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冥婚习俗
中国古代冥婚习俗  冥婚,顾名思义,就是人死后完婚的意思。这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封建加迷信的婚俗类型。古人认为入死后进入阴间,而阴间也有婚娴之义,所以凡男女生前未婚而亡,则两家父母或亲友为之举行婚礼使死者在阴间结为夫妇,而宜室宜家。冥婚俗称刘五朵鬼婚,显然,这是作父母的过分疼爱子女之举,以解除心理上对子女夭殇之痛。冥婚又分嫁殇迁葬两种方式。迁葬是指牛时非夫妇,死而迁葬之,使相从郭可盈整容“嫁殇是指一十九以下未嫁而死者谓嫁死人也。《小知录》说:生非夫妇,而葬相从即为指此,唐宋以后则普遍称为冥婚
历史发展
  冥婚之俗由来已久,远自周代即已风行。《周礼·地宜》记有引用禁迁葬者与嫁殇者, 迁葬是指牛时非夫妇,死而迁葬之,使相从嫁殇是指一十九以下未嫁而死者谓嫁死人也。两者统而言之,都是冥婚合葬。然而,这种冥婚合葬不论死者成年未成年,都是与当时传统经典相违背的。所以,周朝对冥婚是严令禁止的。
  然而禁者自禁,行者自行。此俗自先泰经历代至民初,下自黎明百姓,上至大夫公卿,多尚此俗。冥婚能在封建社会长期沿袭不衰的社会基础,主要是由于帝王将相带头推行此俗。  三国曹魏时,此风大盛。《三国志·甄皇后传》载魏明帝女淑死后与文帝(曹丕)甄皇后的亡从孙黄便成婚合葬,并追封黄为列侯,为之置后袭爵。
  而历史上最有名的冥婚,要数公元208年曹冲的冥婚。曹冲是曹操最小的儿子,出名的神童,深受曹操宠爱,可惜福浅命薄,死时仅十三岁,正好大臣邴原有个女儿早亡,曹操到邴原,欲把两个孩子合葬。邴原推辞道:嫁殇非礼也。以遵礼守典为由谢绝了曾操。曹操当然不会受传统经典束缚,最后为曹冲到一位甄氏女孩与之合葬。
  宋人周去非着《外代答》一书,驳斥此陋俗。书巾还提到迎茅娘之俗,实为另一种冥婚形式,为殇男所娶之新娘,并非殇女,而是用稻草扎成像姑娘的草人,然后遵礼迎娶与殇男合葬,使成家室。可见,曹魏时,冥婚之俗是风行一时的。  曹魏以后的冥婚,历代都不乏显例。到了唐朝,冥婚依然风行。甚至还出现了冥婚之后闹离婚的,如《旧唐书·萧至忠传》记述,中宗韦皇后引用韦庶人又为亡弟赠汝南王洵,与至忠女为冥婚合葬。及韦氏败;至忠发墓,持其女柩归唐朝冥婚流行的程度.不仅见于史实,并且载于小说《广异记》
中就有这样的故事.可见,冥婚之俗,隋唐时,已深人民间。  到了宋代,这种封建迷信风俗更发展到高潮,在宋朝文献中,甚至可看到冥婚的细节。当时盛行鬼媒人电视广告脚本>2022安徽高考,他们是专门做未婚天亡男女两家联姻生意的。宋代康誉之撰《昨梦》一书中,记述:引用北俗男女未婚而死者,两家命婚而求之,谓之鬼媒人,通家状细帖,各以父母命.祷而卜之,得卜即制冥衣、男冠带,女裙披等……”规格周全隆重。  五代时何光远《鉴戒录》也曾说到,冥婚之风在当时非常盛行,不但行于夭殇的男女,并且推而适用于活人和偶像。
  四有曹孝廉,游历至灌口谒李冰相公庙,看到土塑三女,俨然而艳,于是指其中第三个祈求,愿与小娘子为冥婚,某终身不媾凡庶矣。胡允儿曹孝廉因爱慕神的土塑仕女,竟不婚姻,纵遇困,视之如粪土,而求泉下之盟,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元朝以后的冥婚,从《马可·波罗游记》到《馀墨偶谈》、《螯夕记》都有不少载。  而发展到清代,流行的抱主成亲,又是冥婚另种形式。引用今俗男女,已聘未婚而死者,女或抱主成亲,男或迎柩归葬。此虽俗性,亦有礼意。可见,冥婚不再单纯殇男嫁殇女,而是发展到活着的未婚妻抱着已死的未婚夫的神主牌,完成结婚大礼,换言之,就是把活人嫁给死人。成婚之后,这个可怜的妇人当然就得守一辈子活寡。  这种陋俗,民国初年仍盛行于民间,又称望门寡。当时的冥婚习俗,不但风行,而且各地有了新的名称.河南河北等处称娶鬼
,又称配骨以结婚后往往合葬也;浙江平湖也有冥配之俗,甚至认为殇男殇女若不定婚,则灵魂将无所依归,不能人祠祭祀,且不能立后,一经冥配,即取得被继承人之资格,得为之立后也。  解放后,我国大陆已消灭了此项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