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句回复“收到”,到底有多重要?
社交中最⼤的不靠谱,就是收到不回复。
过年期间和⼀位做⾏政的朋友⼩聚。
谈及她在⼯作最烦⼼的事,莫过于发通知每个⼈事项,每周必须提交的周报总结、公司安排的团建任务、领导下发到个⼈的执⾏事项信息,每次在⾥发之后,即便是@到每个⼈,总有⼏个⼈不急不慢看到了也不回复。
⼀来⼆去,常常因为⼏个⼈的耽误导致了整个项⽬的搁置停滞。
有时候朋友还需要私信去催问确认他们是否有收到信息,⽽对⽅常常是⼀副⽆所谓的样⼦:
我知道啊,⾥的信息我都看到了啊!
那看到了怎么不回复?
回不回复有那么重要吗,我知道就⾏了!
朋友说:“隔着电脑屏幕,总有些⼈永远不知道她等的有多焦急。看到了也不回复,浪费的不仅是她个⼈的时间,更耽误了整个项⽬的推进和进度。”
“收到”两个字,花不了1分钟的时间,但是对通知者⽽⾔,是⼀种证明和交代。
⽤朋友的话说就是:
职场社交最⼤的不靠谱,就是收到不回复。
1 、收到后的回复
代表了你的职业化程度
刘润⽼师在《5分钟商学院》的课程中分享了⼀个“职业化程度”的概念:
关于职业化具体讲什么?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明⽩独⾃上出租车,你该坐哪;如果是⽼板开车,你坐哪;如果⽼板开车,你上级也在,你坐哪;如果你⽼板开车,你上级也在,但还有个⼥⼠,你坐哪?
可能有⼈会问了,有必要搞那么复杂么?随便坐不就完了,他们不会在意的。
其实,事情当然不是这么简单,这些看似⽆关紧要的职场问题背后藏着⼀个的思维⽅式:
永远要站在对⽅舒不舒服的⾓度考虑问题。
就像我们经常会在⾥看到@⾃⼰的信息,为什么有⼈积极回复,有⼈却视⽽不见?难道是因为前者闲着没事做吗,当然不是的。
及时有效回复别⼈的信息,不仅代表了你的⼯作能⼒和效率,同时也侧⾯反映了你对他的重视程度。
明明别⼈看到你发的信息却不回复你,谁的⼼⾥恐怕都不会舒服吧?
曾经拿这个“收到消息要不要⽴刻回复”的问题,问过⼀位职场⽼前辈,他和我说的是:
你领导在短时间内不⼀定了解你的⼯作能⼒,但是你的⼯作积极性和配合参与度却是⼀句收到就⼀眼看穿了,根本藏不了。
在领导看来,他更在乎的是了解所有员⼯⼿中事情的执⾏进度,⽽你的⼀句“收到”恰恰是表⽰了你对这个项⽬的知晓。
再说了,连别⼈主动@你都不搭理,那你还要别⼈亲⾃当⾯和你说吗?
万圣节是什么节日是什么意思在职场和⼈合作,没什么⽐让别⼈办事舒服更让⼈喜欢的了。在职场这么多年,这位前辈⼀直就是这⽅⾯的代表,别看他在公司位⾼权重⾝为元⽼级的⼈物,却从来没有⼀点架⼦,⽆论是年纪多⼩职位多轻的员⼯都可以向他请教、帮忙。
这位⽼前辈常常把这句话挂嘴边:
如果你也想和⼈舒舒服服的把事情给办了,那⾸先你得和⼈相处起来舒服。
其实职场上的“舒服”⼆字看似简单,内⾥却藏着⼀个职场⼈的基本功。
和其他同事进⾏⼀项事情,你是否会半途⽽废?
其他部门同事问你的问题,你帮不了会⼲脆不理⼈家吗?
别⼈跟你说⼀件事,你办不办得成,都⼀定会回复吗?
如果当时不能及时回复,在你能回复的时候,你会解释⼀下上次不回复的原因吗?
这就叫有开头,必有结尾,不管什么事情到你这⾥都能舒舒服服给⼈办好了。赵本山有几个老婆
让⼈舒服,⾃⼰才会舒服,这种靠谱⾥恰好透露着你的职业化程度。
apple id密码怎么改2、从⼀⽽终的反馈
是对事情最好的负责
有⼀次部门经理po了⼀张他和⼀同事的⼯作交接流程在⼯作,他们之间的对话是这样的:
领导:这件事你做了吗?
员⼯:做了。
领导:做到什么程度了?
员⼯:做完了。
领导:什么时候做完的?
员⼯:上周就做完了。
领导:那你为什么没有告诉我⼀声呢?
员⼯:你不是之前没问吗?
以前经常听领导开会拿“为什么这事到你这⾥就断了”来说事,⽤领导的话说就是:
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要什么事都等着我来问你们,有头⽆尾的执⾏与反馈等于瞎⼦⾛进死胡同,最后连问题在哪都不到。
“不及时反馈”甚⾄是“反馈中断”常常在很多初⼊职场的⼈⾝上发⽣,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努⼒做事,⽽是没有意识到及时反馈的重要性,往往造成很多⿇烦,常常出现⾃⼰认为将⼯作做得很好等着领导的认可和夸奖时,却适得其反的情况。其实在职场上讲求的“收到即回复”,是更好的完成了沟通和执⾏中的整个闭环。
从⼀⽽终的反馈,恰恰能让执⾏者和领导者都能对这个项⽬有更清楚的了解。
罗振宇曾经在《逻辑思维》⾥讲到过⼀个故事:
当年他刚⼊⾏做媒体的时候,⼀位⽼记者说,张瑞敏在海尔抓管理,⾮常注重执⾏和反馈上的“闭环”⼆字。
⽐如在海尔上班的时候,把椅⼦从桌⼦下拖出来,坐下开始⼯作。但是可能⼀会⼉⼜要起⾝去办事,那就⼀定要把椅⼦推回去,否则就是犯规。
海尔管理员⼯闭环,就是从这么细致的地⽅⼊⼿。
那位⽼记者怕他不信,现场做了个⽰范,他抓起电话,给青岛的海尔总部总机拨了个电话,接通之后说:
“我罗振宇。”
海尔哪有叫罗振宇的,所以总机接待的员⼯就问:
热巴天涯深扒可怕的娱乐圈“罗振宇是哪个部门的?”
⽼记者就瞎编了个部门,总机说:
“您给我⼏分钟,我来查⼀下,我让他回电话给您。”
⼀般像这样的情况也就是查⽆此⼈,或者按照打错电话就给算了。但是过了⼏分钟,那位总机竟然把电话回过来了,说整个海尔都查过了,确实没有罗振宇这个⼈。
当时已经有电脑了,所以查⽆此⼈并不难。但是难在有始有终,把这个动作和反馈的闭环完成了。⼀个总机接线员,接到⼀个问询,他不能让这个事耽误在⾃⼰⼿⾥,⽆论如何他都要给出⼀个结果。
好的反馈,在意的是完成执⾏和沟通中的闭环。
好的反馈,在意的是完成执⾏和沟通中的闭环。
与此同时,在这个收益按⼩时计算的职场中,⼀个有效⽽及时的反馈最能节约他⼈的时间成本,⽽不是整个事情到你这⾥就断了头绪。
所以,当你在完成⼀项棘⼿的任务后要及时去反馈,⽽正是这样细致⼊微有头有尾的反馈,成就了⼀个职场⼈的靠谱。
靠谱不是说你很能⼲,不是说你答应了什么就⼀定能做到什么,那不叫靠谱。
真正的靠谱,是把事情从头到尾不打折扣的完成。
3、拉开你和别⼈的距离
时间颗粒度算⼀个
有山有水的成语上⽂中的那位朋友,和我说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最后总结了⼀句:
其实我知道有些⼈明明看到了我发的⼯作信息,他们也不会⽴马回复我,是因为他们很忙吗?不是的,他们甚⾄有可能在玩⼿机、看微博、在划⽔偷懒,可就是不回复我。
其实在职场上要判断⼀个⼈的价值,有⼀个⾮常简单⼜好⽤的衡量标准,看看他对于时间的态度就知道了。
回复信息快慢,做事是否拖泥带⽔,上班期间是否浪费时间做其他的事情,这些看起来都是⼩事,但是,⼀个⼈是否职业化,你可以通过他对时间的态度中⼀眼洞穿。
不知道⼤家还记不记这张图,2016年12⽉,⽹络上流传⼀张王健林的⾏程表。这位62岁的中国⾸富,早上4点起床健⾝,然后飞⾏6000公⾥,出现在两个国家、三个城市,最终,晚上7点赶回办公室,继续加班。
从这样连轴转⾼密集的⼯作⾏程中,我们完全可以窥见⼀个⼈对于时间的分秒必争。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我的朋友圈也常常出现,很多朋友上午还在北京⼯作,下午就去到深圳开会,恨不得把⼀天24⼩时⼤卸⼋块揉碎了使。
关于对时间的态度,刘润⽼师曾提出过⼀个时间颗粒度的概念。
时间颗粒度,就是⼀个⼈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
有些⼈能把时间颗粒度分割成分钟,⽐如王健林只留下15分钟和领导见⾯。⽽有些⼈对于时间则⾮常慷慨,⼀天如流⽔哗啦啦随便任他溜⾛。
乌英达姆衡量⼀个⼈在商业世界中是否职业化,恪守时间,是⼀项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你理解了“时间颗粒度”的概念,就会明⽩,恪守时间,就是理解、并尊重别⼈的时间颗粒度。
我曾经就去拜访过⼀家公司的领导,预约的时间是早上9点整,我提前30分钟就到了,到了他们公司之后⼀个⼈都没有,最后等了1个⼩时到了9点半公司才陆陆续续来⼈上班,⽽且⼜是⼀⼈吃早餐、聊天、玩⼿机,整个环境闹哄哄就像个菜市场,
那次拜访之后,我主动和公司申请换掉这家供应商,原因就是因为对⽅完全没有时间概念,就这么任由客户的时间⽩⽩浪费。
理解,是尊重的前提,我爸从⼩就教育我,要尊重别⼈的时间,不能因为⾃⼰的不守时⽽耽误别⼈的事情,所以后来但凡沟通不了的事情,我⼀定会第⼀时间打电话沟通,⽽不是把这事就这么晾着搁着不管不问。
时间颗粒度越⼩,⼈⽣密度才越⼤,个⼈职场质量才越⾼。
时间颗粒度越⼤的⼈,通常是⽤时间换钱,所以才会出现职场磨洋⼯浑⽔摸鱼的偷懒⾏为。
时间颗粒度越⼩的⼈,则是⽤钱买时间,所以才会出现有⼈愿意花⼏百万和巴菲特吃顿饭。
我们⾝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数不清的未读信息和未接电话,我们常常习惯性的忽视了,对于你⽽⾔,可能是因为忙,也可能是因为不在乎。
但请你记住,对于发消息的⼈⽽⾔,他宁愿看到你否定的回答,也不愿看到满屏的空⽩以及⽆尽的等待。
再说了,回复⼀句“收到”⼀点都不耽误你赚钱,
真正耽误事的,是什么事都不做还成天浪费时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