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健组合
【《当幸福来敲门》――理想与现实中的黑人美国梦】当幸福来敲门真实故事
    电影作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其传播的主流价值观承载了各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和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被誉为“梦工厂”的好莱坞,制作了一部部体现鲜明美国文化彩的影片。而在美国人心中刻下深深文化烙印的“美国梦”一直是好莱坞的导演们乐此不疲的主旋律。《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隐形人》等影片都从不同的角度完美地演绎了不断变化的“美国梦”。但梦和现实之间有时候就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但如果电影中的主人公演绎的是现实生活中英雄的故事,那么该类电影无疑就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力。由好莱坞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执导,著名黑人影星威尔・史密斯主演的《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中文名《当幸福来敲门》)就是其中引人深思的经典之作。该电影取材于成功创办了“迦纳富饶”投资经济公司的当今美国黑人股票经纪人克利斯・嘉德纳(Chris Gardner)的真实故事,成功诠释出一位已近而立之年、濒临破产、老婆离家出走的落魄推销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该片可解读的元素众多,如“美国梦”、父子情、幸福的真正含义、美国的社会现象等等。本文将从黑人的“美国梦”这个角度入笔,探讨影片中理想的美国梦和社会现实中美国梦的差距及原因。
    一 “美国梦”的多重含义
浮窗功能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该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求。其中第五个层次的需求即自我实现需求,指的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善于独立处事及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而“美国梦”中,人们用勤奋、勇气、创意、决心等来展现对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这也正是源自于对自我实现需求的潜在心理需要。
    “美国梦”由来已久,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300多年前,当英格兰移民浩浩荡荡为寻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就已经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关于“美国梦”,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洛斯・亚当斯在20世纪初的描述是,“美国梦”是“让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生活得更好,有更富裕的梦想,让每一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并取得相应成就。这并非仅仅是拥有小汽车和高工资的梦想,而是对于一种社会秩序的梦想,在这里每个男人以及每个女人无论出身或地位如何,都能以自己的天赋能力取得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并得到他人的认可。”随
着几百年来历史的变迁和美国日渐成为富饶之邦,“美国梦”的内涵也悄然增加。究竟什么是“美国梦”?众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观点不一,不同的美国人也有不同的解读。例如,对于美国黑人而言,从著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开始,他们就致力于破除种族歧视的桎梏,争取享有与白人平等的公民权利,并在同等条件下参与竞争和谋求自身发展的伟大事业。因此,美国黑人的“美国梦”便是摆脱备受歧视、贫困压抑的生活,获得成功,最终融入白人主流社会,真正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份子。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美国梦”都闪耀着一个永不褪的主题:美国提供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短下巴发型
    二 影片中具有励志彩的“美国梦”娱乐新闻网站
煮粽子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煮熟    体现“美国梦”的例子数不胜数:靠个人发明而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奋斗史;靠银行业成为金融巨鳄的摩根;发明汽车生产线的福特;创立著名普利策新闻奖的普利策等等。《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也和他们一样,出身低微,但却依靠个人的勤奋与聪明才智终究成就大业,成为传奇人物。克里斯开始时的生活却和我们普通人有着惊人的相似:坐公交,犯傻,交房租,生活开支,养儿育女的责任,夫妻为生活琐事争吵,
工作,警察的罚单,排队等各类习以为常或突如其来不得不面对的平淡的、烦人的、忧愁的或悲伤的大事小事。甚至在片中,主人公遭遇的这些事情让我们更为之头痛:因交不起租金,他不得不带着儿子在一个公共卫生间里过夜;为了给儿子争得一个救济床位而失态地与人动粗;因欠罚单在警察局被关了一夜后第二天衣衫不整地在街上飞奔,目的是去参加面试;在半夜无处安身时他不顾脸面在朋友门前大声喊叫,只为了要回属于他的14美元;当街头吉他手拿走了他的医疗仪器时,他发疯地在繁忙的街上狂奔,即使是被汽车擦破了皮,撞丢了一只鞋,他也没有停止追赶――那可是他半个月的生活费。克里斯无疑是个阿甘式的人物,有了目标就会不顾一切地狂奔,从不放弃任何可能的机会。同时他又热情开朗,懂得表现自己并对儿子言传身教。经过不懈的努力,克里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片尾,当他被告知自己荣升股票经纪人后,他的眼泪似乎要潸然而下。而当他走出办公室,面对着大厅里一忙忙碌碌的白人同事,脸上流露出的自信是给那些面对生活挑战,望而却步的人们最好的安慰和鼓励。整部影片传递着鲜明的“美国梦”彩:依靠个人勤奋、坚韧、一味追求,终会有傲人的成功未来。由于影片中的故事取材真实,选用的又是黑人主演,这又增加了“美国梦”更为深刻的意义。
    三 美国黑人的圆梦之旅困难重重
    从影片中回到现实来看,奥巴马成功当选美国总统,是现实中非洲裔美国黑人把他们的“美国梦”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最精彩一笔。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不因肤与出身而有所区别。然而,奥巴马的胜利,不代表全体非裔的胜利。被称为“透明的天花板”的非洲裔美国人与白人美国公民之间的隔阂依然存在,绝大部分黑人体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是幸运的,由于这部电影的内容改变自一个黑人千万富翁的亲身经历,我们知道他人生困窘只是暂时的,主人公的命运终会逆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黑人的人生转机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出现,这就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残酷差距。以下,笔者将对其中的部分原因进行分析。
农村宅基地如何补偿    “玻璃天花板”。虽然美国黑人的收入较历史上而言已有大幅度提高,但远不及白人的收入。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的统计,尽管黑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3%,他们所拥有的财产却只占国民总财产的3%。黑人与白人所受到的薪资待遇往往截然不同,美国黑人平均每年收入比白人少1.3万美元,在企业中,黑人往往要付出比白人多得多的努力与汗水才能得到与白人相当的职位或顺利的晋升。人们将这种不公正的待遇称作“玻璃天花板”,即这些障碍如玻璃一般透明,没有明文规定,但实实在在地存在。在一些权威的律师事务所中,黑人专职人员经常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或者边缘化的人而存在。他们除了完成他们的正式工作以外,永远也不会
完全被接纳为这个具有决策权的“俱乐部”成员。这种心理上要付出的代价经常是羞辱性的,而这反过来又会损害他们的工作绩效。更为严重的是,大城市中黑人区的高失业率,黑人中产阶级奋发向上的榜样的缺乏及政府的福利救济政策弊端,未能起到帮助受益者学习工作技能和开拓新的工作机会的作用等原因,致使大城市中失业的下层贫困黑人大多在街上闲逛,使街头暴力、抢劫盗窃、等犯罪行为和非婚生育、单亲家庭、长年依赖政府救济等社会问题触目惊心。
    教育水平的制约。在美国的各族裔中,黑人的教育和文化水平是最低的。此外,黑人的文化传统也使他们不太重视子女教育。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黑人的能力较差,工作前景黯淡,收入水平低。这反过来又使他们的子女教育程度受到负面影响。于是,贫穷和缺乏教育互为因果,形成了“恶性循环”。虽然近些年来,美国黑人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但青年的辍学现象却日益严重。美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教育资源分布与教学质量的不均衡。白人聚居的城区教育质量往往优于黑人聚居的贫困区。从最新现状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对部分美国历史上传统的黑人大学产生重创。权威教育分析家指出,如果美国政府不在近期内采取紧急措施,美国一些历史上传统的黑人大学,包括女子学院、宗教学院、边远地区学院等,将面临由于经费紧张而关闭学校的危险。目前美国几乎所有州政府都
在削减教育经费,这对黑人大学的影响尤其严重。它引发了黑人学生的财务危机和席卷全美的学生贷款潮,使得学生获得资助的可能性和数额都极大地降低。
    城中黑人区危机。二战以来,由于白人阶级逐渐向郊区扩散,许多非裔及其他贫困人口拥向城市,填补了白人留下的空缺,集中居住在城市中心地带,形成了黑人区与白人社会呈隔绝的状态。黑人聚居区被称为“隔都区””(ghetto),房屋破败,人口拥挤,经济萧条,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使他们中很多人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奋斗的动力,于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种反社会行为来发泄自己的失望和对社会的不满,而这些行为非但无助于他们摆脱贫困,反而进一步加强了白人社会对其的歧视与隔离,导致隔都市化现象继续存在并不断加强。然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近十多年来,美国很多大城市中心又出现了“富绅化”现象,即很多发展商翻修城区中心的厂房和居民区,增建高消费零售店和餐饮店,提高房租和房价,吸引富人和高薪收入人搬入城市中心区,进一步挤占了黑人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