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徐一鸣
【摘 要】康熙是谁的儿子战争后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国际社会,此后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能以平等的地位出现在国际社会中.“九·一八”事件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抗日战争.战争初期,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采取漠视态度,中国处于孤立抗日的境地.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的抗战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逐渐改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战时和战后的需要,美国将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作为自己的一项亚洲政策,不断地推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期刊名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4
【总页数】5页(P120-124)
马伊琍比文章大几岁
【关键词】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中美关系;中国国际地位
【作 者】徐一鸣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 210093
刘洋航天员个人资料【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265
战争后,无论是否自愿,中国开始了进入国际社会的曲折历程。在抗战开始前,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军阀混战割据局面,外交的着眼点在于维护自身权益,还不具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能力。抗战初期,国际社会对日本侵华采取漠视的态度,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卷入战争,为了其战时和战后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以“四强”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关于抗战时期中美关系和战时中国国际地位的著作很多[注]相关的著作主要有: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王淇主编,《从中立到同盟——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胡德坤主编,《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
九卷本),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王真,《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韩永利,《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王真,《现实大国与虚幻大国——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的二律背反》,《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2期;王建朗,《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定位与外交努力》,《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本文主要是论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于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作用。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了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和美、英、荷在太平洋的属地,太平洋战争爆发。翌日,美、英、荷对日宣战。9日,中国政府对日、德、意宣战。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其远东政策的基点在于:“不遗余力地防止同日本战争的爆发。”[1]虽然随着日本在远东地区不断扩大侵略,美国对中国抗日提供了一些援助,但是也存在着对日妥协的可能,其对华政策在实质上是消极和审慎的。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得蒋介石期盼已久的事得以实现,世界形势发生巨变,美英对日宣战,中国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地位变得十分重要,使得美国开始重视起中国的作用。12月9日,罗斯
福致电蒋介石说,中国在英勇抵抗日本4年半之后,现在不再孤立了,所有遭到日本威胁的国家如今都站在中国一边。[2]中国孤独艰难抗日的局面结束。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赫尔在总结战时美国对华新政策时说:“我们对中国有两个目标:一是有效地共同进行战争;一是为了准备一个战后国际组织以及建立东方的稳定和繁荣,承认并促使中国成为一个与西方三大国俄国、英国和美国具有同等地位的主要大国。”[3]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华态度的转变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军事上,美国将德国作为主要敌人,制定了“先欧后亚”战略方针,美国既要保证“德国第一”战略的实施不至于因太平洋战场的拖累半途而废,又要确保太平洋战场不至于因投入力量较少而形势逆转,还要尽量减少美军人员伤亡,这些有赖于中国以巨大牺牲为代价尽量牵制和调动日军主力,以及中国军队在中缅印战场消耗日军势力。因此,美国必须支持中国获得“四大国之一”的地位。[4]
在政治上,美国预测: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在未来长时间里作为东方强国的地位将消失”,而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强大而亲美的”国家以取代日本在远东地区的作用。[5]而且美国对于战后世界有着自己的构想,罗斯福认为战后世界事务将在大国控制的体制下解决,美
、英、苏、中“四个警察”应当起支配作用。在大战期间,英、苏常常意见不一,有时关系闹得颇为紧张,美国则常常充当调解人的角。如果战后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中国又站在美国一边,那么美国实际上就凌驾于其他三国之上了。罗斯福毫不怀疑,美国将在战后世界居于领导地位。而在罗斯福谋求世界“领导”地位的构想中,一个“稳定的”、对美国“友好的”中国是不可缺少的,其将作为美国关系密切的盟国,对付太平洋地区的其他大国:俄国、英国以及东山再起的日本。因此,罗斯福认为,“美国的远东政策应以中美两国政策的紧密合作为基础。[6]
二、美国积极推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一)美国对中国的援助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已经从美国得到了几笔贷款,但数额较少,在使用上又受到诸多限制。1941年12月,蒋介石要求美国给予5亿美元贷款。美国方面认为如果日本对中国施加压力,迫使其媾和,这对美国来说是十分不利的,美国要想在远东赢得战争主要靠中国这“极有价值的同盟者”,所以给予中国贷款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1942年2月由美方拟定的5亿美元借款协定草案中美国提出“中国愿将本约中所列资金之用途,通知美国财政
推销媛打擦边球部长,并愿对该项用途随时征询其意见……”[7],遭到中方的反对,经过协商,美方删除了这一条。1942年3月31日,贷款协定正式缔结,在协定中规定“本财政援助之条件……缔约双方延缓其最后的决定,等到战后情势的发展,更能看清楚……”[8]中国得到一笔无担保、无利息、无年限、无指定用途、无任何附带条件的贷款。自从中国与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样的贷款是空前的,这是美国决定承认和支持中国大国地位的一个重要象征。[4]309
在给予中国贷款的同时,美国也加大了对华租借援助,1942年6月2日,《美中租借协定》签订,规定在战争期间中、美互相供给用于防卫目的的兵力、物资和情报。这一协定从法律和形式上体现了平等互助的精神,中美同盟关系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统计,中国获得的租借援助数额分别为:1941年,2600万美元;1942年,1亿美元;1943年,4900万美元;1944年,5300万美元;1945年,11.07亿美元(其中抗战结束前阶段为5.5亿美元)。[9]对华租借援助中,兵器、飞机、坦克及其他车辆、船只、各种军用装备约占5.2亿美元。除2000万美元需要偿还外,其余一概作为无偿赠与。然而中美之间长期以来的不平等地位不是一时间就可以改变的,美国向英、苏、法等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远超过对中国的援助,美国实际援华的物资是十分有限的。
为了把中国的战争努力与盟国的军事行动结合起来,罗斯福于1941年12月31日致电蒋介石,建议成立中国战区,包括泰国和越南,由蒋介石出任统帅,并成立由中、美、英3国代表组成的联合计划作战参谋部。两天后,蒋介石复电表示同意,并要求美国派军官赴华参加联合参谋部。蒋介石希望接受一个能帮助中国得到援助而不过问中国事情的顾问。[10]然而美国却派了一位中国问题专家史迪威,蒋介石和史迪威在入缅战争和美国援华物资等方面存在严重分歧。而且蒋介石对于美国调动中国战区的兵力去北非战场,未让中国代表参加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和军火分配委员会等事也都十分不满。
买新车提车注意事项(二)废除不平等条约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已经开始就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与相关国家进行谈判,但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件而中断。不平等条约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国”地位大打折扣,这也阻碍了中国在法律上取得与英美等国平等的地位,而且从1938年开始日本就以所谓放弃领事裁判权和交还租界为诱饵来诱降重庆国民政府,并以此来挑拨离间中国与盟国的关系。美国也认识到从政治上提高中国的地位以补偿军事上的待遇不公和物质上的援助不足以保证中国抗日的重要性。因此,中断已久的废约问题被提上日程。
教师节送女教师什么礼物好
1941年4月,国民政府派人与美国政府商谈废约时,美国尚没有立即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打算,认为“现在废除治外法权(美国)所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中美之间条约正式修订可以在战争结束之后根据情况更聪明地进行。”[11]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为了使中国能全力投入战争,牵制日本,美国不得不重视起废约问题。中美之间的谈判十分顺利,1943年1月11日,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简称“中美新约”)在华盛顿签字,中英同名条约在重庆签字。据此,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等多项特权,废除了1901年9月订立的《辛丑条约》,宣布将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和天津、广州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