大广阔的空间,显出大气。如果从
小角度观察,无论在馆内的哪个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别具匠心的屋顶金属遮阳片,木质构架,还有米字型钢结构,它们巧妙的利用了光学投影技巧和力学的精密计算,联系起整体的建筑形态,这就是现代科技在建筑构件上的完美体现。以上便是这座建筑结构上的大体方向,可以说,贝老在她诞生之时,便赐予了她健壮的躯体,每一处设计构建都趋于完美。
  而让这座建筑更加富有内涵灵魂的,是她的艺术加工构建。下面我们来仔细品味下这座博物馆悠然的艺术气息。她富含的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化,景观,意境,绘图等。
刘晓庆走光  中国名剑在文化方面,她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建筑的结构多方面采用了传统建筑的形态,让人感觉仿佛时空交错,古代与现代相结合,布景更加侧重地加入了丰富的中国元素,可以看到许多假山,竹子,湖水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代表物,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最引人瞩目的是贝老亲手选用的一株紫藤,她是从文征明手植的紫藤中剪下的枝蔓,延续并体现出苏州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现代文化在这座建筑上的创新,各种现代化抽象设计,钢型结构等渗透出现代主义文化倾向。总的来说,建筑巧妙地融合了古今文化,并且以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而在整体景观和意境的构思布置方面,贝老巧妙地利用了光,影,运用了衬托,呼应等手法刻画出一处处惊喜。贝老说过“用光线来做设计”,无论室内和室外的光线布置都别出心裁,光线从不同的角度和间隙投入室内,每一个角落和部分都没有多余的光亮或者昏暗,因景布光,无时无刻让人感到一种光影的和谐,更加体现出馆内艺术气息的浓厚,光线结合而成的影像,更像是一幅艺术品。而景物的构思布置,运用了植物,山水等与馆主体相结合搭配,比如从馆外我们可以随时看到“青山绿水衬白墙”的效果,还有绿树投墙而出的风韵,让人心境顿时开朗,抹去了馆体的单调,增加了整体的艺术情调和景物的整体美。
  另外,在细节景和绘图方面,贝老也煞费苦心。我们在馆内的每一个窗口向外望去,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景物,而恰巧这些自然不加雕琢的景物就如一幅幅别有用心的画卷镌刻在每一个窗口里面。翠竹,长柳,青山,绿水,以最天然纯洁的形式洒脱地从小角度映入人们的眼帘,浑然天成,此借景深意不禁令人拍案叫绝。还有一些小景点和结构的设计,也蕴含深意,比如馆外钢式结构的凉亭,传统的造型利用现代化材质构建,十分醒目,而馆内楼梯的设计相比传统楼梯更显大气,配合馆内广阔的空间。此外还有,贝老设计的水幕墙和荷花池,贝老说:“水是用来听的”。因此他利用空间把流水声放大,水在暗槽内流走,人们起初看不见水在何处,却可以清晰地听到淙淙的流水声,直至细心探究,走进荷
花池,才能看到那淘气的水,不仅如此,你还将看到让你惊喜的荷花。
  综上所述,我们领会到了苏州博物馆这座建筑的“肉体”和“灵魂”是以怎样巧妙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贝老的深刻用心和这位大师的设计理念。在坚实的建筑结构基础上,贝老运用丰富的艺术形态来雕刻建筑的灵魂,从整体到细节,从外景到内涵,各种艺术形式积聚于此。现代科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相协调,视觉听觉甚至于味觉的统一感受,让我们看到这座庄严古朴的建筑的同时,不禁感叹她迷人的艺术灵魂,我们不禁细细品味,一个建筑更深层次的内涵。
  现在回到我们最初的论题,建筑与艺术的关系。我们通过对贝老作品——让下面起反应的句子苏州博物新馆的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建筑和艺术的互相依存和联系,艺术就如建筑的灵魂,在建筑的肉体下赋予她“活”的气息。二者和谐统一,才叫做真正成功的建筑,我们也常说,一个成功的建筑就如一个艺术品,艺术品体现出来的美,才是我们除了建筑的实用性之外追求的更高层次的审美。建筑需要健实的“肉体”,也需要丰韵的“灵魂”,有了“肉体”和“灵魂”的建筑才是完整的建筑,而艺术,就是建筑不可缺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