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民族特点
夏胜军
2015011944 材料学院
摘要: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期间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场战役,国民政府投入了当时中国军队的主力同装备、素质均占据优势的日军展开了长达三个月的鏖战,彻底粉碎了日寇三月亡华的迷梦。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一改过去军阀混战中乌合之众的面貌,表现出了作战灵活、勇于牺牲、坚韧顽强、坚决服从上级命令、拒绝投降等特点,体现了中国军队这一中华民族特殊体身上的民族特性。
关键词: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民族
多少钱英文1.背景
袁泉看夏雨变魔术淞沪会战自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开始,至同年十一月十二日国民党军队西撤结束,共历时三个月,规模之大、交战之激烈、国军各部表现之积极,都堪称是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
作战的表率。并且,与日后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大会战不同,淞沪会战是以中国军队围攻驻上海日军陆战队拉开序幕的,最先投入战斗的陆军八十七、八十八师并非充当炮灰的杂牌军而是国民政府装备最好的主力德械师,这显示了当时中央政府全面抗战的非凡决心,这一点与当今广大国人的认识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此前平津战事的激励,此时中国军队的士气空前高涨。所以在这场会战中,国军各部队表现均英勇积极,中国军队的诸多民族特点因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喜剧片2.民族特点
2.1 对于劣势装备的创造性应用。
虽然此役国民党军队计划已久,首先投入作战的两个师兵力上占据压倒性优势(据白崇禧将军回忆,我方认为日军驻沪部队当时仅有海军陆战队万余人,实际日军还不足万人),配属的炮八团、十团两个重炮团,以及稍后投入的陆军装甲兵团都是中国当时最现代化的部队。尽管国民政府已经倾其囊底,但与日军相比,仍然极为弱小。这里说的弱小,并不是装备落后多少,而是数目太少。仅以炮兵为例,国民党军装备的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SFH 18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和PAK 35/36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都是当时一流的火炮,这些
源于中德技术合作的先进武器,性能甚至比日军使用的同类产品还要优秀许多。但是这些装备的数量实在太少,中国军队仅有的两个重炮团,加起来的火炮数目也仅与日本军队两个野战师团配属的支援重炮数量相同,更不用提日本海军那些口径更大数量更多的舰炮了。
然而尽管局面如此不利,但中国炮兵在淞沪会战的表现依然出,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作战。战役期间,中国军队右翼兵团的支援炮兵只有独立炮兵第二旅第二团一营的八门博福斯山炮,而与之交锋的日军陆海军火炮多达数百门。但在与日军的交锋中,中国炮兵不仅战果丰硕,而且毫发无伤,这与中国炮兵战法机动灵活不无关系。在中国炮兵手中,这种本就十分先进的火炮充分发挥了轻便灵活机动性好的优点,隐蔽出击快打快撤,尽量躲避日军精准的压制炮火。而为了达到快打快撤的目的,中国炮兵冒着受伤的危险改进装填操作程序,让这种没有自动装弹机的火炮达到了二十五发每分的极限射速(火炮本身从后座到复进就需要两秒的时间,炮兵在火炮刚后座就要退膛,并在还没有完成复进时就装填新弹,这么做炮兵非常容易被滚烫的弹壳和猛烈后座的身管弄伤)。并且,这些陆军火炮还以惊人的勇气同日本海军展开了炮战,虽然由于火炮口径小、缺少专用,并没有击沉日本军舰,却也取得了击伤日本海军大佐伏见宫博义亲王这样的战绩,打击了日军的嚣
张气焰。
中国炮兵的在淞沪会战中的表现完全无愧于国家的重视,他们的表现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军队尤其是技术兵种的对于武器装备的熟练运用——无论是海军空军炮兵还是当时仅有雏形的装甲兵,都充分地发挥了手中装备的威力,虽然受到国力的限制他们没能取得更大的战绩,但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和职业精神依然值得后人的铭记。
2.2 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
很多人把中国军队的牺牲精神简单理解成不怕死,事实上不怕死应当是职业军人的基本素质。美国南北战争的葛底斯堡会战中,两万南方美军迎着密集的火和火炮,爬过壕沟和围墙去攻打北军阵地,伤亡惨重尸横遍野却仍然几乎击溃了对手,直到伤亡百分之九十前线指挥官阵亡才崩溃;一战时期英军用同样的阵型向索姆河的德军机阵地发起密集冲锋,一天之内横尸六万;我们的对手日本,在二战期间更是以士兵悍不畏死敢于白刃战而著称于世。而对比这些国家的军队,我国军队并没有像排队冲向机阵地这样勇敢的近乎鲁莽的事例,也就是说中国军队并不比其他国家那些职业军人更不怕死。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有堵抢眼的黄继光,这些人还不能体现出中国军队更不惧死亡
么。但实际上,我们的这些英雄所做的都是无奈之举,如果董存瑞黄继光的部队有大口径的重炮,那么他们根本用不着牺牲就可以拿下阵地,我们这么做只是因为我们缺少先进的装备,而不是因为我们的军队是一帮只知道猛冲猛打没有头脑的亡命之徒。
事实上,中国军队的牺牲精神,是应当源于那种牺牲小我的大局观。淞沪会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开始逐渐撤出战场,为了保证安全撤离并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八十八师谢晋元部奉命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留守四行仓库。作为经历了惨烈淞沪会战的军官,他应当清楚阻击日军的任务必定是有去无回,但谢接受任务时毫不推辞,谢晋元部官兵有部分本已随主力后撤,接到命令后又立刻返回归队,可见态度之坚决。谢部与日军激战数天,所部官兵都已决定以身殉国,但最高统帅部考虑多重因素命令他们退入公共租界。谢晋元等官兵虽然极不情愿,依然服从统帅部的命令退入公共租界,以至于被租界当局缴械再到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征为苦役,谢晋元团长也被叛徒刺杀,四行孤军境遇凄凉。虽然没有能够杀身成仁血洒疆场,但这种顾全大局牺牲自我的精神在世界各国军队也是少见的,而这正是我们国家军队的突出特点。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顾大局识大体,我们的军队也处处体现了这种精神,无论是炸碉堡的董存瑞还是堵眼的黄继光,都不是因为不怕死三个字才干出了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牺牲精神才是他们如此无畏的真正原因。
2.3 恶劣环境下的坚忍
由于国民党统帅部在战略上的失误,淞沪会战没能利用上中央政府在战前花费大力气修建的永备国防工事,并且直接将大量部队暴露在了日本优势的海空军打击下。而中国军队仅有工兵临时修筑的野战工事,不仅承受不了日军重炮的轰击,更无法抵挡日军空军和海军的狂轰滥炸,日军的炮击常能造成中国军队的惨重伤亡。另一方面,日军在开战后迅速将中国空军消耗一空,夺取了战区制空权,导致中国军队在调动、集结时常常受到日本飞机的扫射而伤亡惨重;投入作战的国民党军炮兵也由于对方的优势火力压制,不得不分散隐蔽难以集中火力支援步兵。因此,整个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基本是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大规模投送的各种弹药。而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依然可以与日本军队鏖战三个月,其中在中期的战役相持阶段,双方在罗店、宝山、蕰藻浜等地展开拉锯战,阵地几度易手,幸存的战士用死去战友的的尸体做掩体继续奋战,很多伤员在得不到的情况下依旧浴血奋战。美国军队有世界上最一流的保障条件,阵地上受伤的士兵都能得到很好的,更不会存在战友尸体来不及处理的情况。即使作战条件如此优越,仍然有大批士兵在连续作战时精神崩溃失去战斗力。而相比之下,十八军在罗店和日军精锐第五师团交手,不仅没有优势的支援火力,甚至连很多重伤员都得不到有效的医治,战士们眼前是受
伤垂死的战友,身边是日军猛烈炮火炸起的尘土和弹片,受到的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却依旧同日军殊死争夺。这是一个国家弱势时的不幸,却也就此磨砺出了中国军队空前的坚忍。
十余年后在朝鲜半岛的长津湖地区,志愿军第九兵团穿着单薄的冬装奋战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中,用简陋的武器痛击美军陆战一师,迫使美军第十军十万余人从兴南港登船撤至釜山。美军对于志愿军的忍耐力感到震惊,因为即使是有着完备后勤体系的美军在战役期间也觉得严寒难以忍受,而志愿军在这种情况下依然保有相当高昂的战斗意志。事实上,中国军队这种坚韧顽强的品质,正是中华民族顽强坚忍民族品格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历久弥坚顽强生存的力量源泉。
2.4 对于上级高度纪律性的服从
这一点从一个小例子就可以看出。淞沪战役初期,中国军队进攻杨树浦租界日海军陆战队阵地时,张治中将军亲临前线,看到装甲部队没能突破日军防线,就命令坦克部队立刻向杨树浦租界冲击。坦克连连长解释说坦克状况差日军火力猛,步兵也没法及时跟进,是在难以进攻。张治中将军说“那不行,你的坦克不攻入,休来见我!”最后那个刚从军校毕业
的坦克连长驾驶破旧的坦克(是从维修厂中临时调出来的)一直冲到了汇山码头,因为孤立无援最终英勇牺牲。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坦克手明知冲进日军阵地没有步兵跟进就是死路一条,但还是毅然决然的执行了上级的命令。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姚子青营死守宝山直至全军尽墨,也是中国军人坚决执行上级命令的典范。人们都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因此中国军队的服从看上去并不算什么。但是这种服从正是高度纪律性的体现,只有一直纪律严明的军队才能做到真正的令行禁止,才不至于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土崩瓦解。
2.5. 绝不投降的铮铮铁骨
在整个淞沪会战中虽然中国军队投入兵力很多,最终撤退组织得比较混乱,但却并没有出现苏联军队在基辅会战、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会战那样大规模被俘的现象。即使是深陷敌军重围的部队也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而决不投降。西方国家往往将这种现象归结于中国文化中对于本国俘虏的苛刻上,而很少注意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淞沪会战作为全面抗战的第一场大会战,参战官兵均已意识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自己投降固然可以保全性命,但绝不可能把身后的亲人交给敌人请求宽大处理。
在我国历史上对外侵略获取利益的战争少,奋起自卫保护领土人民的战争占了大多数。而自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的历次作战已经说明,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贪图保全性命而轻易投降,最终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只有屠杀和灾难。甲午战争中的旅顺大屠杀,抗日战争中的南京大屠杀皆是如此,一支保家卫国的军队容不得向对手屈服。因此,是中国历史上战争的特殊情况造就了一支不愿投降的军队,这也是古老中国在战争认知上与西方国家的不同给军队打下的烙印。
3.启示
淞沪会战作为全国抗战之表率,为全民族抗战吹响了号角。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国土保卫战中,中国军队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都是中国军队这个中华民族特殊体身上民族性的体现,这些优秀品质在一代代中国军人身上得到了传承,我们没有丢失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中国军队的这些特点依旧是其赖以立足的根本。但是,我们在大力弘扬和传承这些优秀品质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战争中具备决定性作用的不只是人,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占据了绝对的人力优势,发扬了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却仍然无法战胜日本军队。在当下技术条件主导的战争中,我们当然应该保持钢少气多的勇敢精神,但也该认识
到高技术装备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努力提高军队的现代化水平,让中国军队除了发扬精神力量,也可以用先进的武器和战术,少流鲜血,更加有效地保卫国家。
参考文献:
中国十大旅游城市
1.萨苏.国破山河在[M].罗志祥和杨丞琳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dnf好名字2.黄维,宋希濂等.淞沪会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3.汪海涛.血肉筑长城——八一三、印缅抗日战场琐记[M].清华大学图书馆藏
4.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
5.何楚舞,凤鸣,陆宏宇. 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M].重庆出版社,2014
6.马振犊.抗战爆发前德国军火输华述评[J].民国档案,1996(03):76-85,CNKI
7.端龙云.论淞沪会战期间制空权的丧失及其影响[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35-36,CN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