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远方》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在远方
曹文轩
①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讲,故乡在情感指涉上其实是约等于乡土的。乡土并非仅指一方水土,更重要的是这方水土所养育出的精神和情怀。乡土乡情,童年童趣,写人纪事,抚今忆昔,乡土甚至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贯穿始终的基调。董华的《大地知道你的童年》,正是一本充满故乡味道的散文集。全书九个单元,一百五十篇短章,花鸟鱼虫,世情百态,写尽了北方童年的生动与丰富,让我这个旅居北方多年的南方人也增长了不少的见闻。
②汪曾祺每当写到故乡时总会说“我们那个地方”,他像孩子熟悉母亲一般熟稔那个地方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种风景,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但是风土人情,写得有趣不足为奇,写得有情绝非易事。天南海北,风情各异,出一两处此处独有而别处难寻的景致和特来
渲染一番并不高明,高明的是写出这方水土的人情。正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让人记住的远远不是沱江两岸高高的吊脚楼,不是硕果累累的桃园,不是漂泊不定的渡船,而是那青山绿水的风景中,生活着的人,他们的良善,他们的狡黠,他们卑微而又勉力活着的状态。《大地知道你的童年》写顽劣的孩童,斗草捉虫,爬树下河,偷瓜摸蛋,打泥仗捉迷藏,正月十五散花灯,追忆童年的背后,却让人感受到“那个地方”生活着的人对泥土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万物的悲悯,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逝者如斯夫的忧伤,因为年华老去,记忆中的故乡终究还是成了一代人回不去的遗憾。
③我料想董华在写作这本书时一定是愉悦和享受的,正如我在阅读时感受到的愉悦和享受一般,因为读着读着,就会让人忘却钢筋水泥般的城市,逃离熙熙攘攘的人,回到远方的故乡。那个空旷的天空下,一片同样空旷的田野上,一个瘦弱的男孩,漫无目的地走着,穿过几块摇曳的稻田,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五光十的捕鱼盛宴,看着热闹的水面重新归于平静。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散落的村庄,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水流,阡陌相连的小道,袅娜缠绕的炊烟。生活虽然贫瘠,但是童年的乐趣却很丰盛。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的变幻,日升
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④所以,我时常感恩文学,正是因为文学,我才得以时时观照那个记忆中早已远去的故乡,那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即使我不再写童年的乡村故事,那样的情怀却能奇迹般地使得故事具有再生长的可能,鲜活得几乎触手可及。童年虽然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却永无止境,早已成为我们创作时的血液和命脉,时时生长,历久弥新。网页自动关闭
⑤现代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是去乡村化,城市无边无尽的扩张,乡村不断被蚕食,同时萎缩和流失的还有乡土的情怀。我有时不免感慨现在孩子的辛苦,生活上虽然衣食无忧,却要在繁重的学业间隙穿梭各大辅导培训班,仅有的闲暇时光也早已被手机电视电脑等占据,即使于乡村留守的孩子们而言,恐怕也早已失去到大自然中寻乐趣的兴致抑或也没有那样未开发的自然等着他们去开拓。正如董华在书中所言,“对应泥土和泥土里生长的东西,他们还有很多不懂;因为失去了懂得的机会”,童年生活贫乏得近乎可怜,对自然的认识几乎全诗从书本上得来,更遑论乡土情怀。这样的童年幸福感大约是要大打折扣的。
⑥《大地知道你的童年》让我感动的还有对于乡土情怀的传承,乡土社会凝结的基础除了
大地,就是情感,而这种情感除了血脉亲情联系之外,就是乡情、邻里之情,进而生成对于天地、自然、人世的态度和相应的礼节。书中那个可爱机灵的叫董为的小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爷爷的教导下,离开都市,回归乡村,感受自然,拥抱自然,在和睦淳朴的乡间活泼自在地生长着。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下,与他同龄的孩子相比,董为的童年幸福丰盛得近乎奢侈,这一切都是他爷爷用心良苦的馈赠,而我相信这份生命中珍贵的馈赠一定会在那个叫董为的小伙儿以后的人生中大放异彩。
⑦故乡是一个人成长的精神底。我始终觉得一个心中有故乡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宽厚而温暖的,而他呈现出的文字也是浸润了他故乡的水汽和彩。因为他漂泊游荡的灵魂终有归属。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B. 勉力:坚韧努力
C. 历久弥新:经历长久的时间,反而更加鲜活
D. 遑论:妄加议论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大多数中国人心里,故乡不仅指一方水土,更包含乡土精神和情怀,这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B. 第②段以汪曾祺和沈从文两位大师的写作表明,在写到故乡时,描写风土人情容易,但能浸润作者深挚情感不易。
C.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表现出现代城市孩子因缺乏乡村生活体验,无法体会自然的乐趣,童年生活不幸福。
D. 作者相信,让孩子们在乡间活泼自在地成长,生成对于天地、自然、人世的态度和相应的礼节,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3.简要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画线的文字。
4.本文题目“故乡在远方”意蕴丰富,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包含了哪些内涵。
和文强有染的女星
5.文章结尾说:“我始终觉得一个心中有故乡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宽厚而温暖的,而他呈现出的文字也是浸润了他故乡的水汽和彩。”根据你的阅读经历,以一位作家及其作品内容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内容上写童年在大自然中快乐自在的美好生活,表达出对儿童远离自然,缺失乡土情怀的忧虑,以及对“远去的故乡”的留恋;结构上照应上文孩子们早已失去大自然中才能享有的乐趣,又引出后文对这种现状的反思和忧虑;效果上使用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语言生动形象,表现力强,突出情感,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小题4】(1)自身而言,故乡在远方,意味着近处不是故乡或者没有故乡。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的留恋和珍爱;作者认为一方水土可以养育出精神和情怀,它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贯穿始终的基调,一个心里有故乡并时常感恩、怀想的人,必然是一个有温度的人,所
谓文如其人,唯此才能写出触动人心的文章。(2)从序言而言,本文是给董华的《大地知道你的童年》作序,自然是要推崇的,所以“故乡在远方”这个题目暗指童年逝去再难返的幸福时光,另外也在赞扬《大地知道你的童年》这部书的价值,它留驻了童年和记忆中的美好,具有呼吁号召性。(3)从写作用意而言,希望孩子们能够生活在一个可以称为他们故乡的地方,将来的他们有一天也如我们一样能够怀念故乡,拥有记忆中的美好,并在拥有时懂得珍惜;也告诫家长及社会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和自由,不要让学习和名利心挤兑走本该享有的幸福时光。
       【小题5】示例:鲁迅的《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都是写故乡的经典作品。闰土,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现实原型章闰水。作者在文中着力塑造了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形象,给予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闰土成为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闰土有着封建的思想和较强的等级观念,对他鲁迅先生还是有同情感的,且同情大于批判。每次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仿佛在听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向伙伴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听着那一声声的夸赞炫耀,看见了那眉飞舞的神态,感受时而兴奋时而低落的情绪和由好奇到失望转而高兴起来又陷入深沉回忆的心理变化,我也会随之喜怒哀乐,似乎徜徉在季节变换、彩艳丽的百草园,流连于书声朗朗的三味书屋。除了再现美好的时光
鲁迅在对善良老私塾的描绘中,隐含有调侃之意,但其间多的是温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这些篇目无疑都是温暖人心的,而这份温暖恰好来自“一个心中有故乡的人”,他的内心宽厚——有大爱、悲天悯人,“温暖”的意思就是指作品能触动人心,具有正能量的感染力,呈现出的文字也是浸润了他故乡的水汽和彩,意即能表现故乡的特,字里行间满富乡土味和大自然气息,这样的情感和内容当然会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小题1详解】狐小幂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既然是文中词语,解题时既要熟悉该词的所有义项,还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查,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高圆圆简历个人资料简介
魔兽世界黑金门D项,正确的解释为“遑论:不必论及;谈不上。”
故选D
【小题2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与赏析能力。具体而言四个选项关涉的考查内容是:理解句意,解读情感,分析修辞。本题需要考生储备借代和比喻修辞的相关知识,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借代和借喻都用一事一物代替另一事物,形式上相似,但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部分和整体或者特征和概念之间的关系),重点在指称。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而且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但不同类,重点为了表意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借代不能改为明喻或暗喻,借喻则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用构成明喻的办法就可以鉴别借代和借喻。把本体出来,如果能加“像”构成明喻的,是借喻,反之就是借代。谢贤打曾江的原因
C项,“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错误。画线句“对应泥土和泥土里生长的东西,他们还有很多不懂;因为失去了懂得的机会”中无比喻修辞,“泥土”是借代修辞,指代大自然,用特征、部分带本体。
故选C
【小题3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文字的能力,赏析的角度有:内容主旨、语言修辞、结构思路。解答此题时既要能写出引用句大体意思,又要点明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答思想感情时不能只出现感情这一概念术语,还要具体到什么样的感情。答结构思路时也是如此,不能只说承上启下或者过渡,要具体到承接上文的什么,引出下文什么内容来才能得分。
作者引用了董华在《大地知道你的童年》中的文句,运用反复(空旷、穿过、看着)、排比(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比喻(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五光十的捕鱼盛宴)等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整散结合,富有文采,给读者眼前展现一幅童年身处大自然中的美好感人的画面,以唤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并生发联想想象,身临其境重温美好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既与上文自己的看法“(孩子)早已失去到大自然中寻乐趣的兴致抑或也没有那样未开发的自然等着他们去开拓”相吻合、照应,又引出后文对这种现状的反思“我有时不免感慨现在孩子的辛苦,生活上虽然衣食无忧,却要在繁重的学业间隙穿梭各大辅导培训班,仅有的闲暇时光也早已被手机电视电脑等占据,即使于乡村留守的孩子们而言,恐怕也早已失去到大自然中寻乐趣的兴致抑或也没有那样未开发的
自然等着他们去开拓。正如董华在书中所言,……童年生活贫乏得近乎可怜,对自然的认识几乎全诗从书本上得来,更遑论乡土情怀。这样的童年幸福感大约是要大打折扣的”,作者借董华的话,既体现了对文章内容的认同,也再次强调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对儿童远离自然,更缺失乡土情怀的忧虑,以及对“远去的故乡”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