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派】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它是新诗最初的尝试之作。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俞平伯、康白情等人也发表了白话新诗。胡适在1920年3月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尝试白话诗的创作,现代新诗的诗体范式开始形成。 | 胡适 沈尹默 俞平伯 康白情 刘半农 刘大白 | |
王统照 周作人 冰心 鲁迅 朱自清 刘延陵 | ||
【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1921年7月由郭沫若等人组成。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创造社丛书》,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创造》季刊,1923年5月起出版《创造周报》。同年7月在《中华新报》编辑文学副刊《创造日》)。前期的创造社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具有浓重的唯美抒情倾向。后期创造社有冯乃超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其中,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来加入了现代派阵营。 | 郭沫若 宗白华 王独清 冯乃超 穆木天 | |
【湖畔诗人】1922年3月,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湖畔诗社后,效仿英国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的风格,以中国的湖畔派诗人自居,并于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合集,书名为《湖畔》和《春的歌集》。后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编辑出版刊物《支那二月》。形成了湖畔诗派。以写作爱情诗而最为有名。 | 应修人 汪静之 潘漠华 冯雪峰 | |
【新格律诗派/新月派】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团结了一大批后期"新月派"的新诗人。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 徐志摩 孙大雨 饶孟侃 林徽因 于赓虞 刘梦苇 闻一多 朱湘 邵洵美 卞之琳 方令孺 方玮德 陈梦家 | |
【早期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的作品主要出现在1925到1928这4年间。中国的象征诗派创作理论和实践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观念联络的奇特,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思想。这一诗派对后来的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李金发 穆木天 王独清 冯乃超 | |
【现代派/现代主义(包括汉园三诗人)】现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1932年《现代》杂志在上海创刊,成为现代派诗人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最早提出“现代派”概念的是当时的批评家孙作云,他于1935年发表了《论“现代派”诗》一文。现代派一方面追求“纯诗”的艺术观,坚持表现自我,以个体生命和个人情感为中心,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往往表现出悲观的虚无思想。在表现形式上,不追求严格的格律,诗的韵律靠诗情的抑扬顿挫来表达,多用象征、暗示构成诗的意境。现代派诗人中,风格较为独特的是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1936年他们三人出版了合集《汉园集》,被称作“汉园三诗人”。 | 戴望舒 卞之琳 何其芳 李广田 金克木 冯文炳 林庚 李白凤 苏金伞 冯至 纪弦 辛笛 徐迟 南星 | |
【七月派】由《七月》杂志得名,指在《七月》、《希望》等杂志以及《七月》丛书的出发表作品的诗人。《七月》杂志于1937年9月在上海创刊,主编是胡风。诗人阵容强大、思想倾向鲜明,有已经成名的诗人如艾青、田间等,而更多的则是刚刚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政治抒情诗占有较大比重,多着重对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 | 艾青 胡风 田间 彭燕郊 牛汉 鲁藜 绿原 阿垅 曾卓 杜谷 邹荻帆 | |
【中国新诗(包括九叶诗派/九叶诗人)】指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在上海出版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而形成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穆旦、杜运燮等。在中国新诗派诗人中,辛笛、穆旦、唐祈等30年代就开始写诗,而其他诗人如杜运燮、陈敬容、郑敏、杭约赫、袁可嘉等基本上都是在40年代中期才开始他们的诗歌创作生涯。他们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该诗人中有九人的作品《九叶集》于1981年出版,因此又被称为"九叶派"。 | 穆旦 杜运燮 辛笛 陈敬容 郑敏 唐祈 唐湜 袁可嘉 杭约赫 | |
【现实主义】泛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全国报刊杂志上出版的诗歌。作品普遍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运用典型化的方法描写生活的真实化本质。代表诗人有李瑛、郭小川、公刘、张志民等。 | 李瑛 郭小川 公刘 张志民 | |
【现代派/新现代主义】1953年纪弦创办了《现代诗》季刊,二月创刊号问世。参加《现代诗》季刊的还有杨唤、林泠、元思、羊令野、郑愁予等。1956年纪弦号召诗坛同仁,组成现代派,提倡新现代主义,掀起新诗的再革命运动,即所谓的现代派的“自由诗运动”及“现代诗运动”。现代派诗人也可能说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延续,所以也称为新现代主义。《现代诗》季刊的创办也被认为是台湾现代诗歌的起端。 | 纪弦 杨唤 林泠 羊令野 郑愁予 | |
【蓝星诗社黄立行个人资料/蓝星诗】蓝星诗社于1954年由余光中等成立,并先后创办了《蓝星诗刊》杂志、《蓝星诗页》、《蓝星年刊》等,对台湾的现代诗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对台湾的现代诗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蓝星诗社是具有沙龙精神的现代派诗社,最具特的是自由创作路线,提倡充分发挥个人才华、个性,形成独有的以乡土情结作为诗歌精神的创作风格。1957年诗人覃子豪发表重要诗论《新诗向何处去》,主张诗歌应该通过反映现实和人生来观照读者,也就是传统的严谨和浪漫的抒情相结合的风格。蓝星诗的代表诗人覃子豪、钟鼎文和后起的余光中、罗门、蓉子等。 | 余光中 覃子豪 钟鼎文 罗门 蓉子 周梦蝶 向明 白萩 夏菁 | |
【创世纪】创世纪诗社成立于1954年10月,由当时的洛夫、张默和稍后介入的痖弦发起,出版《创世纪》诗刊。作为"创世纪诗"的代表诗人,洛夫自1958年写作《我的兽》便开始进入"现代诗"的创作时期。之后,用了将近5农家谚语年的时间,洛夫完成了总共有64节、600多行的长诗《石室之死亡》,成为台湾诗坛最具争议的作品。痖弦1968年出版了诗集《深渊》,使他在台湾诗坛赢得了持久不衰的盛誉。张默诗歌创作的最佳时期是在对"超现实主义"进行省思和扬弃,而提出"现代诗归宗--归向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宗"的70年代以后,"乡愁"则是张默这一时期创作最重要的主题。 | 洛夫 张默 痖弦 杨牧 辛郁 管管 商禽 叶维廉 | |
【朦胧派/今天派(包括白洋淀诗)】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诗坛出现了大批的优秀青年诗人。他们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进行挑战,先后大量发表了当时无法让“正规”诗坛接受的充满新风格的诗。他们诗歌来反思人的本质问题,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他们由地下秘密写作、交流转入公开写作和集会活动。早期的朦胧派诗人有食指和黄翔等,1978年12月北岛、芒克等创办了民刊《今天》,推出了一批当时的优秀诗人的作品,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严力等。因为1985年11月出版的《朦胧诗选》收集了这些诗人的作品,所以一般人将他们称为朦胧诗人,又因为大部分朦胧诗人都在《今天》上发表过作品,朦胧派也往往被称为今天派。白洋淀是当年离北京较近的河北知青点,聚集了大批高官子弟,他们因家庭的优势容易接触西方的前沿作品,因此而产生了白洋淀诗。白洋淀诗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等。 | 北岛 杨炼 多多 舒婷 芒克 顾城 食指 黄翔 江河 梁小斌 严力 王小妮 林莽 方含 田晓青 哑默 傅天琳 | |
【新现实主义】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以《诗刊》、《星星》等官方刊物为主要平台,形成了“新现实主义”诗派,其创作原则包括写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和对社会和自然忠诚的写作精神等。新现实主义主要中坚力量是叶延滨、流沙河、傅天琳等。他们的兴起和发展与民间的朦胧诗派几乎平行。 | 叶延滨 流沙河 傅天琳 洪辰滚出娱乐圈 | |
【新边塞诗派诗歌】八十年代昌耀等以《绿风》诗刊为平台形成“新边塞”诗派,以咏唱西部为主。 | 昌耀 | |
【大学生诗派】指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各大学兴起的前所未有的诗潮,共有4个梯队的具有强大创作力量的大学生诗歌创作队伍。第一梯队是77、78级大学生诗人,如叶延滨、王小妮、王家新、韩东、丁当等;第二梯队是79、80级大学生诗人,如宋琳、于坚、简宁、翟永明、林雪、小君、王寅、陈东东、陆忆敏、骆一禾、海子、普珉、西川等;第三梯队是81、82、83大学生诗人,如江堤、臧棣、黄灿然、张枣、李元胜等;第四梯队是84、85、86大学生诗人,如小海、伊沙、中岛、徐江、候马、桑克、戈麦等。而他们的诗歌报刊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跨校组织的大型社团创办的诗歌报刊:如黑龙江省大学生诗歌联合会1984年创办的《大学生诗坛》,重庆近二十家大学生诗社文学社1985年3月联合创办的《大学生诗报》,《这一代》(1979),《中国当代诗歌》(1986),《我们》(1980),《现代诗报》(1985),《南十字星》(1985)等。第二种是各大学诗社、文学社创办的社刊:如辽宁师范学院1979年创办的《新叶》文学丛刊,徐敬亚、王小妮、吕贵品等主编的《赤子心》诗刊和《红叶》,宋琳、张小波、于奎潮等主编的社刊《夏雨岛》,于坚主编的《银杏》《高原诗集》等几十种。第三种是大学生校园诗人自办的诗歌报刊:如兰州大学中文系学生封新成等1982年创办的《回音壁诗刊》及1984年创办的《同代诗刊》,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80级学生王寅、陈东东、陆忆敏1982年创办的《作品1号》,北大中文系83级学生臧棣主编的《启明星》文学丛刊,四川南充师范学院学生万夏、李雪明、朱智勇创办的《彩虹》诗刊以及李亚伟、胡玉创办的《刹那》诗刊,万夏、李亚伟、胡玉等创办的《金盾》诗刊等几十种。 | 叶延滨 王小妮 王家新 韩东 丁当 宋琳 于坚 简宁 翟永明 林雪 小君 王寅 陈东东 陆忆敏 骆一禾 海子 普珉 西川 江堤 臧棣 黄灿然 张枣 李元胜 小海 伊沙 中岛 徐江 侯马 桑克 戈麦 万夏 李亚伟 郑单衣 杨克 南野 祝凤鸣 岩鹰 叶舟 唐欣 | |
【第三代/新生代/新世代/后新诗潮】严格地说,第三代诗人不是属于某一个诗的流派而是指前朦胧诗人之后出现的一大批诗人,又称“新生代”,以1986年10月的“中国现代诗体大展”为结体标志。这批诗人是在82年以后与朦胧诗人脱离时逐步形成起来的;他们在方式方法上是受其前朦胧诗人的严重影响而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的后现代主义,反英雄反崇高及平民化是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一。他们人物众多、流派纷呈、各种旗帜铺天盖地,他们往往以集团利益的体出发尔后又反代、反集团,或努力在个体上趋于成熟后的独立和孤独,或游离于一切社会、文化意义,但他们的统一大旗一直是生命意识即强烈树立个体的趋于完全向内转的本体价值建构文学,是从反民族传统劣根性开始的深层次反文化的泛文学本体思想,是较之前朦胧诗人更加现代意识的本体论上的诗歌革命运动。他们开始以“后文化实验诗”进行实验、反叛,尔后牢固确立了终极生命边缘实验诗歌立场和态度,即先锋诗歌,因此他们是前卫诗人。他们之中的代表人物众多也就泯灭了典型人物的光辉。其实发动这场运动的领潮人包括“非非主义”、“他们”、“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海上诗派”、后现代主义以及现代现实主义等的一批具有社会实力的新生代诗人和评论家。 | 周伦佑 蓝马 杨黎 于坚 韩东 严力 西川 宋渠宋炜 李亚伟 王家新 杨远宏 石光华 肖开愚 雪迪 南野 欧阳江河 张枣 翟永明 廖亦武 雨田 柏桦 万夏 南野 丁当 吕德安 柏桦 肖开愚 牛波 陈东东 海子 骆一禾 西川 伊蕾 钟鸣 孙文波 | |
【莽汉主义】1984年初春,”莽汉”的诗歌流派由李亚伟等人创立。莽汉主义显示了一种非理性式的反文化姿态,他们追求生命的原生态,摧毁优美、解构崇高是他们诗歌的心理基点,随意性的口语、放荡不羁的叙述主体、“垮掉的一代”的形象特征,是他们诗歌的鲜明标志。1986年莽汉解散,但是莽汉主义却留了下来。莽汉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李亚伟,万夏,胡冬,马松等。 | 李亚伟 万夏 胡冬 马松 | |
【整体主义】成立于1984年,主要活动时间在1985—1989年之间,以石光华、宋渠、宋炜和杨远宏等人为主。石光华、杨远宏集创作和评论于一身,宋渠、宋炜兄弟专攻写诗。整体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其存在与整体的联系和生成,只有包括人在内的整体才是具有确定意义的存在,人也只有超越自身的存在而上升到整体的层次才是真实的提倡整体主义思想在诗学域中的还原,并强调直接面对整体向存在开放,及对具体生命形态和人类现存生存状态的超越。 | 石光华 宋渠宋炜 杨远宏 | |
【海上诗派】海上诗派成立于1984年4月,成员有王寅、孟浪、刘漫流、陈东东等。“海上”的名称,来源于“上海”的“被推了过来”所暗示的孤独。他们在艺术自释里写道:“有人在海上行走。我们就是”。他们宣称“诗歌出现了,技巧从我们的手中渐渐消失。我们都孤独得可怕……躲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写诗,小心翼翼地使用这样一种语言。” | 王寅 孟浪 陈东东 | |
【圆明园诗派】1984年7月北京一批青年诗人成立“圆明园诗社”,并自办民间诗刊《圆明园》,主要成员有黑大春、雪迪、大仙、刑天等。圆明园诗派创建起就注定了不属于那种能够在诗歌史中确立自身审美体系的诗歌流派。它在朦胧诗之后之所以能够对诗界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诗中有重要的风格迥异的个性化诗歌的存在。 | 黑大春 雪迪 大仙 殷龙龙 | |
【撒娇派】1985年2月京不特和默默发起的“撒娇”诗社在上海正式成立,创办民间诗刊《撒娇》,胡同和孟浪加盟。1986年12月,《华夏诗报》刊评论《撒娇的与并不撒娇的》,引起全国范围的讨论。2004年,默默等人在上海创办“撒娇诗院”,《撒娇》复刊。在那个相对严肃的年代,公开“嚎叫”是不被允许的,撒娇派的诗人于是选择了迂回着来“撒娇”,也就是“温柔的反抗”。而隐藏在这温柔背后,默默他们真正想做的不过是“撕破那些伪君子的面目”,“诗歌可以真正的平民主义”。 | 京不特 默默 孟浪 | |
【他们诗】1985年春,酝酿了一年的《他们》出版。在诗坛引起巨大反响。《他们》的创刊成为第三代诗人崛起的重要标志。其领军人物于坚、韩东也成为“第三代”的代表性诗人。1986年于坚组诗《尚义街六号》发表,该诗对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口语写作风气产生了重要影响。于坚的名字从一开始便与1985年兴起的先锋运动紧密相连,1998年发表的《飞行》与1994年发表的《0档案》至今被人认为是中国当代诗歌探索的最前沿作品。韩东提出的“诗到语言为止”的着名命题,是对“朦胧诗”所扮演的“历史真理代言人”的有力否定。他的诗歌作品如《山民》、《有关大雁塔》和《你见过大海》等代表了“第三代”诗歌创作成就的最高水平。另外,“他们诗”中比较重要的诗人还有丁当、小海、刘立杆、朱文等。 | 于坚 韩东 丁当 小海 刘立杆 朱文 吕德安 杨克 普珉 吴晨骏 | |
【丑石诗】《丑石》创办于1985年5月,是诞生在福建霞浦的一个民间诗歌刊物,2001年被《诗选刊》杂志社评选的“中国五大民间诗报刊”之一。早期的丑石诗人是清一的霞浦诗友,不定期地出版油印诗刊,后来发展到福建和全国,最后发展成全国唯一定期双月出版的民间诗歌大报。2003年,丑石诗歌网成立。以《丑石》为阵地,形成了丑石诗,涌现出了汤养宗、刘伟雄、谢宜兴、叶玉琳、伊路等一批富有实力的诗人和诗评。 | 谢宜兴 刘伟雄 叶玉琳 伊路 汤养宗 康城 | |
【非非主义(包括红写作)】非非主义于1986年5月创立于四川西昌--成都,由周伦佑、蓝马、杨黎等人为首发起。流派的理论和作品主要刊登于由周伦佑主编的《非非》杂志和《非非评论》报上,此外,1994年非非主义理论及作品专集《打开肉体之门/非非主义∶从理论到作品》出版。非非主义倡导“想入非非”的写作意境,其写作倾向是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但他们对诗歌的目的性始终是鲜明的。非非主义诗人注重语言实验,强调语言还原,强调对声音的前文化探索,对语言符号的前文化探索,它恰恰不注重语言符号的文化含义,不主张在诗中“谈”左转出什么“意义”。20世纪王大治父亲90年代以后,非非主义进入“21世纪写作”和“后非非写作”时期。“红写作”是周伦佑刊登在1992年《非非》复刊号上的诗歌创作理论。 | 周伦佑 杨黎 蓝马 海男 何小竹 小安 叶舟 | |
【神性写作】神性写作是一种诗歌写作姿态。其代表诗人有海子、骆一禾、戈麦等。他们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更多的是拷问自己的灵魂,也就是将灵魂或者说绝对精神放在首位,而把带有“实验彩”的东西如“现代性”、“后现代”之类统统置于次要位置。对他们来说,诗意的本质是一种宇宙真理,诗的理想就是最大程度和范围内表现这种真理的存在。无论是诗的架构还是诗的内容,形式是宇宙规律的再现,内容是哲学和宗教统一于最高的诗艺——绝对宇宙精神,绝对宇宙真理。因此,诗意也是永恒的。 | 海子 骆一禾 戈麦 | |
【新乡土诗派】1987年湖南青年诗人江堤、彭国梁、陈惠芳发起了“新乡土诗派”运动,并先后出编了《世纪末的田园》、《家园守望者》、《新乡土诗派作品选》等诗歌刊物。诗派的特点着重于写景状物,有时具有批判意识。诗派发展至今已有一段时间了。其间虽几经沉浮而初衷不改,最终以其独具的精神基因和艺术物质,成为这些年的中国诗歌历程中,具有相当影响的一脉走向。 | 江堤 彭国梁 陈惠芳 吴新宇 指纹 庄宗伟 吕宗林 宫哲 唐朝晖 姚振函 匡国泰 | |
【知识分子写作诗】知识分子写作是诗人西川与陈东东、欧阳江河于1987年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青春诗会”时提出来的。西川认为,他之所以提出知识分子写作的概念,一方面是希望对于当时业已泛滥成灾的平民诗歌进行矫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表明自己对于服务于意识形态的正统诗歌和以反抗的姿态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朦胧诗的态度。欧阳江河则认为知识分子写作是抗议的主题被耗尽,众写作时代过去之后,一种有语境与语言策略的考虑、寻求阶段性活力的诗歌实践。知识分子写作代表诗人西川、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家新等。正是有了知识分子写作诗人欧阳江河、西川、翟永明和王家新等的大量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国新诗在90年代进入了新的发展。同时也促成了“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有力对抗,更使一批诗人走向“第三条道路写作”。 | 西川 欧阳江河 翟永明 王家新 臧棣 张曙光 孙文波 黄灿然 张枣 陈东东 肖开愚 西渡 席亚兵 王艾 冷霜 胡续冬 蒋浩 穆青 曹疏影 姜涛 森子 郭志杰 桑克 周瓒 林木 清平 | |
【民间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里,“民间写作”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成为与“知识分子写作”相伴相克的对抗力量。在“民间写作”看来,诗歌写作应强调本土经验与叙述的客观化,并注重语言的口语化,甚至要重新解放和焕发地方方言的活力。同时,他们致力与拆解诗歌语言,甚至一切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隐喻结构和象征体系,并试图努力恢复语言和生存经验的原生状态。“民间写作”的代表诗人有伊沙、徐江、侯马等。就“民间”本身的概念,在于坚看来,“民间”与口语等价,它对抗的是僵死的、规范的普通话。而在韩东看来,“民间”成了一种立场,一种地下状态,一次农民起义。在“民间”概念的首倡者陈思和看来,民间意味着一种原型,一个超稳定的故事结构,兼具理性化与神秘化的双重特点。在新诗史上,伊沙、徐江和侯马等"民间写作"代表诗人的贡献主要是在拓宽"口语"入诗渠道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坚守了"口语"在诗歌创作中的疆界或底线。 | 伊沙 徐江 侯马 管党生 阿坚 中岛 余怒 独孤九 马非 秦巴子 李伟 黎明鹏 鲁西西 张志 唐欣 岩鹰 王顺健 宋晓贤 夜林 阿翔 徐柏坚 任知 贾薇 君儿 萧沉 谢湘南 虎 张敏华 魏风华 | |
【第三条道路写作】“第三条道路写作”诗始于1999年12月,1999年在北京郊区平谷县召开的盘峰诗会上“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间的冲突是促成“第三条道路写作”形成的重要原因,12月莫非、树才和谯达摩提出了第三条道路写作的诗歌概念,《九人诗选》出版。《第三条道路》诗报于2002年创刊。第三条道路试图以一种新的理论来介入诗歌写作立场的分歧中,强调诗人个体的位置和基本的责任感,建立起一个超越集团、对立的写作立场。“第三条道路”是要反对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并试图建立起一种自由的,并且直接指向人性的写作方式。“第三条道路”试图在思想上容纳来自各个价值立场的写作者及其思想倾向,使得他们能在同一个诗歌氛围中互相碰撞和平等交流。在审美上容纳不同的艺术主张,以不同的诗艺、言说方式、修辞策略来共同丰富当代汉语诗歌的内在品质。因此,随着“第三条道路”诗人与作品的不断增加,写作方式与风格的多元化也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日益呈出来。 | 谯达摩 莫非 树才 林童 刘文旋 马永波 卢卫平 十品 简宁 娜夜 殷龙龙 老巢 海啸 路也 李南 刘川 凸凹 杨拓 墓草 张耳 席君秋 邱勇 陆苏 讴阳北方 温冰然 禄琴 刘文旋 谷禾 黄海凤 庞清明 蔡丽双 | |
【中间代】“中间代” 是指20世纪60年代出生、没有参加“第三代”诗歌运动的诗人。他们独具个性的诗歌写作、精彩纷呈的诗歌文本,已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诗歌的精神高地。“中间代”的出现,预示着中国当代诗歌将彻底告别依靠“诗歌运动”命名的悠久传统。“中间代”不是新一轮的诗歌运动,它是一代诗人对自身诗歌写作的“现身说法”与“自我证明”,是一个宽泛的代际概念。所谓的“张柏芝素颜美照中间”,除了代际的辨识之外,还意味着在诗歌运动之外、坚守中间立场的诗歌写作精神。“中间代诗人”,就是自觉维护诗歌的独立写作与本真写作,反对“诗歌运动”与观念写作的一代诗人。 | 安琪 赵丽华 马策 格式 黄梵 寒烟 谭延桐 晓音 王明韵 祝凤鸣 蓝蓝 西渡 小云 岩鹰 森子 | |
【网络诗歌(包括信息主义)】1993年起诗阳使用电脑创作诗歌并通过网络大量发表,网络诗歌诞生。1995年诗阳、马兰、鲁鸣等创办《橄榄树》网络诗歌月刊(后曾有祥子、京不特、桑克等加盟),“网络诗人”、“网络诗刊”等名词出现。与网络诗歌密切相关的“信息主义”诗派发端于网络诗歌的兴起,是以信息论的观念对网络诗歌的创作实践进行诠解和干预的尝试,信息主义创作实践带有一定的虚拟现实的网络文化特征,其代表诗人有诗阳、九歌、诺然、遨笛、克莱尔等。1999年出现网络诗刊《界限》(李元胜),2000年诗生活(莱耳、桑克)、诗江湖(南人)等 | ||
诗歌大全
本文发布于:2024-11-08 08:40: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人会长大三次作文
- 下一篇: 《咬文嚼字》2006-2013十大语文差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