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考前作文指导资料
高考作文首要是求稳而不是求新、求异。
一、平常(稳重)立意,深度思考
审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与相关要求,常规思维,高考是面对几十万考生的命题,不是竞赛试题,考查的是学生常规的思维能力,重要的是看在这一命题之一学生的思想和语言。不要想特殊情况,不要疑神疑鬼,想入非非,否则就会偏题,甚至完全离题。
1.审题要谨慎,不可一看题目马上就确立主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应细读题目几遍,出主要对象、事件,出关键词、关键句。然后归纳出材料的主旨,提炼成一句话或一个词,然后再放入材料中验证,看看是不是符合材料的意思,看看能不能充分地体现材料的内涵。
2.题目往往是有限制的,我们必须在此限制范围(材料内容范围)内立意。如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智慧”,看上去没有限制,实际上还是有限制的,从材料中提炼出智慧的特征:善,活,妙。作文,不可仅仅停留在“经验”“能力”“境界”“景象”上,必须关注与之相关的“智慧”。因为,“智慧”是这则材料的第一关键词。。
3.不要一确定立意,就想着有什么例子可以作论据。而应该是在确定立意后,拟好题目,再思考文章思路层次,并把它写成提纲。思路清晰了,写起来就顺畅,顺畅则事例自来。
4.选择立意角度时,不宜求新求深求奇,而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那些即使平常但绝对不会跑题的角度。高考不是学科竞赛,不是作文竞赛,不必以险求胜,而应以稳重为佳。
但我所言的“平常(稳重)立意”,并非要大家放弃“深度思考”。实际上,若同学们稍作回顾,便可发现我的作文教学主要内容就是引导同学们“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深度思考、论证”。看似“平常”之立意,正乃“深度”思考之嘉所。常人于“平常”处,多熟视无睹而轻忽之,而此,恰乃宜于深度思考而出新意处。古人言“常中见新”、“凡中见奇”者,乃是也。
然要“平常处见深刻”,则需符合三原则:一曰批判现实原则;二曰解决问题原则;三曰内剖原则。
★批判现实原则,即是所思所论,应是对社会现实命题之批判性思考。唯社会现实之命题,方有其社会价值。唯批判性思考,方能深刻而接近真理。
故我们新近之作文,以切入现实、批判现实为重要,而非以“联系现实”为次要、配角、点缀。其思维流程大抵如下:
提出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反面观照现实——为什么→怎么办→总结观点
如以“知止不殆”为主题,其论证思路大抵如下:
①提出观点:我们应“知止不殆”。
②是什么:“知止不殆”的含义是什么。
③为什么:论述“知止不殆”的重要性。此内容可与“是什么”合成一段。
④反面观照现实:既然“知止不殆”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现实那么多“不知止”的人事?
⑤为什么:全面分析“不知止”的原因。这一“为什么”可以是多层而不仅是单层的。
教师资格认定
⑥怎么办:根据上面之“不知止”之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这一“怎么办” 可以是多层而不仅是单层的。
⑦总结观点:我们应“知止不殆”。
之所以如此设计论证思路,是因为“知止不殆”乃众所周知之真理式“概念”、“教义”,过多论证之无甚现实意义。这一主题价值之所在,乃是现实人之“不知止”风盛。故而我们要反面观照现实,求得其病因,以针石济之。如此,则可使人达至“知止不殆”也。一些同学甚至老师担心,如此论证是偏离了“知止不殆”之本。此乃错矣。事物之构成,多面而非一面也,此面之病象,病根乃在彼面也。如我们要使人“勤奋”,则需治其“懒惰”之病,治“懒惰”之病,正在使人“勤奋”之义内也,并无丝毫偏离。
如此行批判现实之原则,则解决问题之原则亦同时而行矣!而所谓解决问题原则,意谓我们在发现问题、剖析问题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解决问题之方策。解决问题之基础在于发现问题并深入剖析问题成因,基础打好,则解决问题之道亦自然而得。故而言,解决问题原则与批评现实原则是共生同步之二原则。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哪一天★至于内剖原则,如果同学们理解我反对的“外挂”式作文,则当于此“内剖”有较明白之理解。以下简单论之。
所谓“外挂”,也是一种假大空。如写“勤奋”,外挂式写法是这样的:
①提出观点:我们要勤奋。
②为什么:勤奋是一种勇气。(或者“勤奋使人成功”)
大连实德徐明老婆③为什么:勤奋是一种智慧。(或者“勤奋使人充实”)
④为什么:勤奋是一种幸福。(或者“勤奋使人幸福”)
⑤总结观点:所以我们要勤奋。
都是些“正确的废话”。它们只是在“勤奋”内涵外打转,根本就没有对“勤奋”进行精细的内剖。这样的作文,是作文,只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对读者无丝毫灵智的启迪——所以我甚是鄙视这类作文。
要使“勤奋”这类平常(稳重)的立意有新意,有深度,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上面提到的“批判现实原则、解决问题原则”,另一种是“内剖原则”。
如何内剖呢?以下为参考思维程式:
①提出观点(初始观点):我们需勤奋。
②是什么、为什么:勤奋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勤奋。
③进一步思考:但勤奋又分为“愚勤”和“智勤”。
④进一步思考:“愚勤”是指方法不当、违背客观规律之勤,它越勤,则危害越大。如在条件不适合地区大力“伐林开耕”,则越是勤奋,危害就越大。
⑤进一步思考:“智勤”是指方法得当、符合客观规律之勤,它越勤,则益处越大。如在条件适合地区大力“退耕还林”,则越是勤奋,效益就越大。
思文程璐离婚⑥进一步思考:我们要“智勤”而不要“愚勤”。但如何才能做到“智勤”而不是“愚勤”呢?分析“智勤”和“愚勤”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⑦总结观点(深化观点):我们需勤奋,要做到“智勤”而不是“愚勤”。
这实际上是把“勤奋”这一笼统的概念精细内剖了。而它所达到的效果,就是所谓的“平常中见出新(深)意”。这是“外挂”式作文望尘莫及的。
又如这次“临门一脚”考试“有两块蛋糕”作文,我们可以由第二个人而立意“助人为乐”,然后作以下内剖:
①提出观点(初始观点):我们需助人为乐。
②是什么、为什么:“助人为乐”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助人为乐”。(肯定第二个人的助人为乐之举)
③进一步思考:但第二个人式的“助人为乐”是非理性的,因为他捐出了所有蛋糕,将使他陷入困境,甚至挨饿而死。这不是合理的“助人为乐”。(这里很明显地体现出理性批判精神)
④进一步思考:那么,什么样的“助人为乐”才是理性、合理的呢?
⑤进一步思考:理性、合理的“助人为乐”是在保证自己生存、生活基础上的爱心奉献。非理性、不合理的“助人为乐”是不顾自身条件、甚至完全牺牲自身生活基础去助人,这种“助人为乐”是行不通,也无法延续的。
⑥进一步思考:我们应怀着助人之心,保证并发展自身实力,才能更好地“助人为乐”。
⑦总结观点(深化观点):我们要“助人为乐”,但要理性、合理地“助人为乐”。
总之,要“平常处见深刻”,批判现实原则、解决问题原则、内剖原则应该是较好的办法。
星跳水立方女明星二、作文需照见时代之精神
时代的大发展,见迹于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已随时代而变化,与时俱进者风流,守旧不前者落魄。
这一点,不但反映在高考作文命题上,也反映在高考作文评判标准上。
在命题上,将循着“无审题难度,有思想深度”的思辨型题目方向发展。命题者不再在审题
上难为众考生,但将继续突出对考生思维、思想力的考查。这其实是继续向西方国家高考命题学习的深化。西方国家高考作文命题着重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即批判性思维,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的对象是矛盾,揭示矛盾是具体分析的前提。
近年来,我国的高考命题也很明显地向西方思辨式作文命题靠拢。尤其是广东,无论是2011年的《回到(回不到)原点》,还是2012年的《如何活得有趣而有用》,还是2013年的《捐助和受捐助的不同态度》,还是2014年的《数码相片(科技)是否稀释珍贵点滴(情感)》,都是思辨性极强的作文题目。如果我们不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而仅是满足于那种早被证明是错误的、正在淘汰的“分论点并列+例子”式写法,那简直是在自寻败路。而批判性思维,却能使讨论的问题获得深化思考和合理性建议。
如2014年高考作文《数码相片(科技)是否稀释珍贵点滴(情感)》,如果我们以批判性思维思考之,则我们可以作以下批判性论证:
1.科技是什么?情感是什么?科技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情感是人与人经交往而产生的感情。
2.科技和情感的关系。情感由人与人的交往而产生,情感是人与人关系的对应物,故而情感稀释与否,并不与科技直接关联。
3.但人与人的交往中,使用了科技。尤其是当代,科技成为情感产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故科技间接介入了情感的稀释与否。
4.我们之所以觉得科技有可能稀释情感,是因为我们交往中对科技的使用方式很重要。因为科技同时具有方便交往与替代会晤交往的作用,而一旦会晤交往被科技广泛、长期替代,则人与人无法产生必须经会晤交往而产生的浓厚情感,已有的浓厚感情也有可能因为科技的替代会晤交往作用而稀释。
5.如此说来,科技是有可能稀释感情的。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重新审视我们对科技的认知及纠正我们滥用科技的生活方式。如何压缩图片
如此批判性思考,则较能深入地论证好“科技是否稀释情感”的论题。这种批判性思维浓重的思辨型命题,必然是中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大方向。而这种思辨型命题批判(非单纯的否定性批评)的对象,必然是当今时代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它的时代性是毋庸置疑的。
正是这种思辨性命题的成为高考作文命题主流,高考作文评判标准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以往盛行的那种抒情化的作文,被认为是不具批判性思维而被否定。以此为依据,以往的一些高考满分作文,如果以现在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则有许多是不堪考验的。别林斯基有言:“在所有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那些高考满分作文经不起时间考验,说明了当时的评判标准是有问题的。
而具有批判性思维、推论逻辑严密但文采不扬的议论文、议论散文、议论性杂文,则渐受青睐。这是作文评判标准的巨大进步,是理性的回归与张扬,是中国融入世界潮流的体现。如这次“有两块蛋糕”作文,它的参考答案是很落后的,因为它们都缺乏批判性思维。如第二个人,他把两块蛋糕都给了更饥饿的人,我们的参考答案是“应抛弃私心,学会关怀和分享”,这是很没有批判性思维的。而我们的一些同学却很有思辨深度,他们指出这样做不妥,因为这样会饿死自己,这样做是愚蠢的。这些同学进而剖析:什么是行善?行善的底线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既发展好自己又很好去行善?这些贴合时代的深度的批判式思考,是那种单纯赞美、提倡“抛弃私心去慈善”的抒情式作文望尘莫及的。在高考阅卷场上,也必然以此类长于批判性思维之作文为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