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五峰游记》赏析
原文:
我向来惯过“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日子,一切日常生活的经过都记不住时日。
梅婷电视剧 我们那晚八时顷,由京奉线出发,次日早晨曙光刚发的时候,到滦州车站。此地是辛亥年张绍曾将军督率第二十军,停军不发,拿十九信条要胁清廷的地方。后来到底有一标在此起义,以众寡不敌失败,营长施从云王金铭,参谋长白亚雨等殉难。这是历史上的纪念地。
车站在滦州城北五里许,紧靠着横山。横山东北,下临滦河的地方,有一个行宫,地势很险,风景却佳,而今作了我们老百姓旅行游览的地方。
油漆工具灯具品牌 由横山往北,四十里可达卢龙。山路崎岖,水路两岸万山重迭,暗崖很多,行舟最要留神,而景致绝美。由横山往南,滦河曲折南流入海,以陆路计,约有百数十里。
我们在此雇了一只小舟,顺流而南,两岸都是平原。遍地的禾苗,都很茂盛,但已觉受旱。禾苗的种类,以高梁为多,因为滦河一带,主要的食粮,就是高梁。谷黍豆类也有。滦
水每年泛滥,河身移从无定,居民都以为苦。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而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他的破坏中,却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种子,原料。房屋老了,经他一番破坏,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经他一回滩淤,肥的就会出现。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可惜人都是苟安,但看见他的破坏,看不见他的建设,却很冤枉了他。
河里小舟漂着,一片斜阳射在水面,一种金的浅光,衬着岸上的绿野,景真是好看。
天到黄昏,我们还未上岸。从舟人摇橹的声中,隐约透出了远村的犬吠,知道要到我们上岸的村落了。
到了家乡,才知道境内很不安静。正有“绑票”的土匪,在各村骚扰。还有“花会”照旧开设。
过了两三日,我便带了一个小孩,来到昌黎的五峰。是由陆路来的,约有八十里。从前昌黎的铁路警察,因在车站干涉日本驻屯军的无礼的行动,曾有五警士为日兵惨杀。这也算是一个纪念地。
五峰是碣石山的一部,离车站十余里,在昌黎城北。我们清早雇骡车运行李到山下。
车不能行了,只好步行上山。一路石径崎岖,曲折的很,两傍松林密布。间或有一两人家很清妙的几间屋,筑在山上,大概窗前都有果园。泉水从石上流着,潺潺作响,当日恰遇着微雨,山景格外的新鲜。走了约四里许,才到五峰的韩公祠。
五峰有个胜境,就在山腹。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五个山峰环抱如椅。好事的人,在此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下临深涧,涧中树木丛森。在南可望渤海,碧波万顷,一览无尽。我们就在此借居了。
led电子灯箱制作 看守祠宇的人,是一双老夫妇,年事都在六十岁以上,却很健康。此外一狗,一猫,两只母鸡,构成他们那山居的生活。我们在此,夫妇替我们操作。
祠内有两个山泉可饮。煮饭烹茶,都从那里取水。用松枝作柴。颇有一种趣味。
山中松树最多,果树有苹果,桃,杏,梨,葡萄,黑枣,胡桃等。今年果收都不佳。
来游的人却也常有。但是来到山中,不是吃喝,便是赌博,真是大杀风景。
山中没有野兽,没有盗贼,我们可以夜不闭户,高枕而眠。
久旱,乡间多求雨的,都很热闹,这是中国人的众运动。
昨日山中落雨,云气把全山包围。树里风声雨声,有波涛澎湃的样子。水自山间流下,却成了瀑布。雨后大有秋意。
赏析: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朴素清纯,尤其是在描写自然景观的部分,作者把散文的语言艺术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细细读来,《五峰游记》中水墨画一般的天然山水,五峰山的各种景特点,或秀美,或清妙,或深秀,或壮丽,或磅礁,都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写生活景观中韩公祠山居生活“看守祠字的人,是一双老夫妇,年事都在六十岁以上,却很健康。此外一狗,一猫,两只母鸡,构成他们那山居的生活。我们在此,夫妇替我们操作。”“祠内有两个山泉可饮。煮饭烹茶,都从那里取水。用松枝作柴。颇有一种趣味。”一百来字,一幅内容丰富,情趣盎然的山居生活图景跃然纸上,令人神往。
除此之外,《五峰游记》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比较大。第一部分写滦县风光,第二部分写五峰胜境。作者采用我国山水游记散文传统的“移步换形”的结构方式:“我们”那晚由京奉线出发,次日晨到达滦州。然后荡舟于滦河之上。黄昏时回到家乡。三天以后,来到五峰山中的韩公祠。“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五个山峰环抱如椅。”这是点题。在这里,南可以眺望渤海之万顷碧波。祠内有一对很健康的老人。“此外一狗,一猫,两只母鸡,构成他们那山居生活。祠内有两处山泉可饮。煮饭烹茶,都从那里取水。用松枝作柴。颇有一种趣味。”这样写来,让人领略到各处景物的不同精致,也了解到各处景物的整体风貌。同时,这样行文使文章层次明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知识链接】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它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而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视点和要叙述、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运用这种手法,一定要把立足点的空间变换顺序交代清楚,常常是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围绕中心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的表达方式。
赏析二:
李大钊(1889—1927),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参加反袁世凯运动。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编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著名论文,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并和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潮作坚决斗争。1920年在北京组织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中国第二次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国共合作期间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24年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7年4月2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遗著编有《李大钊文集》。
一、字
1.识记:碣(jié) 顷(qǐng) 烹(pēng) 祠(cí) 湃(pài)
2.运用:潺(chán) 兽(shòu) 览(lǎn) 二、词语
1.理解:
清妙——清雅美妙
年事——年纪、年龄。
大杀风景——大大地损害美好的景。“杀风景”也写作“煞风景”。
夜不闭户——夜间不用关闭门窗睡觉。形容环境安宁,风气良好。
身份证过期可以坐飞机和高铁吗? 高枕而眠——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用警惕。 2.运用:崎岖 潺潺 澎湃 三、课文内容分析
(一)全文内容分两个主要方面:五峰山自然景观和生活景观。
首先,作者以清丽的文笔,描绘了五峰山特有的迷人风光:流水潺潺,松林丛丛,果园片片,这和那碧波万顷、一览无尽的渤海,构成了一幅既幽美又壮阔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那筑于山上的几间清妙的民居和山腹中下临深涧,在南可望渤海的韩公祠,则是这画面的绝妙的点缀,平添了几许动人的气息。 接着作者又以生动的笔调描述了那别有情趣的山居生活:住祠宇,饮泉水,烧松枝,一对老夫妇为东道主,一狗一猫二鸡为伴;无野兽
玲花结婚照之骚扰,无盗贼之惊闹,俨然是个“世外桃源”,这正是作者避难、写作的理想之所。 后来,作者还特别以关切的心情写到今年的果子收成不佳,天久旱,人们来山中求雨之事,那关心人民疾苦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另外,还把一些游人的不良表现捎带一笔,以示不满。 文章的末尾,作者用浓浓的笔墨描写山中落雨的情景。那把全山包围的云气,澎湃的松涛声,飞流的瀑布,更是一幅振人心魄的景象。那雨后的秋意也使人感到身心清爽。 (二)这篇游记,用极简洁的语言描写出五峰山自然景观和生活景观的特;写自然景观,共四处。
1.上山路上风光。写路:“一路石径崎岖,曲折得很,两傍松林密布。”写民居:“间或有一两人家很清妙的几间屋,筑在山上,大概窗前都有果园。”写泉水:“泉水从石上流着,潺潺作响。”寥寥数语,一路秀美、清妙风光,尽入眼底。 2.写山腹胜境。写五个山峰:“五个山峰环抱如椅。”“环抱如椅”四字就把五个山峰三面环抱的特殊排列写出来,非常形象。写韩公祠景:“下临深涧,涧中树木丛森。在南可望渤海,碧波万顷,一览无尽。”仅二十来字,就写出了此处景的深秀和壮丽。 3.写山中树木:“山中松树最多,果树有苹果、桃、杏、梨、葡萄、黑枣、胡桃等。今年果收都不佳。”写松树最多,与前边写的“石径……两傍松林密布”和“用松枝作柴”相照应。仅仅列出众多的果树的名称,就说明
了五峰山有丰富的果产。 4.写雨景:“昨日山中落雨,云气把全山包围。树里风声雨声,有波涛澎湃的样子。水自山间流下,却成了瀑布。雨后大有秋意。”有形,有声,气势磅礴,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浓重的山间初秋风雨图,这里只用了短短四句话。
总计起来,写自然景观的文字不过一百多个字,五峰山的各种景特点,或秀美,或清妙,或深秀,或壮丽,或磅礴,都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写生活景观,共四处。
1.写韩公祠山居生活:“看守祠宇的人,是一双老夫妇,年事都在六十岁以上,却很健康。此外一狗,一猫,两只母鸡,构成他们那山居的生活。我们在此,夫妇替我们操作。“祠内有两个山泉可饮。煮饭烹茶,都从那里取水。用松枝作柴。颇有一种趣味。”不足百字,一幅内容丰富,情趣盎然的山居生活图景跃然纸上,令人神往。 2.3.4三处写山中游人的恶习,山中风气的良好和众求雨的热闹。文字虽极少,但情况说得明白具体,特点鲜明。 总观全文,做到了言简而意丰,给人以很大的想像空间。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写自然景观或生活景观,作者处处都流露出自己的感情。从全文简洁朴素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他对五峰山优美而壮丽景的热爱,对充满情趣的山居生活的欣赏,对山民果收不佳的忧虑,对游人吃喝赌博的厌恶,对夜不闭户良好风气的赞叹,对众求雨解旱情的关心。总之,全文字里行间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识: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记游的手法;理解作者在记游中所寄寓的感情。
2、能力:诵读能力;阅读分析能力。
3、德育:了解李大钊的先进事迹,学习其精神;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诵读课文。
5、目标难点:作者抒情的方式。
二、教学过程
(一)前一课字词;背诵课文
(二)研讨新课
1、作者介绍和背景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13年留学日本,曾参加反袁世凯运动。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编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1927年,被军阀张作霖霖逮捕后杀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