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二中2015届高三11月月考试题
高三
2010-12-21 22:00
浙江省杭州二中2015届高三11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卷
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委蛇(yí)拂晓(fú)犯罪未遂(suí)落拓不羁(tuî)
B.札记(zhā)霰雪(xiàn)屏气凝神(bǐng)锲而不舍(qiâ)
C.豇豆(jiāng)躯壳(kã)厝火积薪(cù)应有尽有(yīng)
D.披靡(mǐ)煊赫(xuān)吹毛求疵(cī)韦编三绝(wãi)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当时的鹅湖书院正处在赣闽两省的交会处,道上熙熙嚷嚷,川流不息。如今只留下一条已经荒废了的古驿道。
B.我向往那浩渺的海面,大海用博大、寥阔的胸怀为我唱了最嘹亮的歌;我向往那深邃的宇宙,在无边的苍穹中,我的思绪可以尽情地邀游。
C.细雨交织,竹林婆娑,山清水秀。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宁静;没有奸诈,只有简单。这份经大自然锤炼而来的静谧,却恰恰令人震撼。
D.我做了一个秋天的梦,它伴着流星陨落在我的身旁;我用绚丽的文字,斑斓的彩描摩秋天,感受秋的清新和脉搏的跳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日各处人员有不告假而行者,有久假不归、托故续假者,有散于各地自由行动者,若不严加惩处,必致纪律扫地。
B.年轻人如果胸无大志,目光如豆,是难以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总有一天要被这个社会淘汰。
C.10月16日晚,杭州烟花大会上,30多万发烟花在钱塘江上燃放,烟火交相辉映,令人目不交睫。
D.面对民俗展览会上展出的秦淮扎灯、桃花坞年画、惠山泥人、扬州漆器等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很多观众交口称赞,感叹相见恨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电脑如何定时关机A.研究表明:凝聚态结构的“高纯度”饮用水,不仅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反而会把人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洗”出去,这样就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
B.中国的皮影戏曾经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们,它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十二地支是什么C.专家们指出:考试之前切忌不要过分紧张,否则会影响考生在考场上的发挥。
D.据报道,10月27日在明打威岛已有272人死亡,412人失踪,成为这次印度尼西亚海啸最大的受灾地区。
5.阅读下面的文字,给“胶囊旅馆”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字)(4分)
说起胶囊旅馆,在日本可以算是家喻户晓。旅馆由十几个甚至上百个整齐摞起来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可住一名旅客。整齐的格子间与我国的火车卧铺相似。格子分上下两层,每个格子长约2米、宽约1米、高约1.25米。虽然格子的空间很小,但足够入睡,坐起身也不会碰到头,而且里面广播、电视、无线上网一应俱全。更重要的是,它的费用只是一般酒店的50%-60%。
胶囊旅馆的产生与日本盛行的加班文化是分不开的。在日本,加班是一种工作常态,因此很多人便把胶囊旅馆当成一个短暂的落脚之所,久而久之,这种胶囊旅馆逐渐兴起并风行起来。
6.《读者》电纸书广告语征集评奖结果于2010年10月揭晓。专家评委会经过认真筛选评议,最后确定获奖名单。下面是其中的两则获奖广告语,请作点评,说说其获奖原因。(4分)
(1)让阅读简单一“点”
(2)电纸有芯容乃大读者无墨书亦香
7.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4分)
上海某电台早间节目直播中,主持人在播放音乐间隙,用上海话聊天逗听众。一名听众给节目热线发了一条短信:“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
主持人语调认真地说:“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再以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讨厌的人的周围。”
很快,电台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回击听众的一句话“团成一团,圆润离开”成了网上论坛的热门话题。
你认为主持人回击那位听众的话合适吗?请你以一位听众的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怎么查个人档案在哪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
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
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沈阳中考成绩查询入口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人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
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8.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9.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0.请在文中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2分)
11.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胡军老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6题。(20分)
我是瞎子 (美)坎特
帕森斯先生刚刚跨出旅馆大门,就有一个乞丐沿着大马路走过来。这是一个瞎眼乞丐,拄着一根瞎子常用的斑斑驳驳的旧拐棍,小心翼翼地敲打着路面,慢慢向前移动脚步。乞丐的脖子很粗,长着绒毛,衣领和口袋上满是油腻,一只大手握着拐棍的弯把,肩上搭着一条褡裢。看样子,他还卖点什么东西。
空气里满含着春意,金的阳光洒在柏油路面上,暖暖的。帕森斯先生一动不动地站在旅馆门前,听着瞎眼乞丐“嗒嗒嗒”走过来的声音,心里突然升腾起一股对所有盲人的怜悯之情。帕森斯先生想,自己活着真是幸运。几年前,他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技工,现在,他获得了成功,备受尊敬,被人羡慕,这都是他在无人援助的情况下,独自冲破层层障碍,艰苦奋斗的结果。
廉洁格言瞎眼乞丐刚从他面前“嗒嗒嗒”走过去,他就迈动步子。衣衫褴褛的乞丐立即转过身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