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园慧野外吃蛇疫情之后,我们应该如何规划未来的职业?
本⽂共有 4800 字
如果觉得页⾯很长
那是因为留⾔很多
这段时间,⼤家的⼯作状态都是什么样的呢?
前阵⼦,我随机采访了⾝边的⼏位朋友,问他们在家办公的感受。
有⼈的回答是:⽆聊透了,什么事都推进不下去,特别想赶紧回公司上班。
但也有朋友告诉我:特别爽,不但效率⽐平时⾼很多,甚⾄还写了⼏篇⽂章,开始认真思考做⾃⼰的副业。
有⼈告诉我:公司关掉了,⽌损,打算疫情稳定后再重新求职。
也有⼈告诉我:已经做好了准备,等疫情结束后,瞄准空档,涉⾜之前看好的⾏业……
中秋节的来历短写不论如何,我相信,经过这段宅在家⾥的⽇⼦,你,我,每个⼈,应该都会重新思考⼀下,⾃⼰跟⼯作的关系。
因此,今天,我想和你聊聊,我对「未来事业规划」的⼀些看法。
希望能给你⼀些启发。
请思考⼀个问题:你觉得,在你的未来,⼀个理想的⼯作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绝⼤多数⼈的回答应该会是「不上班」—— 这固然好。但是,⾄少对普通⼈来说,它并不那么容易实现。那么,如果我们依然需要⼯作,有哪些因素是特别重要的?
这个问题,不同的⼈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定会有⼀个交集:更⾃由。
我把它叫做「⾃由度」。
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可以⾃由选择⽣活、⼯作模式,⽆需受到职位、公司和⾏业束缚的能⼒。
对⼤多数⼈来说,绝对的「财务⾃由」也许遥不可及,但追求更⾼的相对「⾃由度」,却是⼀个可以实现的⽬标。
并且,也是⼀个越来越紧迫的因素。
并且,也是⼀个越来越紧迫的因素。
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很多⽂章⾥都提过,未来的社会形态,⼀定会有两个趋势。
其⼀,是纵向的吸收和取代:越来越多的操作性、事务性⼯作,将会被交给⼈⼯智能。很可能,再过10年、20年,我们如今接近⼀半的职位,都将不复存在。
其⼆,是横向的融合和跨界:越来越多的⼯作将需要跨领域的「多⾯⼿」(如全栈程序员)。传统专攻⼀个点的⼯作模式,将会慢慢失去竞争优势。
其实,「⾃由度」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不被某⼀个标签或者条件所束缚,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举个例⼦:传统的⼯作模式,就像在你⾝上贴上⼀个标签,写着「前端⼯程师」「⽂案」「HR」;⽽⾼⾃由度的模式,就像在⾝上贴满标签,每张标签写着⼀项能⼒,对它们进⾏⾃由组合,就能适应不同的任务和职位。
请注意:我不是⿎动你去创业、去经营⾃由职业,绝对不是。因为⽆论是⾃由职业还是创业,都未必适合每⼀个⼈ ——⾃由职业难以保证稳定的收⼊来源,⽽创业就更难了,平均能够成功的不到1%。
我们要追求的,是让⾃⼰「拥有更多选择」的能⼒ —— 这才是⾃由度的核⼼。
只有这样,才能在冲击到来时,最⼤限度地均摊风险,同时,拥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够快速调整⾏业、调整定位,恢复过来。
这也是我这些年以来,⼀直秉持和践⾏的原则:⼀切当下的⽬标和计划,都以提⾼未来的「⾃由度」为第⼀优先。
那么,有哪些⽅式,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点呢?
1. 延伸你的价值链位置
这些年以来,我做过许多⼯作。从内容,到推⼴,市场,销售,产品,再回到内容;⼜从线上,到线下,再到线上……
推动我这样做的动⼒是什么呢?是成就感和好奇⼼吗?其实不是,⽽是恐惧。是对「我会不会被某个职位所束缚,⼀辈⼦也跳不出去」的恐惧。
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它意味着:你对风险将没有丝毫的抵抗⼒。
所以,不妨想⼀想:你所在的公司,价值链是什么?整个价值链有哪些环节,从源头,到加⼯,到开拓市场,到销售出去,如何把这整个商业链条弄懂、理解、摸透?
试着去理解和涉⾜它们。
我不是让你跳槽、换岗,⽽是希望你,在⽇常⼯作中,可以多去思考:我们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这个市场需要我们?我的⼯作在其中起到什么作⽤?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作?我可以如何去接触它们、帮助它们、学习它们?
慢慢的,将⾃⼰植根的位置,从「点」,延伸到「线」,向着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扩展。
这就是第⼀个层次:跳脱「技能」的束缚。
接下来,再⽔平延伸:跟我们相似的有哪些⾏业?不同⾏业底层的商业逻辑是什么样的?如果有机会,不妨多进⾏「跨界」,多了解其他⾏业,打通各⾏业之间的关系,将⾃⼰对商业的理解拔⾼⼀个层次。
这就是从「线」延伸到「⾯」,让⾃⼰跳脱「⾏业」的束缚。
最终,我们的⽬标是什么呢?是建⽴⼀套多元的商业系统,可以从不同渠道为我们提供收⼊,为我们赋予源源不断的⽀撑,以及「东⼭再起」的资源和能⼒。
这就是第三个层次:从「⾯」到「多⾯体」,跳脱某⼀个「实体」的束缚。
我有不少朋友,都在做线下的⽂创、⽂娱事业,在这次冲击中损失很⼤,不少⼈都打算清算关门了,但有⼀位朋友,不仅没受到太⼤影响,反⽽开拓了新的产品线。怎么做到的呢?
原因很简单:他不仅仅只做线下的⽣意,还做线上的⽣意;不仅做内容消费品,也做同⾏业商家的供应商。所以,对他来说,线下的经营受挫并不会伤筋动⾻,其他部门的现⾦流完全⾜以⽀撑公司撑下去。
反之,他还可以紧缩线下经营,把部分⼈⼒、资源调配到新的项⽬⾥,趁机去做⼀些新的尝试和探索,从⾏业的洗牌中,寻求新的机会。
外交第一npc在哪这就是我⼀直强调的「反脆弱性」。对公司如是,对⼈,也⼀样。
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唯有让⾃⼰变得更灵活、更有弹性,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险,持久的、坚定地⾛下去。
2. 培养独⽴解决问题的能⼒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例⼦:
在⼤公司做到⾼层,收⼊颇丰,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了。于是决意出来创业。不料,不到⼀两年,接连遭遇失败,损失⼤量积蓄。不得已,⼜重新回到公司⾥去上班……
为什么这些如此优秀的⼈,依然会遭遇创业的失败呢?
这⼀⽅⾯是因为,创业的失败率本来就很⾼;但另⼀⽅⾯,也跟他们⾃⾝有关:
许多⼈长久在⼀个「稳定的模式」下⽣长,习惯于依赖团队、公司、平台的⼒量,早已跟「真实世界」产⽣了隔阂,忽略了现实的市场有多残酷。
举个例⼦,在公司⾥,你有全套的数据辅助,很多问题都迎刃⽽解;但当你离开了公司,失去了这些数据库,⾯对真实世界两眼⼀抹⿊,你还能否去做好决策?
在公司⾥,你有跨部门的资源协助,很多任务只需要简单发布个需求;但出来之后,你需要⾃⼰去寻靠谱的⼈,去沟通、对接、监督,把控交付的时间和质量,你能否把控好流程?
诸如此类。这些,都是习惯于借助团队时,很难直⾯的问题,但它们⼜切切实实存在着。
所以,尽管这是⼀个讲求「团队协作」的时代,但它并不意味着「你只需做好⼿头的事情就⾏」—— 长此以往,你很容易把⾃⼰的视野变得狭窄,再也看不到世界的全貌。
我把这称为「细分陷阱」。不妨想⼀想:你现在的状态是:「没了团队,我就做不来」,还是「我能完成,但有了团
我把这称为「细分陷阱」。不妨想⼀想:你现在的状态是:「没了团队,我就做不来」,还是「我能完成,但有了团队,我能做得更好」?
长春寺院如果你是第⼀种,请努⼒想办法,让⾃⼰成为第⼆种。
具体⽽⾔,可以多问问⾃⼰这⼏个问题:
•我是不是已经在熟悉、稳定的环境⾥待了太久?
•我现在做的事情,能否为我增加经验值?
•有哪些事情是需要团队、部门来帮我完成的?我能否独⽴解决它们?
•除了现有的实现⽅式,我是否还可以有别的路径?
这可以有效培养你的抗风险能⼒,让你更从容地⾯对复杂的情境。
3. 从市场⾓度思考问题
我⼀直强调⼀个观点:⽆论你是做技术的,还是做⾏政的,还是做运营的,都⼀定要学会⼀件事情:了解市场。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营收是⼀家公司的命脉。⼀家公司能够持续运转下去,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是此时此刻有营收,要么是⼤家预期它未来会有营收。
再直接⼀点:公司的持存是基于什么,基于投资⼈吗?基于股东意志吗?基于员⼯吗?不是的。是基于市场需求。因为有⼀部分⼈需要,所以它才能存在。
也就是说,⽆论你在公司⾥处于什么位置,你⼯作的最终⽬的,都是为了⼀点:更好地服务市场,满⾜⽤户的需求。
所以,反过来,从市场和⽤户的⾓度倒推,反思⾃⼰的⼯作、任务和产出,会更加有利于你弄清楚「⼯作的意义」,帮助你梳理从⾃⼰到最终⽤户之间的流程和业务环节。
根据 JCM 模型,这可以有效地提升你的「⼯作完整性」和「⼯作重要性」。⼀⽅⾯,可以帮助你提升意义感、幸福感;另⼀⽅⾯,可以帮助你清晰思考⾃⼰的定位,更好地理解背后的商业逻辑。
具体⽽⾔,不妨针对你的⼯作,问这么⼏个问题:
1. 它如何卖出去?
杨丽菁三级它可以如何应⽤到实际中?它的最终形态是什么样的?使⽤场景是什么?可以跟别的什么相结合?
2. 它可以卖给谁?
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会促使你转变视点,从「创造者」转变为「使⽤者」。具体⽽⾔:哪些⼈可能需要它?它可以解决他们什么问题?它跟其他同类产品相⽐,有什么优势?
3. 它可以卖多少钱?
这个问题可以让你思考「增值」这回事。帮助你理解:市场上对其的需求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从中赋予它什么价值。这个商业模型是否能够长期运转下去。等等。
你不⼀定要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但通过这种⽅式,可以锻炼⾃⼰的商业思维,让你的⽬光不仅仅停留在眼前的「局部」,⽽得以思考「⼤局」。
⽆论你想在公司⾥上升,还是开拓⾃⼰的个⼈品牌,市场思维、商业嗅觉,都是极其重要的。
4. 跟公司形成合作伙伴关系
如何对待给我们发薪⽔的公司?
有⼈跟你谈「忠诚」「奉献」「狼性」,希望你处处为公司着想,最好996还不要加班费;有⼈跟你说,公司就是资本家压榨你的⽅式,要注意⾃⼰的⽴场。
这两种观点,我都不认同。
在我看来,把公司看作什么最合适呢?⼀起做事情的合作伙伴。
具体来说,就是这么三点:
•⽬标⼀致:公司的⽬标、理念跟你⼀致,你愿意帮公司⼀起把这个事业做⼤,在这个领域深耕;
•期望收获: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得到⾃⼰想要的回报。可能是经验,作品,成果,名⽓,也可能是经济收益;•同等付出:为了获取回报,你给予公司同等的付出。既不占公司便宜,也不过度「奉献」。
这就是最好的职业态度。⼀旦⽤这个框架去思考,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解。
⽐如:
该不该加班?—— 如果你做的项⽬对你⾃⼰有帮助、有成长,那压根就不存在「加班」,因为你相当于是为⾃⼰在奋⽃。
该不该跳槽?—— 先看⽬标理念是否⼀致,再看你希望得到什么,最后看你的付出是否「不对等」了。
选哪个Offer?—— 先看哪个职位能给你想要的东西,再看你跟哪个职位的议价权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