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
  一、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2单元《过年》中第二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散文。文章共有7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根据课文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和认知现状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在原有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自学9个生字并会组词。
  2、读熟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
  二、广泛搜集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新课标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处理资料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过年方面的知识。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有关的资料。
  三、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你们想知道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字进行读、写的指导。
  (三)、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过年”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2、这些材料,你是怎么到的?(看书、问别人)
  3、老师通过看教学参考书和上网也收集到了一些有关过年的资料,你们想听听吗?教师口述介绍。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这样更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结:看来呀,只要我们肯动手去,动脑去想,动口去问就能获得知识。我们既然知道了过年的这么多信息,那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是怎样一个热闹的场面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四)、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人生的感言  2、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通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一听,同桌认为满意了,打上“*”。
韩国演员金相中  (五)、读好课文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
  2、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位同学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3、同桌合作读第二自然段,试着用“......要......还要......”说一句话并互相订正。
  4、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
  教师引读第三段
  师:到了腊月十九日--(生读)
  5、范读第四自然段,生细细品味并做出评价。体会除夕的热闹景象。
  6、男女生比读第五自然段。解决不理解的词“截然不同”并摘抄下来。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感受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7、师生对擂读第六自然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升华,更好的感受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看灯,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个排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8、齐读第七自然段。家庭自制葡萄酒的做法
  (六)、再次通读全文,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师同时板书)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热闹的气氛。
  3、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干什么,再读一读。陈赫因在机场遇到谁而自黑是过气谐星
  (七)、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八)、课外作业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大显身手”“笔下生花”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课后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小结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一学期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整理,分类放在信封中,在信封上写明是哪类材料,以备用。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一、谈话引题。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想不想听?知道里面说的什么节日吗?(春节)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的理由。
  2、提起春节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板书:北京的春节,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检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忙乱、团圆)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下面老师请你们默读,请快速地浏览,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做上标记。开始。
  2、都画好了吧,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李华月 血恋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 )……生交流,教师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可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很有条理,这就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时间顺序)。同学们,在这些重要的日子中老舍爷爷特别
详写了哪些日子.(学生说师作出标记)
  四、品读课文
  1、在老舍爷爷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下面请同学们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和大家交流交流。
  2、师:画完了吗?哪位同学能和大家交流一下?
  (1)腊八
  学生交流:
  1、腊八的当天要做的两件大事是哪两件吗?(鳌腊八粥 泡腊八蒜)
  2、师配合图片。(那你知道腊八粥是有哪些东西熬制的吗?那老舍先生是怎么形容的?感觉到老舍先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师:腊八蒜你们见过吗?老舍先生又是怎么描写的?能读读吗?
  师:听了有什么感受,试想象。
  (2)除夕,生交流。
  “守岁”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简单说,守岁就是象征把病疫等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吃着美味可口的饭菜,听着喜庆的鞭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生试说。
  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这是一种合家团圆的热闹,一起来读出这种热闹。
  (3)大年初一
  初一的景象和除夕相同吗?(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贴年画,穿新装,红红的对联,日夜不绝的鞭炮。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我们请男生和女生分别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好我们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看谁读得好!学生评价。师小结。
  (4)元宵节
  除夕,大年初一过后,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哎,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11—12自然段,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
  1、老北京的灯我们是看不到了,那就看看老师准备的灯吧。出示图片。
  2、观看幻灯片(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先自己练习读读。然后分小组比赛读)。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拍着,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腊八粥,家家香。腊八蒜,味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六、拓展延伸
  不同地区的人过春节的有不同的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试着和同桌说一说。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各形各”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感情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难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王姬主演的电视剧  突破: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场景的描述,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受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理解课文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等,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教学准备:
  1、有关老舍的资料。
  2、描述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畅谈春节,导入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