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立儿子关于泰州学派王⾉“⾉”字读⾳的思考关于泰州学派王⾉“⾉”字读⾳的思考
⽅志远《光明⽇报》( 2013年02⽉20⽇  11 版)
王⾉像
“⾉”为“⼋卦”、“六⼗四卦”之⼀,古读“古恨切”,去声,现代汉语读⾳为“gen”,第四声。
之所以把这个字单独提出,是因为它牵涉到明代著名学者、泰州学派创始⼈王⾉。
黄宗羲《明儒学案》说:“阳明先⽣之学有泰州、龙溪⽽风⾏天下,亦因泰州、龙溪⽽渐失其传。”⽐起“龙溪”王畿,“泰州”学者更有⼀番景象,更有⼀种聪明,⽽这种聪明却是常⼈“不可到处”。所以《明儒学案》记王畿,尚归于“浙中王门学案”;⽽于泰州,为突出其独树⼀帜,直张惠妹发福
称“泰州学案”。
作为泰州学派的创始⼈王⾉,早已被研究者定位为“哲学家”或“思想家”。所有当代中国⼤陆及港台、欧美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及宋明理学史著作,都不会忘记王⾉。既然是哲学家或思想家,那么,他的名字当然应该是有深意、有内涵的。所以,⼈们也就理所当然地将王⾉的这个“⾉”和⼋卦的“⾉”联系在⼀起,读为“gen”。⼀切都是约定俗成的,学者在著作中⽆需为读⾳作注,教师向学⽣讲述时也不需要作解释,没有任何⼈提出质疑。
但问题是,王⾉的这个“⾉”果真应该理所当然地读“gen”吗?王⾉的名字就⼀定是要和卦象联系在⼀起吗?凡是“哲学家”、“思想家”,他们名字就⼀定是不同凡响、⼀定是另有深意吗?其实未必。
阳明门⼈钱德洪、王畿等⼈所编《阳明年谱》记:正德⼗五年九⽉,王阳明(守仁)在江西巡抚衙门讲学,有“泰州王银服古冠服”请见。经过⼀番⾆战,王银为王阳明的学问所折服,请执弟⼦礼。阳明“易其名为⾉,字以汝⽌”(《王⽂成全书》卷33《年谱⼆》)。晚明⼤儒刘宗周《⼈谱类记》复述了这个故事,特别提出:“⼼斋初名银。是⽇,阳明易银为⾉。”(《⼈谱类记》卷上《体独篇》)
黄宗羲与王阳明同乡,⼜师事刘宗周,与王学有极深的渊源,《明儒学案》⾃然表现出对王学的极⼤“同情”,⽽于王⾉,更多了⼏分景仰。故《明儒学案》记王⾉往南昌见王守仁,绝⼝不提“王银”,更删去了王阳明为王银更名之事。
但是,《明史·儒林传》的《王⾉传》却恢复了被黄宗羲删去的这个环节,兹录相关⽂字及王⾉的出⾝如下:
(王)⾉字汝⽌,初名银,王守仁为更名。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灶丁,冬晨犯寒,役于官。⾉哭⽈:“为⼈⼦,令⽗⾄此,得为⼈乎?”出代⽗役,⼊定省惟谨。⾉读书,⽌孝经、论语、⼤学,信⼝谈说,中理解。有客闻⾉⾔,诧⽈:“何类王中丞语?”⾉乃谒守仁江西,与守仁辩。久之,⼤服,拜为弟⼦。明⽇告之悔,复就宾位⾃如。⼰⼼折,卒称弟⼦。(《明史》卷283《儒林传⼆·王
畿传附王⾉传》)
此后的各种有关著述,特别是当代有关王⾉的著述,⼤抵是依据上述材料。从这些材料中,以及同时代钱德洪、罗洪先、唐顺之及稍后的王世贞、邹元标等⼈的记载,我们可以对王⾉的情况作⼀个最简洁的概括:
“王⾉”本名“王银”,其⽗为两淮盐场的灶户,同时也是⼩盐商。王银⾃幼是⽗亲煮盐、卖盐的帮⼿,虽然随⾝总是带着书,读书的范围却只限于《孝经》、《论语》、《⼤学》等。但是,读书不多的王银,却极具悟性、极爱思考、极喜辩论。成年后阅历⽇⼴,聚众讲学,从学者多为农⼯商贾、贩夫⾛卒。在得知王阳明在江西讲学且其说与⼰相似后,王银于正德⼗五年前往南昌,寻王阳明进⾏驳难。经过数番⾆战,极有悟性但毕竟是“野路⼦”和“绿林⼿段”的王银,被同样极有悟性、同样有野路⼦和绿林⼿段但⼜是“科班出⾝”且⾝居⾼位的王阳明所降服,成了王门弟⼦。王阳明为王银更名,改“银”为“⾉”,并取了⼀个“汝⽌”的表字。
在理清了这个过程之后,我们可以回到作为哲学家或思想家的王⾉的这个“⾉”字,到底该
读“gen”还是“yin”?
在中国的古字中,“⾉”⾄少有四种读⾳,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兹逐⼀⽤现代汉语读⾳标出。其⼀:“gen”,第四声。此为易经卦名,⼜为⽅位名。(余解从略)
模特张志远
婴儿米粉排行榜其⼆:“gen”,第三声。形容性格耿直、语⾔粗俗。
其三:“yin”,第⼆声。此为“银”之异体字。
其四:“min”,第⼆声。此为“民”之异体字。
王阳明为王“银”改名,去“⾦”为“⾉”,完全有可能是把这个“⾉”视为⼋卦之⼀的“⾉”。彖
⽈:“⾉,⽌也。时⽌则⽌,时⾏则⾏。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周易·第五⼗⼆卦》)故王阳明以“汝⽌”为王⾉(银)的字,这应该说是有深意的。
但是,在既没有⼴播电视,更没有互联⽹的明代,难以想象王⾉⾃⼰或他的⽼师王阳明、弟⼦徐樾等⼈会向⼤众发布⼀个书⾯声明:王“银”先⽣已更名为王“⾉”,此“⾉”为⼋卦中之“⾉”,故当读“gen”。特别是那些早已经知道“王银”⼤名的追随者,更需要获取这⼀更正信息。否则,⼤家岂不全读错了?
所以,能够作出的解释或许应该是这样:王阳明及王⾉⾃⼰既有可能把这个“⾉”视为⼋卦
之“⾉”,也有可能把“⾉”作为“银”之异体字之“⾉”。但不管是哪⼀种可能,其读⾳应该仍然
是“银”,或作为银之异体字之“⾉”:“yin”。⽽王阳明之所以将王“银”改为王“⾉”,完全有可能是因为⼆者为同⾳,形体改了,但读⾳仍然不变。
事实上,这个我们今天提出来讨论的问题或者在当时并不成问题。从王⾉⾃⼰来说,在书信中可以易“银”为“⾉”。但在与⼈的谈论中,⽆论“银”或“⾉”,都应该⾃称“yin”⽽⾮“gen”,否则,岂不让⼈听不明⽩?
⽽当时的⼈们,⽆论是书⾯还是⼝头,⾃称时多习惯⽤“某”。⽽友⼈则多称其字号,如对王⾉,动辄“⼼斋”、“汝⽌”,⽽难见⽤“⾉”或“银”。如友⼈罗洪先的祭⽂为《祭王⼼斋⽂》(《念庵集》卷17)、弟⼦林春逢⼈必称“吾师⼼斋”(唐顺之《荆川集》卷10《墓志铭·吏部郎中林(春)东城墓志铭》),等等。⾄于泰州学派诸传⼈,徐樾、颜钧、何⼼隐、罗汝芳,更莫不如此。
作文500字时⾄今⽇,学⼈对于王⾉早⽆⾹⽕之情,故均直书、直呼“王⾉”。这就使这个本来可能不存在的问题凸显出来,因为要读出“⾉”的发声来。由于⼤体上带着和黄宗羲⼀般的“⼠⼤夫”感情,过于重视作为⼋卦之⼀的“⾉”的丰富内涵,所以⼈们⼏乎不提“王银”,并且将“⾉”字读成“gen”⽽
地震自救
⾮“yin”。这样,就使⼀位来⾃于社会最底层的极具天分、让所有读书⼈所有⾝居⾼位者都刮⽬相看的平民思想家,平凡到和⼀般⼠⼤夫出⾝的思想家⼀样缺乏特⾊,⽽这恰恰不是明朝⼈的作风。因为在明朝⼈看来,出⾝卑微并不丢⼈。邹元标《书⼼斋先⽣语略后》云:
或问邹⼦⽈:“泰州崛起⽥间,不事诗书,⼀布⾐何得闻斯道卓尔?”予⽈:“惟不事诗书⼀布⾐,此所以得闻斯道也。盖事诗书者,理义见闻,缠缚胸中,有⼤⼈告之以⼼性之学。彼
⽈:‘予既以知之矣。’以泰州之天灵皎皎,既⽆闻见之桎梏,⼜以新建明师证之,宜其为天下师也。”(《愿学集》卷8《杂着》)
是出⾝的卑微,成就着王⾉的伟⼤。所以钱德洪、刘宗周皆不讳王⾉之为王银,相⽐之下,黄宗羲却显得有些⼩家⼦⽓。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提出应该恢复王“⾉”的本来读⾳“yin”,既是因为以讹传讹已久⽽⼈皆忽略,更是为了指出⼀个事情的本源:王⾉本名王银,这个“银”是其作为灶户和盐贩的⽗亲取的名字,代表着这个家庭或家族发家致富的希望。这个王银本来就来⾃于最底层的凡夫竖⼦之中,他的学说完全来⾃于社会实践和⾃⾝感悟,都是凡夫竖⼦听得懂、悟得到的⼈⽣信条。
王阳明之改“王银”为“王⾉”,已经在对这位底层思想家进⾏“修正”;黄宗羲虽然敬重王⾉的“体悟”功夫,却希望抹去他曾经的卑微。今⽇之研究者,⽆疑在继承王阳明和黄宗羲的事业,继续对王⾉进⾏修正。王“⾉”之读“gen”⽽不读“yin”,正是这种继承的结果。
附记:本⽂的写作,缘于2010年3⽉⾄7⽉在台湾成功⼤学作为客座教授期间,5⽉14⽇傍晚在成⼤⾬荷舞⽔餐厅与黄进兴先⽣“茶余饭后”的讨论,并得到成⼤历史系陈⽟⼥教授的⿎励和帮助。在此致谢。
(作者系江西师范⼤学教授、传统社会与江西现代化研究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