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亲亲相隐”一直以来都是《论语》中饱受争议的问题,十几年前刘清平先生在《美德还是腐败?——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一文中更是以此为据指出儒家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滋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引发了学术界长达十几年的激烈讨论。本文尝试以“亲亲相隐”篇中的“直躬”为切入点,依据孔子的中庸之道,最终认为“亲亲相隐”只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下权衡之后的结果,其背后反应的是个人亲情与社会道义发生冲突时应如何作为的问题。孔子儒学作为入世之学,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并未被僵硬的教条所束缚,而是采取动态的中庸之道分析权衡、灵活处理。
关键词:亲亲相隐;中庸
一、“亲亲相隐”及相关问题
“亲亲相隐”的问题见于《论语·子路》篇“叶公语孔子”章。原文如下:“叶公语孔子曰:‘吾
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楚国大夫,“叶”为其封邑,因此,其所指“吾党”即楚国。
那么,“直躬飞轮海解散了吗”是何意?朱熹的解释为:“直身而行者”,“直”为直率之品质,“躬”为依直率而进行的亲身行动。“直”、“躬”二字一个强调品性,一个强调行动,分别作形容词修饰一特定之人。杨伯峻也是沿朱熹之思路,将“赵楚纶吾党有直躬者”释为“我那里有个坦白直率的人”。依据该种解释,叶公之语明确表达了楚国境内这一特定之人具有“直”湖北兴化、“躬”之特征,而叶公之所以如此说明,大半是因为叶公自身对此人“直”且“躬”持肯定态度。
然而,笔者认为,朱、杨对“直躬”之解释有以下两点不可理之处:
如何忘记一个人首先,《论语》中“直”字共出现22次,分布于15处,总体可概括为偏重客观的社会价值标准与偏重个人主观的品性两个方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