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教学设计
浙江卫视主持人伊一1 导入新课
观察图画,用一句话解说他是谁,他在干什么?对,李白在月光下,独自饮酒。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月下独酌》。(板书课题)
二 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美空什么意思2 体会诗人的深沉寂寞之情和高洁的志趣
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人的复杂思想感情
2 乐景写悲情的艺术特
三 简介作者
说到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简介一下作者?可以从朝代,字,号,作品,评价等几个方面介绍。
4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写下了本文。
5 读诗
1初读古诗 在了解了写作背景后,我们就知道了本诗的感情基调,同学们自由散读古诗,在阅读过程中,结合工具书,自我解决生字生词。(学生读,及时评价,读音,是否准确)
2 听名家范读古诗
3 学生竞赛朗读 (评价要点,读诗的语速,重读音,情感的抒发)
6 译诗
1同学们,我们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用现代版的语言对这首诗进行解说。我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难以理解的字义词义。(大约三四分钟)
2小组内互提问题,相互解决
3积累重点字义词义(同学们看一下老师给你整理的字义词义,记在笔记本上)
独酌:一个人饮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忘却世情。
相期:相约。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忘却世情。
相期:相约。
邈:遥远。
云汉:银河。
七 合作探究的问题
云汉:银河。
七 合作探究的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当时的环境?
花间 月下 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2诗人的情感用哪一个字来表达?
孤独
3李白的酒喝不下去的时候,他是怎么解决的?
一举手,一投足间,明月相伴,身影相随,何其的洒脱,何其的达观。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受到委屈,失败时,也要洒脱一些,达观一些。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残冰过后必有曙光!!
4李白的孤独,诗人自己怎样看待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022年元宵节祝福语“永结与相期”表明了诗人在无边的寂寥的大地中,只愿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八小结
主旨:通过奇妙的想象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诗人化无生命的自然物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诗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终生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
艺术手法:全诗以乐反衬愁,以热闹反衬冷清,以反衬独,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9 赏诗
我们学习古诗,不仅要读诗,背诗,更要悟诗,赏诗,掌握赏诗的技巧。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驰骋于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来去无踪,富有浪漫主义彩。
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月下独酌》。
赏析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思路 1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修辞)+内容
2抓关键词(词性,彩)+内容
参考答案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月亮人性化,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在黑暗的社会里,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不到知音,皎洁的明月,正象诗人高洁的品格那样明亮、洁白,因此诗人酌满酒,举杯邀请明月来和他一起饮酒,“对影成三人”,寂寞的气氛顿时热闹起来,以热闹反衬冷清更能突出李白的孤独 。李白啊,你真 洒脱 ,一个“邀字”,让我看到你轻轻地一举杯,明月成伴,你蓦然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
举一反三赏析诗句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2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仿写李白啊,你真( ),一个()字,让我看到( )这一句式来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面上虽然冷清、凄凉,但表现了诗人自得其乐的情感。
B.这首诗诗人以独白形式,极力渲染自己情感的起伏。
C. 这首诗开头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角只有作者一人,这是刻意营造的氛围。
D.这首诗表现出由“独”和“不独”相互转换的情调,点尽了诗人踽踽凉凉之感。
(2)下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虽然回环婉转,但也纯乎天籁,诗人的情感自然流露。
B.诗中既歌且舞,表明作者渐入醉乡,把冷清的场面写热闹起来,反映作者情绪变化。兽兽门事件
C.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和“影”人格化,始终作为“有情”之物描写。
D.诗的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表现自己凄凉之感。
拓展迁移
十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诗的前两句渲染了怎样的意境?(画面+意境特点+感情)
高高的天空中鸟儿们飞得无影无踪,仅剩的一朵孤云也悠悠的飘走了。 这两句诗渲染出了一种空旷幽静寂寥的意境,写出了诗人的孤独。
2后两句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手法+解说+感情)
如何消灭老鼠答:拟人,人看不够山,山也看不够人,赋予山以情感,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知己
关于元旦的手抄报内容之情;烘托,只有山与人相知烘托知己之少,表达了极度的孤独
十一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李白的其他古诗进行阅读和赏析
十二
齐背古诗结束课堂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三的同学,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但是多数同学阅读古诗只是停留在直观的感受上,缺少自己的情感体验,也不能深入解析诗人的感情。因此在学习时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反复阅读文本,然后在课堂上理解诗意,掌握赏诗的技巧。
通过妙点揣摩等方法,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抽丝剥茧,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锻炼学生求真探微的分析能力,本文以乐景写悲情。因此,在课前可以介绍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在
背景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多种方式 我所带的初三学生喜欢语文课,爱读散文抒情怀,正处于独立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由于未系统接触托物言志散文,缺乏对此类文章阅读规律的把握与内化,同时涉世未深,缺乏良好的感悟生活的品质,所以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引起心灵共鸣,读出文章的本质,进而跳出文本,谈出自己对社会,对生命的思考是有一定难度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