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1—9104【2004)03一(M)31—04
3lL—型塑幽堕罴湍篇勰豳从元剧《死生交范张鸡黍》看
古丧葬习俗及其他
周玲
(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于部学院文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232)
摘要:如果从民俗的视野审视《死生变范张鸡泰》,不难看出该剧较详细地触及到丧俗的诸多方面:立遗嘱、报丧、吊孝、出殡、下葬、守基、服艇等过程,正因为有了这些丧俗的描
写,使得该剧更具鲜活的生活气息,使得深奥的主旨有了具体可感的材料作为依托,即突显
天龙八部武魂怎么合成潘恩绮了中心足贴近了观众的心理.拉近了演剧与观众的距离。,
关键词:民俗;元剧;丧葬
中图分类号:J809.247文献标识码:B
OntheTraditionalCustomoftheFuneralfromtheYuanquOpera
ZHOULing
陈露 孙悦元剧《死生交范张鸡黍》是元中后期著名剧作家宫天挺之作,作者借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歌颂了范式张劭二人的友情和信义,而且借古讽今揭露和批评了元代官场中“宪台疏、乱滚滚当路豺狼,选法弊、絮叨叨请俸日月,禹门深、眼睁睁不辨龙蛇””等腐败现象,该剧文词激烈、酣畅犀利,思想性艺术性均达到较高水平,成为元剧中的佼佼者。假若我们换一个视角来解凄该剧,不难发现垒剧有四分之三的内容洋l刚苗写了元人的丧葬习俗,细细品味有别开洞天之感。
一、丧葬习俗的再现
《死生交范张鸡黍》(以下简称《范张鸡黍》)结构上是四折一楔子,楔子中出现四个人物:正朱扮范巨卿即范式,冲末扮孔仲山、张元伯(即张劭),净扮王仲略。范式称:
我和元伯结为死生之交。,他有老49-在堂.本不乐于远游,只因小生劝道“4"-日君
圣臣贤,正士太夫立功名之秋”,为此来就
帝学。未厦数年,选居上馆,声动朝廷。累
次辟召,皆不肯就。耻为州县;又见谄佞盈
朝,辞归闾里。洲9””’
存此交代了范张成为生死之交的原冈及分别之故,并有了下而的生死之约:
(张元伯云:)哥哥,今日在此酌别,再
几时相会?(正末云:)兄弟今日酌别,直至
后=年今月令日,汝阳庄上拜49.老母。(张
元伯云:)哥哥,悠兄弟在家杀鸡炊黍等待
哥哥相会。哥哥,你休失信也。(正束云:)
兄弟,为人岂敢轻言?可不道信近于义,言
可复也;去食去兵,不可去信。㈨P“7’
由此可见,范张二人斟旨趣相投而情投义深,范式两年后不辞千里之路遥去参拜张劭的母亲,而张劭
将备F“只鸡斗褥,等待我的哥哥电。””“9“…而第一折重点写了两年后的九月十五。范式远走一千里路去汝阳张劭家及张劭如约杀鸡炊黍,等待哥哥,其中自然少不了借范式、张劭、孔仲山之口抨击时政官场腐败污浊之意味。该剧第二折开篇便写道:
小生张元伯.自从与哥哥相剐之后,未经一载,不料染起疫病,百般医药,不能疗
理。眼见的我这病觑天远,^地近,无那活
的人也。大嫂,趁我精细,嘱咐你咱。母亲
也近前。(r)L-ir:)孩儿也精细者。(张元
伯云:)母亲,我死之后,多留几日,待巨卿
哥哥来主丧下葬,我是车动口眼闭。若哥哥
不到,休想我灵车动。母亲,我这会昏沈上
采,扶着我者。太嫂,好觑当母亲,看我那弦
儿者呵。……(做死科。下。)……(r儿
云:)孩J1.,-4,日嘱咐的话.要等他哥哥来主
丧下菲。千里程途,怎生便得十书信到他那
II意蔫罴慧篇等型竖堕—一32
里?我且将孩儿停在棺函里,过了七日之再看张劭病故之后,家人的丧俗仪式。在第二折后,选日辰埋葬孩儿。‘2…2”写道:
上述剧情描写包古丧葬中的儿个环节:一是临终遗高,.般历史演义中的“托孤”就指此类,临终之前,垂危t人要对亲人嘱咐、安顿一番,或委托别人照顾幼子,或希毕女嫁某家、子娶谁人等等。在这里张劭感觉白己久病不愈,即将离]f:人世趁自己头脑清醒把母亲和妻子叫到身旁立下了遗言:请范巨卿束为箕主嵌r葬,那么就是车动口眼闭,若范巨卿未到,休想把灵午动。遗嘱另一个内容便是让妻子照顾好孩子。民间俗语认为,若有什么心臆未了,死者会含泪不瞑,这就是所谓“死不瞑目”。因为张劭与范巨卿是情坚意台,故而希单由范哥哥为其主丧下葬,如果这个心愿实现r便“灵车动口眼闭”。
人去世之后,孝子随日口要向亲友乡里报丧,报告死讯及丧期、葬期等有关事宜,称为“告丧”。本剧为了突显范张二人的深厚情谊,张劭在临终时魂化来到范式处,而范式恰巧在梦中感悟到,这在第二折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实际上第二二折通折都在写托梦魂化报丧的过程,以显现范张=人心有灵犀:
(正束云:)无人寄书信来。(第五伦云:)既无书信,你怎知张元伯亡了也?(正
未云:)相会不知。小生平昔与汝阳张元伯
结为生死之交。恰才与相公谈话,觉一阵昏
沉,元伯梦中来报,因病而亡,于后五日下
葬,专等小生去。老母妻子在家悲望,小生
便索长行也。”【2](p2”1)
现实生活中梦里梦见朋友是常有的事,但梦得如此真切,如此绵长清晰是少有的,这是通过艺术加工了的丧俗中的报丧过程。
接下来范式便在家中堂上举哀,借了盘缠布绢奔丧吊孝了。
[=煞]寸自少盘立文书问隔壁邻家借,怕无布绢将现钱去长街上铺内截。(第五
伦云:)既然贤士要去奔丧吊孝,就将小官
的从马与贤士代步,意下如何?(正末云:)
多谢了。”…p”’
古俗死者出门在外的子女亲友接到讣告后,要及时奔丧、吊丧。接到讣闻的子女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困等,不顾一切地上路奔丧。亲友接讣闻后.要携礼来吊丧,所携之礼有果品点心、挽幛等。”①这里范式作为张劭情深义重的哥哥梦中听到张劭亡故的消息后便举哀,之后借钱买“布绢”,这显然作为吊丧送去的挽幛之礼。
(r儿云:)孩儿今日嘱咐的话,要等他哥哥来主丧下葬。我且将弦儿停在棺函里,
过了七日之后.选日辰埋葬孩儿。㈨p2蛳’
第t折说
最新喜剧电影(I-儿同旦儿、徕儿、众街坊驾舆车上,P儿云:)老身张元伯母亲。自从孩儿亡
化。却早过了七日。他临亡时嘱咐下,直等
范巨卿哥哥来主丧下葬。许多路途,又无人
寄封信去,今日是个好日辰,且安葬了,等他
哥哥来祭奠也无妨。‘21‘’245”
在汉民旗的丧俗中,实行土葬为主。操办丧事有停柩、累七、出殡、下葬、圆坟、祭奠等程序。这里提到“将孩儿停在棺函里,过了七日之后,选H辰埋葬孩儿”,按古代汉民族葬俗,死者入殓后裂枢要停放儿天(各地不一),古礼3FJ而殡、3月而葬,但这个时间太长,民间一般5、7、9、1I天。停枢即灵柩停放待葬。民间有移棺于宗族祠堂或公用厅堂的,但大多停枢于家中堂,立孝堂日夜守灵。在元时一般三日内殡葬,有的则隔旬安葬。又有一些人,将灵柩停放数年不葬。文献记载显示,这种停尸不葬习俗元时颇流行。对此元廷以明令禁_IE。禁令认为,停丧不葬,“深乖古者之典,尤伤天理之和,是宜明白开论,即咀月日使依期埋葬,以后人伦之道,以长孝爱之风。””o该剧还有七日之说,汉民族葬俗中,停尸、停柩期间,要清道士或僧人设奠七13,俗称为“七”。人葬后,接连几个七天设祭,谓之“累七”。七七至四十九天而止,谓之“断七”。出殡的日子要请阴阳先生算好,故而要“选日辰”,出殡之日,人们侵展而起,仪俗括动很早就开始了。一般都采用丧车运灵柩去墓地的.此处亦用“舆车”运灵柩正是这一活动的再现。
第三折[金菊香]白
(做哭科,云)兄弟,死的不痛杀我也!
(众街坊云:)巨卿省烦恼。(正柬云:)母
亲,安排祭祀来。小生于路上思想兄弟.做
了一通祭文,祭祀兄弟咱。(祝云:)雄永平
元年,岁次戊午,十月癸玄朔,越五日丁卯.
谨以清酌庶馐,至祭于张元伯灵柩之前。维
公三十成名,日十不进,独善其身.专遵母
①参见乔继堂《中国人生礼俗大垒》,最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23页。
33
L—羔塑型型需篇焉黑_
训,至孝至仁,无私无逊,功名未立,壮年寿尽,吁嗟元伯,魂归九泉。吾今在世,若蒙皇宣,将公之德,荐举君前。门安绰楔,墓顶加官。:A为友,万载期言,呜呼哀哉!伏
惟尚享。㈨‘r…9’
这是范式吊孝中的祭文,祭文简括张劭生平,亦盛赞其“至孝至仁”、“独善其身、“无私无逊”的品行,叙戚谊关系,表哀痛之情,不失为一篇完整的祭文:,之后又用奠酒、挽诗哀悼。“[胜葫芦]白:再将酒米,我与兄弟奠咱。『后庭花]祭酒奠到五六斗,挽诗吟到十数首。……白:兄弟,你今臼卜_葬呵。”剧中一直重点描述张劭遗嘱等范式来为其主丧下葬,故而在范式未到之时,其母和J:千的乡亲们拽灵车均拉不动,这便是民间所说的阴魂不化,心意未随所致。
f上马娇]体道是人一舟,便有那力万牛,百般的拽不动舆车轴。(带云)兄弟,(唱:)则你那阴魂耿耿将咱候。志已
酬,将你那灵圣暂时收。[柳叶儿]呀!
似这般光前裕后,一是儿可也知不?(云:)兄弟,你若有是圣,跟您哥哥到坟头去来;若无是圣,只似这般拽不动者。(做拽灵车科,唱:)我亲身自把灵车扣。(众街坊云:)异事,你看灵车行动了也。(正末唱:)一来是神明佑,=来是鬼推轴。(云:)兄弟跟我来,跟我来。(唱:)我与你剌剌直拽到坟头。f2】(P川“圳2’
古礼出殡仪仗的顺序一般是:扛着引魂幡的孝子,灵柩,抱明器等的孝子,吹吹打打的鼓乐班子,最后是送殡的女眷。~路上,要有人撒纸钱,以买路送灵。[逍遥乐]:
孙娜恩整容对比…
…猛听的哭声哽咽,遥望见幡影飘扬,眼见的滞魂夷犹。(云:)远远的听见许多人闹,莫非是元伯的是枢?呀!只见一首幡上面有字,写着到“张元伯引魂之幡”,元来果有此事。㈨P2“9’
(众街坊云:)可早来这坟院中,埋了这棺椁,一壁厢掩土,烧纸烧纸。(做葬科。卜儿云:)下了葬了,停当了也of2]‘p.埘’
这些戏文描写的正是元代中上层人士埋殡之例。元代蒙古族一般不起坟丘,而元代汉人电同前代一样,七葬:落立冢,即土丘。一般按家族有坟地。元代称坟
所、墓所。坟地围以墙,则同坟院、坟吲,以上提及“坟院”即指此意。所起坟丘有的有墓门,本剧[幺篇]中说“则落得墓门前一杯浇奠洒”。
在丧俗中卜分讲究丧服及服丧丁忧之制,元代汉人与前代一样严格。五服中的“缌麻”是指穿以细麻做的丧服,服期3个月,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妹,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等。本剧写范式“身穿的丝麻{月服”P“r“”即是此礼。葬礼结束后,范式留F来T。比服丧尽兄弟之谊。“自从元伯亡过,小生在这坟院中栽松种柏、垒墓修坟,却早过了百日光景,.””“。…‘
我国早先“墓而不坟”,就是说H挖墓坑,不筑坟丘,地上也就没有任何标志。后来,不仅要筑坟丘,
还要植树、立墓碑。最早的墓碑有木制的,但因木头质地松软,不耐侵蚀,石墓碑也就流行起来。在第二折[黄钟尾]中范式想象今后有朝~日与张元伯葬在一处,“着后人向墓门前高耸耸立~统碑碣。(第五伦云:)贤士,碑碣上可写着什么那?(正末唱:)将俺这死生交范张名姓写。”…‘92“’于此立石碑的意义可想
而知了。
中国古代丧葬不仅受灵魂、风水观念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巫术因素,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某种手段求取吉祥嘉瑞,避免凶咎邪祟,具体表现有安放镇墓兽(物),雕镂吉祥图案等等。第四折[红绣鞋]云:“我若是为宰为卿为相,(带云:)元伯也,(唱:)我与你立石人石虎石羊。””](-2…这里所说的“石人石虎石羊”当属此类。
二、主题思想的深化
通过以上的梳理不难发现,《范张鸡黍》给读者展示了古丧葬习俗的整个过程,有关描写占据了该剧的四分之三篇幅,诚如范式在第二折[黄钟尾]所云:
俺兄弟比陈雷胶漆情尤切,比管鲍分金叉更剐。张元伯,性忠烈;范巨卿,信士也。半世交,一梦绝。……披残星,带晓月,冲寒风,冒冻雪。披丧服,拽舆车。筑坟丘,盖庐舍。种松楸,荫日野。㈨n“。’
在第二折中写到了张劭死后托梦给范式.请范式来为自己主丧下葬并将妻子老母托付给范式,第二折[乌夜啼]:
…-・・(张元伯云:)您兄弟临亡时,曾有遗言。嘱咐老母多停我几日,等哥哥来主丧下葬。哥哥若不到时,我灵车不动.不入坟丘。不期老母选后五日出殡。謇中老母年高,妻娇予幼,无处可托。则望哥哥照顾老母和那妻子,便是俺朋友的情分。口】(”””
II需蒜桊篇慧学型型型—一34
一r是范式便持服挣孝奔丧了。而此时此刻正是本郡^=守帮五伦亲自访贤欲荐举范式为掌吏功曹的时候,范式不顾自己的功名前途毅然前去吊丧,更加感化r筇五伦,利托出范式霓义轻名的高尚品德,‘涛z;:jU人结友须黄金.黄金不多变不深,直待巨卿亲擞张元们,方表悠悠生死心。”““’””’接下来的第三折通过范式前来吊孝送丧等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丧骅习俗中有关祭祀、出殡等礼仪,在这里范式为了上孚快赶来吊孝:
恨不的摔碎我袖里丝鞭,走乏我坐下骅骝。兄弟也,为你呵整整的=昼夜水浆不到
口,沿路上几曾道半霎儿停留?身穿的丝麻
三月服,心,W-着今古一天愁。”m圳8’
范式【{夜兼程,三天■夜粒米滴水米进,足见其吊孝心情之切之真。之后范式亲自作祭文为张劭主持葬礼并安葬之,张劭电因随了遗愿而原先许多人拽不动的茭枢走动了。在此更进一步显示范张之“死”交,第四折中写到范式守墓百口有余,并在坟院中栽松种柏,垒墓修坟。在该折中用了较多的篇幅颂扬了张劭的才能德行。“臣比张劭无名望,张劭德重如曾、颜、闵、冉,才高似贾、马、班、扬。”口](”24”’以此衬托范式的才德信义,冈此,第五伦云:“范巨卿,为你高才大德,信史双牟,老夫奉圣人的命,与贤士加官赐赏。、””“””’如果说第一折叙写渲染的是范张“生”之交的话,那么后三折重在描写范张二人“死”之情。』E凼为有了第-折的杀鸡炊黍和后三折的千里吊孝百|]守嵌,才更显张范情义之深之重,情坚金石,终始不改,范式之“高才大德,信义双全”,从侧面抨击官场的龌龊、高宦子弟的无耻,同时寄寓了知识分子怀才不见用的愤慨,从而突出深化了主题。尤其是对丧葬过程的淋漓表现,使故事情节发生了转折,即范式被征辟,加官赐赏。故事气氛也由悲转喜,朝廷重用有才德之人,贤士为官,黎民有望,反过来仍然深化了主题,彰显作者思想。
三、艺术魅力的鲜活
廖奔、刘彦君二先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将寓天挺列入“以道德医世”的作家,认为宫天挺是“从道德角度去捕捉题材”的,在《范张鸡黍》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从属于道德意识的世界。…‘宫天挺赞美
重然诺、守信义的君子风范。他把‘信义’从一切对于文人的道德要求中提了出来,置丁-个至高无上的
地位,这种视信义为生命的道德意识,作为剧作主人公心理索质的构成,作为共人生态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似丁克满着浓厚的高台教化气息,但是,叟u果我们能够留意一下当时人欲横流的社会环境,如果我们能够亲身感受一一F弥漫于元代的那种寡廉鲜耻的特定历史氛围,那幺,我们也许就能够准确地估量出这一强调的分量.就能够听到作者那对于已经失落或许要失落的精神价值的呼唤。””o这段评述如果是从文人的角度评判该剧的话,无疑是切中肯挈的.、然而.戏剧艺术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其观众,相信在该剧演出的现场,感动人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赞扬”与“控汴”的深层意味之外,更重要的当属戏剧中与广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在这里有亲情友情兄弟之情,有官场家园学堂,有乡村城镇高衙甚至是銮殿,更有民俗中的种种内涵,这些电正是观众生存的环境空间内核必不可少的部分。戏剧即生活,正因为《范张鸡黍》用大量的篇幅展示了这些鲜活的众身边不可或缺的“生活”,更进一步深深打动了观众。有人将民间性、通俗性、娱乐性归结为元曲的三大特点,《范张鸡黍》虽借汉代历史故事,但它所写的生活内容无一不是产生在观众中间的真实内涵,在El常生活的悲欢离合中关注与凡人相通相近的生活与心理。正因为其民间性、通俗性使得观众在戏曲观赏中,不仅可以得到耳目声之娱,还可以代其庆贺祭奠,宜泄忧郁。
《范张鸡黍》留给后人的思考是多方面:一是在所谓的中心主题与思想内容关系上,该剧完全可以冠以宣扬道德伦理仁义至信,抒发文人郁闷不平之气的主旨,但仪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它把这些内核依托在活生生的“生活”中,让观众直接看到的是范式第一次千里赴约,张劭杀鸡炊黍,以显二人“生”交
信义深。范式第二次策马长奔千里吊孝,张劭魂化等范哥哥来挽车主丧下葬,以表二人“死”交情谊重。在此我们也可以深深感悟到元剧之所以长盛不衰受人欢迎的原因了。二是关于艺术的生命力问题。任何一种艺术离开了生活将失去它存在的真正意义。一种艺术一旦成为高雅艺术而因此丧失了观众读者的话,那麽这种艺术离其衰退甚至消亡的时间电就不远了。《范张鸡黍》正是在鲜活的民问习俗的酣畅淋漓的描写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使它富于活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优秀作品之一。
参考文献:
[1]顾建华.中国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6
[2]王学奇元曲选棱注:第三册上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3]那木吉拉.巾罔元代习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2—173
[4]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二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350—351
从元剧《死生交范张鸡黍》看古丧葬习俗及其他
业余党校心得体会作者:周玲
作者单位: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文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232
刊名:
艺术百家
英文刊名:HUNDRED SCHOOLS IN ART
年,卷(期):2004,""(3)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4条)
1.顾建华中国元代文学史 1994
2.王学奇元曲选校注:第三册上卷 1994
3.那木吉拉中国元代习俗史 1994
4.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二卷 2000
相似文献(6条)
1.期刊论文李玲珑.LI Ling-long论元剧民俗纠葛对构建戏剧冲突的作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戏剧作品主要是通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而元杂剧多采用民俗纠葛构建戏剧冲突,尤其民俗信仰组成的民俗纠葛所构建的心意冲突表现得更为突出.悲剧中都有统一的中心冲突,创作者用民俗信仰组成纠葛来构建戏剧冲突、表现主题思想,同时又展现了传统的民俗心理特征,为元杂剧艺术的民族化灌注了生命.
2.期刊论文周玲.ZHOU Ling元剧中所体现的市商经营方式-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2)
元杂剧中因剧情和反映生活之需要,保存了大量的市商民俗风情,其中涉及市商经营方式的描写,表现为亦蒙亦汉、亦南亦北、亦古亦今的特点,呈现出元人在民俗风情上的包容性、承传性、变异性诸特.从剧情上表现和发展的需要上看,元剧中的市商经营方式的展示是附着在剧情和剧中人言行之上
的,因而这种习俗的展现不是平面的静止的.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正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生活习尚的描述和表现,才赋予戏剧深广时尚的艺术魅力.
3.期刊论文周玲.ZHOU Ling元剧中所反映的交通工具蠡测-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5)
元杂剧中因剧情和反映生活之需要,保存了大量的行旅交通民俗风情,其中关于马驴舟车等交通工具的描写别具一格.而这些风俗的描写表现为亦蒙亦汉、亦南亦北、亦古亦今的特点,呈现出元人在民俗风情上的包容性、承传性、变异性诸特.从剧情上表现和发展的需要上看,元剧中的交通工具的展示是附着在剧情和剧中人之上的,因而这种习俗的展现不是平面的静止的,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正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生活习尚的描述和表现,才赋予戏剧深广时尚的艺术魅力.
4.期刊论文李之亮元杂剧词语使用中的共性倾向-戏曲艺术2003,24(4)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元杂剧语言运用上带有共性的问题,如元剧中大量运用北方方言土语,说明元杂剧有较强的地域性.又如元剧中衬字和虚字数量甚多,体现出俗文学的特征.再如典故运用上基本采用熟典和俗典,是与此前的唐宋诗词迥然不同之处.还有元剧语言中随处可见的民俗内容.体现出元剧与民众心理相通的明显倾向.
5.期刊论文张连举.ZHANG Lian-ju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论要-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3) 元杂剧中的民俗描写是受元代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地域环境、文化价值观念的多重影响而产生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个性.深入考察元剧民俗文化遗存,从民俗的、历史的、文化人类学等多角度关注研究元杂剧,对进一步丰富元杂剧的研究领域、挖掘元剧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精神、提升元杂剧的研究水平无疑有着特定的推动作用.
6.期刊论文周玲元杂剧中的冠衣履衣民俗风情-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5)
元杂剧中因剧情和反映生活之需要,保存了大量的服饰民俗风情,其中不乏冠衣履衣风俗的描写,男冠中有唐巾、抹额(又称抹头、包头)、磕脑等,而女冠中有包髻等.冠衣中述及皮鞋、布鞋、麻鞋、木履以及缠足妇女所穿的"半弓"和非缠足妇女穿的靸鞋之类.表现为亦蒙亦汉、亦南亦北、亦古亦今的特点,呈现出元人在民俗风俗上的包容性、承传性、变异性诸特.从剧情上表现和发展的需要上看,元剧中的服饰风俗文化的展示是附着在剧情和剧中人之上的,因而这种习俗的展现不是平面的静止的,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正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生活习尚的描述和表现,才赋予戏剧深广时尚的艺术魅力.
引证文献(1条)
1.张连举元杂剧中的丧葬文化[期刊论文]-宁夏社会科学 2006(2)
本文链接:d.g.wanfangdata/Periodical_ysbj200403010.aspx
授权使用:辽宁师范大学(lnsfdx),授权号:452121a8-91fe-47f5-8639-9e4000f928d2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日
发布评论