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审美视点
郑午昌先生曾说:“图画功用之伟大玄妙,前人固有论及之者,然言之透彻,当称张彦远。”[1]张彦远在集成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于《历代名画记》中比较完整地论述了绘画的三种功能。“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分别是绘画的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认识功能,“怡悦情性”指的是审美娱乐功能。
“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怡悦情性,若非穷玄妙于意表,安能合神变乎天机。”[2]张彦远在评论王微时提出“怡悦情性”的审美娱乐功能论,认为图画能够怡悦人的性情,并且对宗炳和王微在最早的山水画论中的相关观点表示赞同:“宗炳、王微,皆拟迹巢由,放情林壑,与琴酒而俱适,纵烟霞而独往。各有画序,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可与论。”[3]宗炳首次提出绘画的审美娱乐功能,在《画山水序》中写了“畅神”一说,表示绘画是一种审美的心理活动,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解放。王微更是明确地在《叙画》中讲到绘画的创作与欣赏是一种情感表现,“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4]64,欣赏山水画时可以达到心情愉悦的状态。之后,姚最《续画品录》中提出的“观者悦情”也有此意,他相信中国绘画作品可以使欣赏者身心愉快。至北宋,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中写到“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5]明代徐渭题花卉时道:“怡性弄情,工而入逸”。他们都认为绘画可以对人的精神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张彦远的绘画审美娱乐功能论除了“怡悦情性”,还包括“自娱”。“自娱”主要指画家在创作时会获得满足感,
甚至是一种享受。而“怡悦情性”这一功能则更多地体现在欣赏者方面,绘画作品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赏析时,欣赏者会因之产生思考和感悟,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即“娱人”。
其实,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相通之处,书法和绘画一样,可以使作者以及欣赏者在创作作品或者欣赏作品时产生这种审美的心理活动,让心情得到放松,提高审美水平和思想境界。
一、“自得其趣”
画家、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会感受到精神上的充实和快乐,即“自娱”。若作画和写书法的目的不再是一味地追求某种艺术境界,而是日常消遣,则更容易达到身心愉悦。
张彦远曾说:“书则不得笔法,不能结字,已坠家声,为终身之痛;画又迹不逮意,但以自娱。与夫熬熬汲汲,名利交战于胸中,不亦犹贤乎?”[6]张彦远认为绘画、书法并非一定要局限于名利场上,即便技法并不高超,只要心胸豁达,哪怕创作不出优秀的、为人称道的作品,依旧可以通过绘画和书法这类艺术活动来解放自己的精神。朱景玄在对李灵省的一段评价中提到,“或为峰岭云际,或为岛屿江边,得非常之体,符造化之功,不拘于品格,自得其趣尔”[7]。他将李灵省归为逸品,可见他对绘画作为一种“自得其趣”的方式表示认同。倪瓒也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8]。他作画亦非追求形似等绘画技法方面的条条框框,而是为了“自娱”。
至于书法,北宋的大文豪欧阳修倡导“学书为乐”,他在晚年的时候体悟到写书法的真正乐趣,便在《试笔》中讲到:“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事。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足有余。”[9]107-108文中他评价自己“字体不工”,即便如
“怡悦情性”
word中箭头怎么打——试析中国书画审美娱乐功能中“自娱”与“娱人”的特征
文/王竹君
摘 要: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自娱”和“怡悦情性”,以此为切入点,从审美娱乐功能中的“自娱”与“娱人”两方面可以分析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共通之处。当创作书画作品的目的不再功利,而是“聊以自娱”时,创作者便能够“自得其趣”,放松心情;当观者领悟到书画中蕴含的审美情感,就可以达到“悦情”的状态,身心愉悦。创作者和欣赏者以恰当的态度以及方式对待书画,方可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境界。
关键词:怡悦情性;中国书画;审美娱乐;自娱;娱人
50美学2019/06
此,欧阳修仍然从书写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心灵上的愉悦。在他看来,书法的作用是为个人的精神世界服务,书法家能不困于技法、境界的追求,不为功利所累,便“自足有余”。就像欧阳修在《试笔》中写到的那样:“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已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9]108书法可以看作是日常自娱的工具,当写书法的目的成为“消日”时,书法家便能在一个自适的心态下,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自由、放松、快乐地去创作。其实,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当你怀揣着遣兴消日的目的,都可以达到“自娱”的状态。
二、“观者悦情”
绘画和书法不仅能让作者身心愉悦,还可以让欣赏者感受到艺术美的存在,从而“怡悦情性”,起到“娱人”的作用。中国绘画以及书法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画家和书法家的思想、情感,可以反映出他们的审美意识,当人们在欣赏这些优秀的书画作品时,就会有所感悟。
不同的绘画作品会带给欣赏者不同的审美体验,因为各个画家融入的感情不一,就像王廙所云:“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4]60他认为书画会有个性,能够体现画家、书法家的内心以及风格。书画等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心境的一种外化,也是创作者审美情感的一番流露,欣赏者可以通过作品来改善心
情,领悟人生,提升境界。石涛在《石涛画语录》中提到的“我之为我,自有我在”[10]也表明画家的个性会让其绘画作品拥有独特的风格,观者可以从不同的中国绘画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内容。例如王蒙和倪瓒的作品,同是描绘江南景,《夏山高隐图》与《秋亭嘉树图》就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面貌。王蒙的《夏山高隐图》构图十分繁密却并没有迫塞之感。他用湿润的笔墨绘出曲折重叠的丘壑,一股苍浑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挂瀑布悬于山腰,零星屋宇错落有致地坐落山间,近景处杂树丛生,层层叠叠,枝干纹路清晰可见,笔法虽稠,但因树种各异,夹叶、墨叶交错,以浓淡不同的墨团块凸显疏密虚实,使画面富于节奏感。倪瓒的《秋亭嘉树图》是其典型的“三段式”构图。近景处两三孤树,树下平台之上置有一方小亭。中段空阔平静的水面上露出几痕汀渚。远处一座平缓的小山,似乎与近景遥相呼应。这幅画用笔稍显生硬却又带着几分随意,先以线勾形,后以淡墨皴染,显其幽静淡远之感。二者相较,王蒙的《夏山高隐图》给欣赏者带来了苍郁、繁茂、湿润的感觉,而倪瓒的《秋亭嘉树图》则让人在宁静的画面里感悟到了淡泊的情怀。由此可见,蕴有画家审美情感的画作,可以影响观者的情绪,让其有所思考和感悟,就像姚最在《续画品录》中提出的“观者悦情”,明确点明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可以使观者心情舒畅。清代方薰于《山静居画论》中写道:“画家一丘一壑,一草一花,使望者息心,览者动,乃为极构。”[11]这也表明,中国绘画作品中恰到好处的物象可以让欣赏者“息心”“动”,产生审美愉悦。
欣赏者在书法方面也能拥有审美愉悦之感,有一句论书名句为“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12]。这句话
满园花菊郁金黄可以像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所分析的那样:书法的笔迹能够流露出万象之美,这是人的内心之美,没有人进行书法创作,就没有美的流露;没有人欣赏,便没有美的感受。唐代的张怀瓘在《书议》中亦说:“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13]书法作品中包含了书法家独特的审美意识,这也是欣赏者获得审美愉悦的重要来源之一。柳公权在回答唐穆宗时说过:“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14]郝经也在《陵川集》提出:“书法即心法也。”二者皆认为书法作品是书者心之所想的外在流露,可以给观者以体悟。古代各大书法家的作品都有自家独特的风格,即便是让他们书写同样的内容,他们也会呈现给观者不同的审美情趣:王羲之的书法,遒美健秀,“风格爽举”;欧阳询的书法,“骨秀神清”,整齐严谨;颜真卿的书法,严谨方正,秀丽多姿;柳公权的书法,骨丰力劲,瘦硬强健;赵孟頫的书法,井然有序,媚而不俗,等等。《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带给古今观者不知多少、多深的审美享受。它是王羲之在和一些文人雅士于绍兴兰亭聚会时,趁着微微酒意所作下的诗文序文。纵观全文,文字内容与其书写风格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表达出王羲之在聚会时的怡然自得。其中每一个字皆结体自然、优美,虽大小不一,长短参差,但排列错落有致,疏密有度。其用笔精道,收放自如,提按得当,各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字与字之间相互映衬,可谓一气呵成,气韵生动。这幅书作不仅展示了美妙的自然景和王羲之与友人纵情山水的山水之乐,还体现出他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向往。观者不仅可以透过《兰亭集序》看到王羲之的内心世界,而且可以透过其他艺术作品听到作者的心声。可以说,每一幅书画作品都有自家面貌,会让欣赏者有不同的感悟,产生审美愉悦。
三、结语
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关于绘画审美娱乐功能的语句来看,绘画不仅可以让画家自身感到心情愉悦,还可以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其实,书法亦然。书画在审美娱乐功能这一方面有共同性。书画作品寄托了创作者情思的作品会给欣赏者带来审美愉悦,甚至是精神上的提升;在进行书画等艺术创作时,应抛却名利的束缚,还有对技法、境界的一味追求,以“自娱”的心态去抒发自己的情感,才能解放自
51审美视点
一、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涵火车票起售时间
东晋顾恺之最早提出“传神”观念,他的理论认为绘画的主旨就是为了传神,特别是人物画必须传神,因此“传神”二字在中国之后的人物画领域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气韵”观念建立在传神论的基础之上,是在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中提出的,在之后一千多年的绘画发展史中,“气韵”观念一直流注不绝。“气韵生动”是六法论中最为重要的美学原则之一。“气韵生动”也是对顾恺之 “传神”观念更明确的阐述。“气韵”二字可以分开理解,谢赫所谓的“气”是指作品中的阳刚之美,多指线条和结构,而“韵”则指作品中的阴柔之美,多指颜和环境;“气”常常是由艺术家的品格、气概给与作品的刚性感觉,“韵”的阴柔之美、节奏之美要以“气”的内容作为骨架,在骨架上加之作为血肉的“韵”;“气”与“韵”不是绝对分离的,“
气韵”观念的提出,会更容易把握传神的“神”。
“意境”在我国传统美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形成艺术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在“气韵”之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升华,中国画中任一题材的创作都有“意境”的体现,甚至可以说,“意境”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不局限于绘画领域,更无地域国别之分。意境是艺术的灵魂,也是关键、核心,是客观存在精炼的集中加上主体人物思想情感的凝聚。
二、中西方绘画中的艺术精神体现
从绘画形神表现的本质来看,绘画是画家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或忠实描绘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对象,或有意识地根据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西方现代绘画中的阐释—— 以“气韵”“意境”为例
文/杨丹妮  杨雨霏
摘  要:中国艺术理论中“气韵”与“意境”有独特的表现与含义,其适用于西方现代绘画能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产生的影响及意义。根据艺术理论家的研究进一步理解“气韵”与“意境”的深刻内涵,深入阐释西方绘画的情感表达方式。西方艺术同样追求“气韵”与“意境”,并且中西艺术在观念上的交融与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艺术创作打开新局面,使中西方艺术创作在保留各自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发生更多的可
能性。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西方现代绘画;气韵;意境
己的天性。
参考文献:
[1]郑午昌.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3:110.
[2]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48.
[3]谢赫.古画品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140.
[4]薄松年.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5]郭熙.郭思.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9.
[6]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26.
[7]朱景玄.唐朝名画录[M].温肇桐,注.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35.
可惜没有如果 林俊杰
[8]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48.
[9]李彤.历代经典书论释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10]石涛.石涛画语录[M].窦亚杰,注.杭州:西冷印社,2006:36.金华火腿的做法
rather than[1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99.
[12]宗白华.美从何处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340.
[13]傅山.傅山论书画[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5:163.
[14]陶明君.中国书论辞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89.
作者简介:王竹君,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论。
实习编辑:姜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