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16草书释读10
716草书释读10
11.10意
重庆中考时间继续上一课,讲“心”部的字草化。
“意”是常用字,上部是“音”字,下面是“心”。“音”又可分为“立”和“日”两部分。“日”省略不写。所以草书“意”变成上面写“立”,下面写“心”。“立”通常取两个笔势,奋笔势加竖笔势。但写快了就是长长短短的四横,第一点也是横。“心”字草化,以一横替代。这一来就是五个横,怎样裹 束得好看点呢?
看见《神鸟傅》中的“意”,把五横分为三组,先写点横,奋笔势;其次横横,一短一长,还是奋笔势;最后“心”用一横,有雁尾,这是章草。王羲之《十七帖》也有这样写的,别外还有用两个笔势的。今草多用两个笔势,把下面三横连写当一组。这一组可认为是衮笔势,笔锋左右来回滚动。智永《千字文》多一个明节点,这是小圈 可不论。
11.11悉
“悉”上而是“采”,秦隶中已经讹变为“米”。“米”字两个笔势,先写两点一竖马桩势,然后一横两点鸡头势 ,两点如果 连写就是奋笔势手拉手歌曲 ;下面的“心”用一横替代。裹 束起来,就是索靖《月仪帖》这样的“悉”字。看上去比“生”字多一横。
王羲之《游目帖》摹本中有“悉”字,马桩势 两点不连写。草书总要有断有连,才比较好看。那王羲之 的“悉”跟索靖比一比,就知道大王这样写好看。
11.12慰
“慰”是古代信函中的常用字,上面是音符“尉”,下面是义符“心”。音符“尉”小篆有三部分,每部分都是一个字。左上角红部分是“夷”字,意思 是平;当动词用时,意思 是使某物平,如夷平。右上角蓝部分是“手”字;下面是“火”。一个手拿着烧热的工具,烫 平东西,这就是“尉”。后来“尉”字假借为官职 之名,烫东西的意思 下面再加多一个“火”,成为“熨”。篆字“尉”在隶变时,右旁“手”变成了“寸”;左边“夷”字两横和“火”变成了“示”。汉隶中“夷”字上面也逐渐成了“尸”。这样“尉”字三部分,成了尸、寸、示。如果 下面再加上一个“心”,就是安慰的“慰”了。
“慰”字草化,省略“示”这部分。“尸 论语心得读后感”简化为一折,三面包有其他笔画挡住缺口,和“口”草化规则 一样,这在上次讲过了。“寸”先不动,“心”用一横替代。然后第二次组织 笔势,“寸”一横向上移动,和“尸 ”字一折合成奋笔势。“寸”余下部分连写“心”字一横,为土字形竖笔势。最后裹 束这两个笔势,就是草字“慰”。记住草字“慰”最后要加一点,这是识别符号。
“慰”跟“氐”和“隹”有时写法相同,所以要加多一点。
为什么我说“有时”呢?因为“氐”和“隹”可以有其他写法。
看看“氐”的小篆,如果隶定时拉直线条,上面是三面包,余下的是土字形。草化结果 就是奋笔势加竖笔势,和“慰”一模一样。所以王羲之写“慰”字要加点,并不是太闲免费送一点。皇象《急就章“有这样一个字,现在你应该读得出了。这是“底下”的“底”字,不要加点。
“隹”的本义是短尾巴的鸟。在战国时楚系文字上,已可看见简写的样子。后来行书字“隹”的写法,应该是由此演化而来的。好像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虽”字,右旁就采用了这样的写法。行书的艺术结构 ,要依照文字的基本结构。而草书“解散隶法”,即解散母公司与子公司 基本结构,重新取势 。“隹”第一笔缩短了,以减少重复路程,皇象“杂”字右旁就采用这样的写法,两个竖笔势。后来更简单的取势 ,是奋笔势加竖笔势,如王羲之《初月帖》“虽”字右旁这个“隹”,它的取势安徽 旅游 ,跟“慰”字取势 完全一样。所以“慰”跟“氐”“隹”,有时取势 会相同。通常“慰”字写完加多一点,以示区别。但有些人随手加点,情况就乱了。
全国一卷省份有哪些譬如“推”字,提手旁一个“隹”字,无论是皇象的章草,还是王羲之、智永的今草,“隹”都不加点,相当一致。但有人写“推”,却加了一点。这是谁?很伤心就是我非常推崇 的孙过庭。我查了一下,他可能 是学索靖的写法。索靖是西晋人,《月仪帖》“推”加了点。
跟“慰”相近还有一个“赋”字,“贝”字边一个“武”。“贝”上面的“目”用一横替代,下面撇捺可写为竖横;这样“贝”就是横竖横,奋笔势。“武”我们以前讲过,一个戈法倒笔势,一个“止”,裹 束起来,“武”省去“止”的一点。这应该是第二次组织 笔势,上面写十字势,下面写虿尾
势 ,那一点就多余了,所以省去 。“贝”加“武”为“赋”,左右连写,整 个字变成奋笔势加土字势 形竖笔势,和“慰”完全相同。孙过庭又加了一点,其实“武”不用加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