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震序列类型与分布特征研究
程鑫;黄显良;洪德全;吴雯雯;戚浩;郁建芳
【摘 要】根据安徽省历史地震(294~ 1969年,M≥43/4)和现代地震(1970~2013年,Ms≥3.5)资料的统计结果,通过估计历史地震序列类型,将安徽地震类型划分为“相对安全类”和“相对危险类”.结果表明:安徽省历史地震类型的统计结果和空间分布特征与现代地震序列类型大致吻合,绝大多数中强历史地震属“相对安全类”,而“相对危险类”的历史地震主要分布在霍山地区、皖东北地区和宿北地区.安徽地区内的地震活动具有较高的继承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震后地震趋势的快速判定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中国地震》
【年(卷),期】2015(031)004
【总页数】汽车抵押贷款8页(P730-737)
【关键词】地震序列类型;分布特征;安徽
【作 者】程鑫;黄显良;洪德全;吴雯雯;戚浩;郁建芳
【作者单位】安徽省地震局,合肥市长江西路558号 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市长江西路558号 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市长江西路558号 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市长江西路558号 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市长江西路558号 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市长江西路558号 230031
袁巴元是谁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315
0 引言
在有感地震发生后的早期阶段,后续地震活动趋势是政府和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并愈发引起各级地震部门的高度重视(张杰等,2005;蒋海昆,2010)。中国大陆中强地震的余震序列研究表明,中强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在统计意义上有较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即某些区域的中强地震以某种类型的序列活动为主,另一些区域又以另外类型的序列活动为主,固定区域的地震序列类型呈相对的稳定性(蒋海昆等,2006a),事实上,序列类型营业执照注销怎么办理
的空间分布与区域构造运动形式有关(王华林等,1997)。因此,事先做好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可以为震后地震类型的快速判定提供必要依据。
安徽省地处华北断块区、下扬子断块区和秦岭-大别山断褶带3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壤地带,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在安徽中部的大别山东缘相复合,区域内构造背景比较复杂(陈安国等,2009)。自1970年区域测震台网逐步建立以来,安徽省中强震并不多,依据现代地震资料难以为区域内地震序列类型的分布及其划分提供有效参考。安徽省最早的地震记载可上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明代以后,史志盛行,更多涉猎地震灾害的记实(安徽省地震局,1983),这为我们分析研究该区域内的地震序列类型及其分布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在充分发掘安徽省历史破坏性地震资料的基础上,从史料记载的考究和震后地震类型快速判定的需要入手,对安徽省的地震序列类型进行了梳理分析和初步判定。
1 现代资料的选取与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
1.1 现代地震资料的选取
安徽省现代地震目录主要使用的是安徽地震台网目录(1970~2013年),同时参考中国地
震台网目录。本文选取安徽省1970年以来具有一定影响的地震(M S≥3.5)18组,用于对震型的分析研究。
1.2 现代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
任素汐前夫根据现代地震学关于地震序列类型的传统称谓及地震序列类型划分的预测意义,将中国地震局(1998)给出的现代地震序列划分标准拓展后划分为孤立型、主余型、前震型、双震型和震型5种。
(1)孤立型序列:E max/ΣE≥99.9%,ΔM≥2.5;
(2)主余型序列(简称主余型):90%≤E max/ΣE<99.9% ,0.6≤ΔM≤2.4;
(3)前震型序列:在主震前有前震活动,ΔM≥1.0;
(4)双震型序列:E max/ΣE<90% ,ΔM≤0.5,有 2个主震;
(5)震型序列:E max/ΣE<90% ,ΔM≤0.5,且主要地震在 3次或 3次以上。
E max为最大地震释放的能量,ΣE为整个地震序列释放的总能量,ΔM为最大地震震级与次大地震震级之差;其中,前震型序列中的前震活动指的是直接前震,ΔM为最大前震震级与主震震级之差(王林瑛等,2005)。对所选地震的综合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安徽现代地震序列类型(1970~2013年,MS≥3.5)地震日期序号地震类型年-月-日 °N °E 地名1震中位置 最大震级M S次大震级M S 1970-05-09 116.40 31.00 岳西 3.6 — 孤立1971-02-01 116.00 31.50 霍山 3.5 3.3 震3 1972-03-16 116.87 30.80 桐城 3.5 0.8 孤立4 1973-03-11 116.17 31.37 霍山 4.5 4.3 震5 1973-09-22 116.52 33.58 濉溪 4.0 1.6 主余6 1976-08-30 117.07 32.50 长丰 3.6 — 孤立7 1979-03-02 117.42 33.18 固镇 5.0 3.2 前震8 1982-09-27 116.55 31.62 六安 3.8 1.9 主余9 1984-09-25 117.50 31.58 巢湖 3.5 2.2 主余10 1985-05-10 116.57 31.60 六安 3.5 2.5 主余11 1999-12-30 116.07 33.32 利辛 4.1 1.4 孤立12 2002-07-14 116.12 31.38 霍山 3.5 0.8 孤立13 2002-08-29 116.17 31.43 霍山 3.5 2.5 主余14 2005-07-21 116.77 32.57 寿县 3.6 2.2 前震15 2006-07-26 117.62 32.53 定远 4.2 1.1 孤立16 2008-04-06 117.48 31.96 肥东 3.5 1.9 主余17 2011-01-19 117.12 30.66 安庆 4.8 2.2 孤立18 2011-06-17 116.56 30.55 桐城 3.6 1.1 孤立2
根据表1中18组地震序列类型统计结果,孤立型地震序列8组,占序列总数的45%;主余型地震序列6组,占33%;前震型地震序列2组,占11%;震型地震序列2组,占11%;自有仪器记录以来尚未记录到双震型序列地震。可以看出,安徽现代地震序列类型中以孤立型和主余型地震为主,共占78%;前震型和震型地震只占22%,相对较少。
2 历史资料的选取与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
2.1 历史地震资料的选取
本文使用的历史地震目录取自《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和《中国地震简目》(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5;《中国地震简目》编汇组,1988),并参考了《安徽地震目录》和《安徽省地震监测志》关于历史地震的记载(安徽省地震局,1983、1989)。根据历史记载,公元294~1969年安徽省共发生破坏性地震(M≥)32次,其中5.0级以上23次。
方柏霓2.2 历史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
刁守中等(2002)对历史地震序列类型估计提出了建议方案,笔者认为该方案对于震后趋势判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依据安徽省地震序列特点对这一方案做出相应调整,即将“
孤立型”与“主余型”序列合为一类,作为“相对安全类”地震序列,表示主震后原震中区无相当或更大地震发生,对原震区不会造成更大破坏;将“前震型”、“多震型(双震型和震型)”等序列合并为一类,作为“相对危险类”地震序列,表示原震中区短期内仍可能有相当或更大的地震发生,对原震区仍会造成更大破坏。由于历史地震的烈度主要是依据历史记载而定,再通过震级—烈度的关系换算出近似震级,故对于震中位置和地震强度的确定精度不高,难以按照现代地震序列的标准划分,因此分为“相对安全类”和“相对危险类”较好(田建明等,2004)。参考这一方法,本文对安徽省历史地震序列类型划分作出如下约定:
(1)相对安全类地震(Ⅰ类):目录中只有1条地震记录,史料中也无明确“屡震,连震,复震,复震尤甚”等记载的地震视为“相对安全类”;
(2)相对危险类地震(Ⅱ类):目录中有2次以上震中位置相同的地震,ΔM≤0.5,且发震时间相近;目录中有2次或多次 级以上地震,且震中距在50km以内,ΔM≤0.5,发震时间间隔不超过3个月;目录中只有1条地震记录,但记载中亦有如“戌时地震,本子夜时,复震尤甚”等信息。
此外,在具体划分时笔者对安徽地震史料记载的前后内容以及地震强度、震中区域等因素也进行了综合考虑,结果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