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最有前途的专业李卫
丧葬礼俗发端于原始社会,历经周秦的礼制化规范、儒释哲学与民俗的融入,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形成了一种信仰体系、一种信仰文化。历史、文化、制度与信仰的制约,使得丧葬礼俗在整体上保持了较多的共性乃至惊人的相似性。时至“经济化、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仪式也在潜移默化的世俗着,历史的遗痕在悄悄逝去,这的确让我们的传统研究感到困惑:传统的历史脉络到底是怎样的?现在究竟还有无传统?传统到底是怎样的?鲁西南地区的丧葬礼俗,或许为我们了却困惑、了解丧葬文化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印证。
鼓吹乐的形式自从融入民间以后,便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丧葬礼俗密不可分:尽管《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不准在服丧期间弹奏乐器、唱歌、跳舞和参加有关的娱乐活动,否则将
受到处罚。但实际情况却是“近来士大夫中居丧婚娶、丧中听乐……比比皆是”。①这样上有政
策下有对策的文献资料贯穿于丧葬历史的发展。实实在在的反映了鼓吹乐与丧葬礼俗的密切关系。但是详细的音乐使用在一个完整的丧葬仪式中的记载,文献中还是不多见的。
音乐是一种艺术,但更应该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音乐学强调研究音乐更要注重研究它的文化背
景。由此,研究鲁西南地区的鼓吹乐势必将其置于特定的仪式中,使其功能性还原,这样我们的研究才不至于孤立、片面。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其演化的轨迹,我们在注重横向的研究之时,也要把握它的纵
向脉络。在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传统积淀如此深厚的中国,采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更应该注意到历史音乐学的层面。若不如此,许多音乐文化现象是很难解释清楚的。②
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了解鲁西南地区的丧葬礼俗,最直接的文献资料是地方志,因为地方志是记述本地区这种民俗最直观、最详细、最可靠的材料。另外,我们应该知道,现代意义上的鲁西南地区是指以菏泽地区为中心、辐射济宁地区周边县市的区域。但是,文化的传播并非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而更多的是由于地理区划的影响。所以,鲁西南地区的丧葬礼俗,势必与本地的民俗、周边地区的民俗、丧葬礼俗存在共生、共融的关系。但本文限于篇幅与研究的局限,仅将范围限定在隶属于今荷泽地区的几个县市。
1、《巨野县志》(康熙)
古者亲亡以七十日为程,分十七行事。孝子三日不出户外,披跣擗踊,客至,不亲谢。三日晚夜,设奠于门外,披跣而出,焚刍灵哭奠送行。亲友各具筵席盒酒、金纸至丧家门外排列,相继而奠,名曰:
“送三”。绅士家亦知作佛事无当,相延日久,竟以成俗,每七日多用之,以伸追荐之诚者。三七日延冠裳至家,设宴行家祭礼,暂封丧。乡里小户则专以佛道家法从事。殡之日先期行开柩礼,临期行迁柩礼,至期恳有爵者题主、祀后土、留(?)灵、安神。三日,孝子领男妇至茔,祭奠哭泣,名曰:“圆坟”。三虞之礼无有行者……礼仪至丧事
myself作文尤靡,一家有丧,亲友各制绸缎、金旌、牲醴、鼓乐馈送,至殡,复陈花塔、羊豕、绸缎、奠章,果菜多用南品海味。赙仪三、五两不等。……③
2、《巨野县志》(道光)
亲亡以七十日为程,分十七行事。下丧书于亲友家,孝子三日不出户,披跣擗踊,卧用草荐,食必粗粝。吊客至,则于柩侧据地辑首哭谢。第三日晚设奠于门外,披跣而出,焚刍灵,哭奠送行。亲友各具金帛祭筵,排列门外依次跪奠,名曰:送三。首七日:用芦席为棚设桌数张祭,用木盘陈设五谷、蔬果、面食等物。延冠裳六人,其四人在棚内,两傍立赞仪,行三献礼毕,其二人至门外,行“宜歆礼”。司祝者跪读祭文。亲友在孝子后行礼,名曰“陪祭”,是为孝子家祭,亦名“成服礼”。至三七日,亲友各具赙仪入棚,至柩前哭毕,出棚外,行三叩首礼。孝子于设筵时至客厅阶下稽首谢。殡之日,先期行开柩礼,名曰:“开吊礼”,仪如在丧时。恳有爵者题主。临期行迁柩礼。柩出门外,摔瓦盆,于柩前哭。孝子前引,柩行至茔所,行礼举哀,用土掩柩。恳有武职者祀后土,亲友咸临,名曰:“送殡”。孝子回家向主前行礼安神。既葬三日,孝子领男妇于墓前哭奠,添新土于墓,谓之:“圆坟”。④
方媛非常完美
3、《荷泽县志》(光绪)
士大夫旧不用浮屠,迩来竞崇佛事,相沿已成风矣。宅兆叙昭穆不轻别徒,伦序既正兼得古人敦睦之意。祭明多用俗节,不依四诗分至。今序且恒遗祠堂设墓所难,士大夫家不知易也。致生体魄而致□神灵,非先儒所谓不仁不智者欤。⑤
4、《荷泽县志》(光绪十年)
丧不用浮屠、鼓吹,亦不喜堪舆家言。四期之期刍灵,舆马出街衢焚拜,葬合族共域,宅兆叙昭穆,恒数世不轻别徒。祭期用俗节,牲牢酒醴,以食取诸市。
5、《单县县志》(光绪十年)
士大夫家多遵用朱子家礼。七日或二七日、三七日设奠,召亲友相礼,读祭文,曰“堂祭”。葬最重题主,多请显贵者为之。仪文靡费侈多,或衍期葬。近俗亦略改。
地方志中的记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礼俗的画卷,再现了历史中丧葬礼俗的风貌与变迁。但是作为音乐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却只能从这些资料中的片言碎语得出有关
456是啥意思音乐的非常有限的、极为模糊的印象:“一家有丧,亲友各制绸缎、金旌、牲醴、鼓乐馈送”、“ 丧不用
浮屠、鼓吹”。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习俗变化、鼓吹在丧葬中的具体运用,我们不得而知。即便翻阅了整个山东省的各地现存地方志,也是得到类似的印象:及葬期高礼棚幛,雇用乐工行点主三献礼,名之曰“儒礼”。⑥
鼓乐西班夹门列座,戏剧杂作,鼓锣喧闹,自夜至□午不止,每客诣灵前致奠,则侑以笙管,鸣以礼□,用昭隆重。⑦
其中产之家,于初终次午佣鼓吹……⑧
当然,除了地方志,了解丧葬礼俗我们还可以从其它的文献中管窥一般,即因为丧葬文化在传承上的统一性,也由于我们的研究需要——只有在对整体分析把握以后才能得出局部在统一下的的特殊性。浩如烟海的文献确实给了我们关于丧葬文化一个丰富的内容,涉及丧仪、丧服、服丧、仪仗、明器、葬制、葬式等内容,可是同样在当我们研究它所包含的音乐事项时,反复得到的信息仅限于:
1、等级制度的象征:
及葬,给辒辌车、虎贲、班剑、銮辂九旒、黄屋左纛、前后部羽葆鼓吹。⑨
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⑩
王承衍出葬日,在禁乐,礼官请卤簿鼓吹备而不作,从之。景德二年,南郊 卤簿使王钦若言:“郓王□日所给卤簿,与南郊仪仗吉凶相参。望依令别□王公车辂,所有鼓吹、仪仗,亦请增置,以备拜官、朝会、婚葬之用。”从之。11
阳昭公主……薨,葬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虎贲、甲卒、班剑。太常议:“妇人葬,古无鼓吹。”帝不从,曰:“鼓吹,军乐也。往者主身执金鼓,参佐命,于古有邪?宜用之。12
2、丧葬仪式中的音乐形式:
大隧既启,吉日将征,钟鼓雷震,白虎抗旌,龙螭骧首,良驷悲鸣,倡者振铎,挽夫齐声。13
……卜吉有期,即将玄冥。太常既建,千乘列庭。皓皓舆服,翩翩素旌。笳箫寥咧,挽夫齐声。六骥踌躇,萧萧悲鸣。14
经原野之荒凉,属西成之云暮;伐金鼓以清道,扬悲笳而启路。15
3、用乐的禁令(恰恰反映了用乐的普遍性)
前朝之世屡发明诏,禁诸婚娶不得作乐,及葬送之日歌谣鼓舞、杀牲、烧葬一切禁断,虽条旨久颁,而俗不革变。将由居上者未能悛改,为下者习以成俗,教化凌迟一至于斯。16谓......居父母丧身自嫁
娶,若作乐、释服从吉;......疏议曰:......“若作乐”者,自作、遣人等,乐谓击钟鼓、奏丝竹匏磬埙篪、歌舞散乐之类 (17)
诸闻父母若夫之丧匿不举哀者,流二千里。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注:“自作遣人等”)徒三年;杂戏,徒一年;即遇乐而听,及参与吉席者,各杖一百。18诸国忌废务日作乐者,杖一百。私忌减二等,杖八十。19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量的古代文献对于丧葬礼俗中用乐的记载,多限于上述的三个方面,而对于音乐与仪式的结合、乐器的组合形式、乐人的身份地位、乐曲等等问题上我们只能根据相关的材料来推断。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局限,这与继承周礼“居丧不举乐”的传统加之历朝历代的禁乐令息息相关,从而使官书正史行文唯唯诺诺,而笔记小说、野史稗编虽在极力反映市井民风但苦于官方的大环境也分外羞涩。由此想到,要是文献中有这样的一次完整的仪式记载,该是何等的珍贵,因而备感我们这些民族音乐学者们肩头责任之重大。
今人对于丧葬礼俗用乐的研究有赖于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随着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不断的成熟、壮大,类似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的予以丰富、深入。但是,研究的视野多局限于少数民族,对本应有更广泛天地的领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牛玉新的《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运用》20一文是将音乐与鲁西南地区丧葬礼俗结合起来综合考察的一片范例,但是,这种仪式的记述限于其篇幅与主题内容而过于简略,对于音乐的生存背景、音乐在仪式中的功能性等问题,我们依然不得而知。
本文试图以一次仪式为例展现当今在鲁西南这片大地上的民风民俗(当然,这次仪式在当地并非偶然,而是在天天上演的),更想为我们的音乐研究添加一些直观的认识,为我们研究的音乐到他的生存土壤。
当下丧葬礼俗与鼓吹乐
初中话题作文鲁西南地区的一个丧事一般要举行多次仪式:刚去世时、百天、一年、二年、三年、六年甚至还有十年、六十年。百天、一年和二年的仪式简略,只有自家人和少数近亲参与,不收礼钱、不摆酒席也不请乐班;六年、十年甚至更多年的仪式并不多见,它的举行有着许多现实的原因,本文不再累述,但却是相当隆重的;刚去世时和三周年是当地老百姓必须要办的两场仪式,刚去世时举行的仪式又叫“热丧”,三周年的仪式被称为“冷丧”,两者即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三周年与六年和更多年的仪式是一样的。
礼俗的形成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稳定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免会产生某些变异,本文就两种重要的仪式——热丧和冷丧择取礼俗中保持更多统一的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热丧仪式诸环节:
去世当天穿寿衣、锯梁头、烙饼、缝枕头、隐身草、叫魂、烧倒头纸、绊脚绳、
丢噙口鱼、蒙脸布、送信、置灵床、安放尸体、摆长明灯、倒头面、哭魂、岁数纸、哭丧棒、撒路钱、孝服、灵棚的搭建。
第二天有些第一天未完的工作,可以在第二天继续进行;筹备发丧;亲戚、朋友、邻居吊唁;入殓、火化;下午鼓乐班到,请灵、点主、行安神礼。
出殡日亲戚、朋友、邻居吊唁;行家奠礼、盘棺、烧轿、发引、路祭、摔老盆、送葬、告祖礼、下葬、墓祭;宴席礼节——答谢厨师礼、安坐礼、上酒上菜礼、安饭礼。
国旗的意义冷丧:子孙后代为了寄托哀思,在三年之忌辰,纪念先人,在家设林堂香案,进行祭奠,以寄托后人的哀思。与热丧的区别在于:一般冷丧只举行一天,其仪节相当于把热丧头天晚上的仪式(请灵、安神礼)与出殡当天(家奠礼、烧轿车、路祭等)的仪式合为一天举行。
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地方志中的记载,仪式中的某些环节因历史的变化而随之变化,这些变化的表现、及其变化背后的多方面原因,本文将另文予以阐述。
笔者曾对鄄城县王立华乐班进行了长期的跟踪采访,获得了对民间艺人、民间乐班生存的若干活的资料与感性认识,本文将以王立华乐班参加的一次三周年仪式为描述对象,试以说明音乐在鲁西南丧葬礼俗中的应用。
仪式背景::本仪式是为一位老太太的三周年忌日而举行。仪式的主持者有礼相(仪式主仪式背景
持者)和两个执事宾(辅助礼相完成仪式者)。乐班共有十多人参加了这场仪式。
仪式进程(并列举每个仪式环节的演奏乐曲以及乐器配置):
仪式进程
乐班开场 《包妆台》、《扬州开门》。唢呐3、锣1、小镲1。
贵师礼 《快包妆台》、《下五音开门》、变把《扬州开门》。唢呐2、小镲1。
请灵 变把《扬州开门》、《下五音开门》、《平大笛穗子》、单弯(加花较少)《包妆台》。启门礼 单弯《下五音开门》。
稳香案 乐奏短暂音调配合仪式主持者的口令。
安神礼 《平大笛穗子》、《快包妆台》、《尺字开门》、《百鸟朝凤》、《越调》、《鹅乐》。唢呐主奏与笛子主奏交替。唢呐主奏:唢呐1、笙2、梆子1;笛子主奏:竹笛1、
笙2、小镲1。
谢厨师 双弯(加花较多)《下五音开门》。唢呐2、小镲1。
客人吊唁 始终奏《尺字开门》(一个曲子的若干次变奏)。笛子1、笙2、梆子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