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中存在的一些气体,如氧气、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甲烷等,会因为人类活动或其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而偏离保守行为,故将其称为非保守的活性气体。氮气、氩气、氙气等则不受人类活动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而偏离保守行为。
2
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 COD)是以化学方法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所消耗的氧化剂以氧表示的量。
3
生物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 BOD)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样中的某些可生化降解的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4
代旭从质量的角度来说,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海水总质量的 85.79%。
5
溶解氧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表层海水温度自赤道向两极高纬度地区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对溶解氧含量产生显著影响。
6
在水体稳定度比较好且生物光合作用较强烈的海区真光层内,在海洋表面以下数十米深度,可观察到由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所形成的溶解氧极大值,其出现深度通常与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层次相一致。
7
溶解氧和 pH 都是反映水环境健康的主要指标。当前低氧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沿岸物理
佟大为佟丽娅电视剧
彼的拼音交换不良水域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伴随低氧现象而出现的近海局部季节性酸化现象,与开阔大洋相比危害更加显著。典型的例子如墨西哥湾、长江口、珠江口、渤海湾季节性大范围底层酸化现象。
8
pH 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的负对数值,海水 pH 常用实用标度表示。在天然海水正常 pH范围内,其酸碱缓冲容量的约 95%是由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所贡献。在几千年以内的短时间尺度上,海水的 pH 主要受控于该体系。
9
海水的 pH 一般在 7.5~8.2 变化,属于弱碱性范围。
10
通常海洋表层水为弱碱性, pH 在 8.0~8.2。工业革命以来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 1/3,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作用,但海洋持续吸收大气二氧化碳会导致 pH 下降,即海洋酸化。
11
海洋生物的钙化过程吸收海水中的碳酸盐,这个过程并不移除二氧化碳,却导致海水 pH降
低和游离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反而促进海洋酸化。
12
近岸上升流是海洋中重要的高生产力区,其共有的环境特征(相对于其邻近海区)是温
度和溶解氧含量较低、营养盐含量较高、盐度也较高。
13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比大气二氧化碳储库大得多。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在
于海气间热量和其他能量的交换,而且海气间物质(二氧化碳、甲烷等)的交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海洋碳储库的各种微小变化可能对大气二氧化碳产生很大的影响。
14
溶解无机碳是海水中最大的碳储库,溶解有机碳是海水第二大碳储库。
15
全球大洋最强的二氧化碳吸收区域位于北大西洋。
16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那些能够吸收地球表面放射的长波红外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的气体。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是水汽,它在大气中的含量不受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和臭氧等。
17
婚俗改革实验区名单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为世人熟知并引起世人的重视,但其资源效应却常被忽视。如同天然气一样,二氧化碳也可实现工业开采。二氧化碳气田中产出的高纯度二氧化碳用途广泛,可用于食品工业,生产碳酸饮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灭火,作为清洗剂用于汽车工业、电子工业、船舶业、核工业、印刷业等;二氧化碳也可与其他化工原料一起合成尿素等。
18
高二氧化碳水平下,部分海洋浮游藻类和植物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会增强,但这不是普
遍规律。对其他物种来说,高二氧化碳和酸化会对它们的生理产生负面的影响或不产生影响。
19
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①全球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Qs)占进入大气顶的总 Qs 的 70%左右。②海洋有着极大的热容量。相对大气运动,海洋比较稳定,运动和变化比较缓慢。③海洋是地球大气系统总二氧化碳最大的汇。
20
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提出了海洋储碳新机制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icrobial CarbonPump, MCP)理论框架。 MCP 被 Science 评论为“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大气二氧化碳增加所导致的,而海洋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从而缓解气候变暖。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已知机制是“生物泵”(BP)和“溶解度泵”(SP),而新提出的“微型生物碳泵”(MCP)是基于溶解有机碳的非沉降机制。 MCP 比 BP 的储碳能力更强。 MCP 不仅储碳,而且释放氮、磷,从而促进海洋初级
生产力的提升。与 SP 相比, MCP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不存在化学平衡移动,不会导致海洋酸化。
21杨洋乔欣
海水是名副其实的液体矿藏,平均每立方千米的海水中有 3 570 万吨的矿物质,世界上已知的 100多种元素中,天然存在的约 90 种元素除个别放射性同位素外几乎都可在海水中到。
22
1772 年法国人拉瓦锡首先测定海水成分,成为第一个对海水成分进行分析的人。
23
海水中的 11 种主要成分: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钾离子、锶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也包括碳酸根离子)、溴离子、硼酸分子、氟离子。
齐桓公伐楚24
海水中含量大于 1 mg/kg 的成分为海水主要成分,除组成水分子的氢和氧以及非保守的溶解硅酸外,共 11 种。含量最高的 6 种成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氯、钠、硫酸根、镁、钙和钾,占海水总盐量的 99%。
25
盐度为海水中含盐量的一个标度,是海水最重要的理化特性之一。海水绝对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盐分的克数表示。海水的平均盐度约为 35。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CES)、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和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LAPSO)成立的海洋用表与标准联合专家小组(JPOTS)于 1978 年建立了的实用盐度标度(PSS-78)。国际专家组提出的以在 15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电导率与盐度为 35 的标准海水精确相等、质量比为 32.435 6³10-3的高纯氯化钾溶液作为实用盐度标度的参考标准。
26
盐度与沿岸径流量、降水及海面蒸发密切相关。影响表层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如下:降水
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盐度较低;有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较高,有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较低;有大量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形状越封闭,盐度就会越趋向于更高或更低。极地等高纬度海区水分不易蒸发,也没有多少降水,但表层有夏季融冰水输入,盐度较低。
27
淡水在 0 ℃结冰, 0 ℃即淡水的冰点。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所以海水冰点的变化与海水盐度和密度有密切的关系。海水的冰点低于淡水,并且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海冰盐度总是低于形成它的海水盐度,渤海的海冰盐度一般在 2~5 之间,南极大陆附近大洋中海冰盐度高达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