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2011年1月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Fo rum o fW o rld E cono m ics&Po litics
N o.1
Jan.2011
当前中国推动国际体系变革的目标和路径  开罗会议之于国际体系变革的战略含义和当今启示
周桂银*
摘 要 开罗会议是现代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一大重要起点。开罗会议前,
中国凭借二战的一大主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促使战时主要盟国接受了中国的大国
地位。当时,中国政府对于国际体系有着明确的判断:即中国具备成为大国的条
件和潜质、中国应凭借其战争努力获得国际权利、中国应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以
马伊俐二婚
及中国应主动改善外交环境。这些认识对于今天的中国仍具有一定意义或启示。
二战结束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国地位进一步增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融入国际体系。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崛起,中国在国际行为体的基本性质、国际
体系的基本权势结构、国际体系的基本制度方面促成了国际体系的若干变革。但
另一方面,中国对于国际体系的基本规则和行为方式的变革方面的影响比较有
限,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塑造自身并以此塑造中国与国际体系
互动关系的努力方向,并大致包括中国对自身身份的定位或战略目标的确立、能
力建设和信心建设、国际责任的进一步明确、国际体系逐渐完善的贡献、自我约束
能力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 中国 国际体系 权势结构 国际身份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中国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中国的战时作用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
升。在这种情况下,战时主要盟国经过外交磋商,决定举行开罗会议,商讨对日作战和战后远东安排等问题。由此,开罗会议成为中国政府首脑参与的第一次战时国际会议,它标志着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承认,并因此成为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一大重要里程碑。在开罗会议召开前,中国长期地抗击着日本的侵略战争,依靠中国的自身战争努力和牺牲,为盟国赢得了有利的空间和时间,同时也赢得了盟国的巨大支持,中国由此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
*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通信作者及地址:周桂银,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系, 210039;E-m ai:l abcz hougu i yi m。
开罗会议与中国对国际体系的目标和手段界定
中国参与开罗会议的首要目标,是借助战时首脑会议,恢复中国固有的权益,如收回东北地区、台湾、澎湖列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巩固中华 ,跻身大国行列,参与处理战时外交事务和战后远东安排,成为东亚国家等弱小国家和民族的代表。
这些战略目标,体现了近现代以来中国政治家和战略家,特别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国领袖的梦想和追求。就国民政府而言,这些目标是以中国对战时国际战略形势的理性判断为基础的。
开罗会议召开前,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中国尤其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但在
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决策和战时外交事务上,中国并未成为美、英、苏等盟国的平等伙伴,中国的大国地位没有得到国际社会主要成员国的正式承认。仅以美国为例。 九一八 事件发生后,日本的侵略战争并未触及美国的根本利益,美国政府仅发表史汀生 不承认主义 或支持国际联盟的李顿调查团的行动。 七七 事变后,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美国开始将中国纳入其远东政策,逐渐向中国提供援助,但同时却推行对日本的绥靖政策,幻想日本 北上 而非 南下 。直到珍珠港事件以及中国的抗战愈益成为远东战场的有力因素,美国政府才开始考虑将中国作为大国看待,并开始推动中国成为未来远东的稳定因素。此后,美国成为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最积极也是最主要的因
素。 因此,富兰克林 罗斯福政府在1941年底和1942年初的华盛顿会议及 联合国家宣言 会议上,开始将中国作为大国看待,并劝说其他主要盟国接受中国的大国地位。从1942年5月起,罗斯福政府开始游说苏联接受中国的大国地位,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坚持,苏联在1943年10月莫斯科外长会议上同意中国成为 关于普遍安全宣言 的发起签字国,即中国获得了与美、英、苏同等的地
位。 最终,在11月22 26日的开罗会议上,中国终于成为战时同盟首脑会议15
第1期  周桂银:当前中国推动国际体系变革的目标和路径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及其幕僚积极推动中国作为战时同盟的平等成员,主要是出于支持中国抗战的战略考虑。参见时殷弘.开罗会议和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欧美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陶文钊.开罗会议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点吗?
.历史研究,1995(6)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大国地位之争.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29 30
16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第1期
的一员。总之,中国自身的抗战努力、地位和作用,加上美英等盟国的政策变化,尤其是盟国总体的战时战略的实际需要和未来战后新秩序的规划需要,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愈益上升。概言之,从中国战区成立到 联合国家宣言 和 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的签署,再到开罗会议的召开,中国的大国地位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关于未来的自身定位、战后政治安排等有了明确的构想。中国对开罗会议前后的国际形势和国际体系做出了基本明确的判断:在反法西斯联盟体系中,中国仍是一个实力较弱的大国,中国要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仍需要盟国的巨大支持;中国具备成为大国的规模和潜质,中国应当在战后政治安排、普遍安全体系以及其他重大国际事务上拥有明确的大国身份和大国作用;中国积极配合反法西斯联盟各国的战争需要和总体战略,积极主动地承担战争责任,如独自抗击日本侵略军主力、开辟缅甸战场;同时积极展开战时外交,废除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条约,为独立、平等的大国地位有确定和巩固扫清障碍。 所以,中国有着清晰的战略判断(中国实力较弱以及需要盟国支持)、明确的战略目标(打赢反侵略战争并成为独立而平等的大国)、基本的战略手段(与美英苏等大国结盟、努力抗击侵略战争、积极展开战时外交),以及成为世界大国的巨大决心和意志。
护理专业就业前景开罗会议成为展示并实现上述战略构想的一个重要舞台,因而成为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体系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并促成国际体系变革的成就和限度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前景开罗会议以后,中国坚持既定战略目标,不断调整政策手段,努力承担作为大国的责任和义务,以坚定的决心和意志,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成为一个独立而平等的大国,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所有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梦想。1840年以来,几代中国人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寻盟友,展开外交,手段不断丰富和调整,但成为世界大国的总体战略目标至今未未变。中国政府首脑作为平等一员参加开罗会议,标着这个长期而巨大的努力获得了初步成功: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其他大国的承认,中国愈益广泛而深入地融入国际体
社保卡查询余额李华.蒋介石与开罗会议.社会科学战线,1995(2)
系,参与决定重大国际事务。探讨开罗会议以来中国积极展开大国外交,主动融入国际体系的努力,进一步明确其目标和手段,对于当前中国加速融入国际体系,可能仍会有一定的借鉴或启示。
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漫长、艰难而曲折。这个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从被动 接纳 到主动加入;第二个阶段,民国时期,中国积极加入西方国
家主导的国际体系,并取得一些成就,如废除与西方国家的不平等条约以及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承认;第三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与国际体系保持有限合作的关系;第四个阶
段,改革开放至今,中国进一步地融入国际体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一项新近的研究,中国现已加入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和1000多个非政府组织;从功能上看,当今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范围,包括政治-安全领域,如联合国、裁军会议、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相关的 核不扩散条约 、 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 ;经济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庞晓戈的老公是谁
G20等;社会生活领域,如国际红十字会、绿和平组织。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
积极参与或主动创建了若干多边的地区国际组织或论坛,如上海合作组织、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机制、 东盟+1 、 东盟+3 等。但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中国并未完全融入当前国际体系,仍需要在诸多方面做出努力,承担一个大国能够和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尤其在维持当前国际体系的稳定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国际体系的改革、完善与发展。
中国与当前国际体系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中国崛起,或中国的大国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和巩固的事实。中国崛起或大国地位不断提升的势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持续发展。对国际体系成员来说,中
国崛起无可争议地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急剧增强的经济实力。这不仅提升了中国和国际体系及其主要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的程度和质量,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给后两者
17第1期  周桂银:当前中国推动国际体系变革的目标和路径  关于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的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可参见代兵,孙健.论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0(2);计秋枫.中国加入近代国际体系的历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6);陈颖.中国与国际体系的互动关系.当代世界,2009(3);庞中英.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现代国际关系,2006(4);孟庆龙.中国与世界关系范式的变化.现代国际关系,2008(9);朱立,黄超.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评估指标及相关分析.江海学刊,2009(5)朱立,黄超.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评估指标及相关分析.江海学刊,2009(5):160 169
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其二,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相应地,中国的国际政治经验日益增多,由于中国广泛参与了国际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事务,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对外政策方面,获得了相当丰富的外交经验和十分巨大的成效。 有论者指出,尤其在2008年西方主要国家普遍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折磨后,中国经济继续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以致国内外很多人开始质疑西方道路,并推崇所谓的 中国模式 。甚至有人不无夸张地声称, 中国模式 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其三,中国各界精英及普通民众的自信心不断增强,相应的大国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日益高张。这里至少可以指出三种引人
外地上牌注目的表现:一是部分知识分子要求成为世界大国甚至未来的世界第一强国的愿望愈益强烈,甚至提出了 天命所归 、为世界 制订规则 的命题; 二是中国普通民众,尤其是网民,在中国对外事务的敏感问题上,提出越来越多、越来越感性的呼声或要求,如在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等方面,这种大众民族主义及其影响已引起一些学者的相当大的关注; 三是学术界日益频繁地、深入地讨论中国的海外利益和国际责任问题,开始从更为宏大的历史和地理维度出发,思考中国与国际体系的相互关系,愈益强调 世界之中国 的若干例题。 当然,这里必须指出,中国崛起的外在表现,也导致了国际体系及其成员的不同解释,对当前国际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来说,这更多地表现为负面的解释,以及随之而来的不信任和疑虑,其主要原因,可以说,中国崛起给那些在国际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成员构成了一定挑战和压力,如中国的贸易出口、能源需求、18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第1期
时殷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战略思想  意识形态基础、根本战略纲领和当今所遇挑战.江
海学刊,2009(5):1 4
关于中国模式及其含义的代表性论著,参见R a mo J C.Is There a Beiji ng Consens u s.Foreign Policy C en tre,2004;赵启正,约翰 奈斯比特,多丽丝 奈斯比特.对话中国模式.新世界出版社,2010;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代表性的著作,可参见王小东.天命所归是大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宋晓军等.中国不高兴.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9;刘明福.中国梦  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戴旭.C型包围圈  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文汇出版社,2010
时殷弘.中国历史之中的连续和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民族主义.外交评论,2010(1)
刘杰主编.负责任大国的路径选择.时事出版社,2007;石斌.重建 世界之中国 的核心价值观.国际政治研究,2007(3);吴建民.中国所强调的 国际责任 .人民论坛,2007(6);潘忠歧主编.国际责任与大国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周桂银.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国际责任.江海学刊,2009(5);汪段泳,苏长和主编.中国海外利益研究年度报告(2008 200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